譚飛:「文青」與社會的關係沒那麼緊張
近段時間,文青這個詞兒再度成為坊間被討論和揶揄的焦點。幾起熱點事件,讓文藝青年從來沒這樣被「重視」,儘管這種「重視」帶有幾分粉色甚至黑色幽默色彩。
文藝青年,顧名思義,就是熱愛文化藝術的青年男女。但在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文藝青年的意義已經跟這個詞兒本身的字面意義漸行漸遠。比如網路流傳的一個版本中,文藝青年被總結了如下特徵: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痴呆。在這系列特徵背後是一些有共性的關鍵詞:細膩、愛自由、情緒化等等。
在普遍的認知中,中國現階段的文藝青年,絕大部分人的生存能力都比較弱。這種「弱」主要體現在生活能力、經驗,以及個人收入上的欠缺。造成「弱」的原因也比較好理解,就是他們普遍生活在一種與世無爭的狀態下,浪漫、不大現實地思考這個世界,不積極入世。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年輕人群體中,這樣的性格或愛好特質當然容易落伍,容易成為所謂「生命力不夠旺盛」的指斥對象。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加劇了世俗大眾這樣的認知。這些因素包括:文藝青年陣營的自我妖魔化,部分文藝青年的過於清高,父母輩對文藝青年未來的焦慮等等。
拿張楊事件中的女主角舉例,她一切行為到後面的呈現已經流露出「臆想」乃至自我闡釋的軌跡,無論她自己講的理由多麼高端,甚至拿出信仰來說事兒,實際上給人的感覺還是「不能理解」,也因此容易被視作異端。這樣的輿情說明,文藝青年,不管你拿出多有哲學、思想含義的「人生糖紙」包裝自己,如果你的想法有些「病態」,行為又違背了社會公序良俗,你就不可能被大家認可,更難以得到尊重。
但我也不認為文藝青年跟大眾與社會的關係就那麼緊張,在大多數人心中,文藝青年普遍心地淳善,有審美情趣。許多人也希望跟文藝青年交朋友,因為這樣的朋友處著輕鬆,有趣,讓人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
別醜化文藝青年,也別因為是文藝青年就自覺高人一等。這才是看待這個詞的客觀、公允態度。有種傾向是不對的,文藝青年們需要自省:因為我是文藝青年,所以我愛怎麼做都行,愛以什麼方式生活都有這個天然權利,且這些生活方式比所有人都優越。的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一定要記住,這種自由是相對的,必須遵守法律和道德的一條分際線,過了這條線,「文青」包裝就成了笑談,會狠狠砸傷自己的腳。(作者是公眾號《四味毒叔》創始人)
※精日又出現了!還敢上南京紫金山!
※法國與西班牙警方聯合逮捕三名巴塞羅那恐襲嫌犯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