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楚王好細腰,臣子們便不要了人格

楚王好細腰,臣子們便不要了人格

原標題:楚王好細腰,臣子們便不要了人格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楚王好細腰,好的居然是男人的細腰》。


我一直把「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句話裡面的「宮中」理解為宮裡的女人們,包括王后、妃子、宮女等。整句話的意思是楚王喜歡細腰的女人,宮裡的女人們為了討楚王的歡心,紛紛節食以獲得細腰,結果宮裡的很多女人都活活餓死了。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她們中的很多人很可能得了厭食症。得厭食症的人是通常自願節食而亡的。


後來上高中的兒子放學回家問了我一道語文題:楚王好細腰餓死了什麼人?我才百度了一下「楚王好細腰」的出處,想看看這位楚王到底是哪個,這才發現這位楚王是個變態啊,他喜歡的居然是男人的細腰。


發現自己讀書少還真挺沒文化的。


這連環畫講的也是宮女們為楚靈王餓腰的事


「楚王好細腰」這句話出自《墨子·兼愛中》。原句是這麼說的:「昔者楚靈王好細腰,故靈王之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士,在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


以上那段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從前,楚靈王喜歡大臣們有纖細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屏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站起來。等到第二年,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楚靈王這是什麼毛病?居然會特別在意大臣們的腰身,古時候本來穿著那麼寬鬆的衣服,那腰身本不應該太明顯。但大臣們是要束腰帶的,每天一上朝都得被楚靈王檢閱一次腰身的精細。幸虧他不在乎他士兵們的腰身,要不楚國怎麼還能打仗,怎麼爭霸呢。


楚靈王看上去有點變態,不知道他自己的腰細不細。同樣變態的是他的大臣們。《墨子·兼愛中》中的這段描寫有非常強烈的畫面感:一群讀書人入宮為臣,年紀也不老小了,卻要節食減肥。尤其是吸氣系腰帶這個細節,經常在講歐洲宮廷故事的美劇里可以看到,一些貴族女性為了拉上背後的拉鏈必須用胸腔深呼吸。但更有畫面感的是扶牆而起這個動作。大老爺們楊柳細腰、婀娜多姿的嬌羞形狀躍然紙上。


但這是一群餓得面黃肌瘦的大老爺們啊,楚靈王只看腰身,對面容無欲求。這楚靈王是什麼審美啊。尼瑪,這是一幫什麼樣的君臣,什麼樣的妖孽啊。一幫為滿足領導變態審美的馬屁精,沒有一點獨立人格。這也正常,在王權時代,臣對王是依附關係,本來就沒有獨立人格可言。


但在現代社會中,獨立人格依然是極其寶貴和稀缺的東西,尤其是在民主制度缺席、權力變得嚴威、利益的誘惑強大的時候。所以說「無欲則剛」,心中有著各種欲求(物慾、權欲、性慾、求生欲等)的人,是很難保持獨立人格的。所以有時會特別佩服那些為了理想而獻身的人,那些面對敵人嚴刑拷打、金錢美色利誘卻寧死不屈的人。心想,如果換成我自己,根本不用嚴刑拷打,在金錢美色之下肯定扭捏幾下就叛變了,或者連扭捏的步驟也省略了。


保持獨立人格很難,保持思想的獨立也不容易,尤其是在權力高壓、外部環境異口同聲的時候保持獨立的思想而且勇於發聲更是不易。即使有著獨立思想的人,也可能會選擇沉默。不反對,但不附和,保持點潔身自好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人品了。明哲保身是人的本性之一。


這是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名著《烏托邦》的作者


不歌頌王權,至少可以選擇不說話,而不是直接跳入到歌頌的行列里。前一段看美劇《都鐸王朝》(推薦此劇,一部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劇),裡面有一個歷史人物特別讓我敬佩:一個為信仰而寧死不屈的人——托馬斯·莫爾(Sir Thomas More),他是本劇主人公英王亨利八世的老師。他是一個宗教保守主義者,對於宗教改革者也非常殘忍,可以痛下殺手。但他不認同亨利八世的所作所為,出於情誼和忠誠,他選擇了表面上的沉默,暗地裡還是做出了反對英王的舉動。在各種威逼之下,他還是拒絕在向英王效忠的文件上簽字,亨利八世最終忍痛把他送上了斷頭台,只是把原來折磨他的那種殘酷死法改成了痛苦較少的斷頭。


在劇中,托馬斯·莫爾曾與朋友諾福克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諾福克∶在英國,誰不服從國王,就沒有好結果。


莫爾∶我已經再三思索考慮了,但是,我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


諾福克∶托馬斯,我怕你將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莫爾∶自由的代價的確很高。然而,即使是最低級的奴隸,如果他肯付出代價,也能享有自由。


英語當中有一個單詞叫integrity。這個單詞沒有準確的漢語譯法,經常簡單地被翻譯成「誠實正直」。這個單詞最基本的意思是「完整性」,做為一個人獨立人格的完整性。如果我要把「獨立人格」翻譯成英語的話,我願意把它翻譯成「integrity"。

A Man of Integrity,是我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這樣的人實在太稀缺,這世界有太多楚靈王手下的大臣,充滿了奴性,是未被閹割的閹人。


楚靈王,其實是挺有名的歷史人物,他留下了好幾個歷史典故,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典故最多的時期,中國有一半的成語出自於這個時期。


僅從」楚王好細腰「這個典故看,看來楚靈王真不是一隻什麼好鳥。


楚靈王是楚共王的次子,本來沒有繼位。他的父親楚共王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哥哥。他哥哥又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郟敖,也就是楚靈王的侄子。公元前541年,郟敖在執政第四年生病卧床,楚靈王入宮探病之時用束冠的長纓將楚王郟敖活活勒死,並於公元前540年自立為楚國國君。


當然,楚靈王的下場也不怎地,爭霸,好戰,窮奢極欲、胡作非為,讓百姓對他萬分痛恨。在位11年後,楚靈王被他弟弟給推翻了,最後也自縊。不知道是不是也用束腰的帶子把自己勒死了。


除了「楚王好細腰」這個典故,楚靈王還是另一個著名典故「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里的人物。我們上中學的時候都應該聽說過這個故事: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想要羞辱善於辭令的晏子。他與晏子酒喝正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士兵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什麼人,犯了什麼罪?」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擅長偷盜嗎?」晏子回答道:「我聽說橘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出生成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樹,橘樹和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現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可是進了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於偷盜了嘛?」


在這個故事裡,楚靈王犯的邏輯錯誤叫以偏蓋全,結果被晏子找出了漏洞,順著他的邏輯錯誤反而把楚靈王羞辱了。



晏子使楚是很著名的歷史故事。晏子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五尺高的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說:"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不知為啥,看到晏子這樣機靈的時候,我卻會聯想到外交部和國防部的發言人來。

春秋戰國時期應該是中國哲學思想最繁榮的時期,出了很多偉大的思想家,也有不少耍嘴皮子玩邏輯遊戲的人。因為周朝是中央無集權、諸侯眾多,文化人很容易跨國流動、侍奉於不同國家的領導人。他們的言論也就很自由,才有了所謂百家爭鳴。不受當局賞識、不讓爭鳴的話,那就移民去隔壁老王家服務了。


後來秦統一中國建立極權之後,便沒有了言論自由的土壤,多了禁忌和對權力的恐懼。到了現代,還有了表面上鼓勵大鳴大放、實質是引蛇出洞殘酷鎮壓言論的悲劇。


綜觀人類的文明進步史,就是一部打破封建極權、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是一部打破崇拜禁忌、走向個人自由的歷史。當今世上,還在行使統治權的王室已經屈指可數了。在亞洲,我只能想到汶萊、不丹,當然還有朝鮮。


歷史有時會倒退,但大的方向並不會改變。


《墨子·兼愛中》不光講到楚靈王好細腰這個典故,它一段裡面共講了三個典故。另外兩個典故是:


一:「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


翻譯成白話文: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


晉文公是春秋時候著名的仁義好君主,自己歷經艱難,吃盡苦頭。結果進城當了君主之後戒驕戒躁、繼續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終成春秋一霸。


二: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翻譯成白話文:從前越王勾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目的是要報仇血恨。但他不光自己這麼作死,還逼著手下也這麼作。


在這三個典故之間,墨子是用兩句很重要的話來連接的:


第一句: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之也。


白話文: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


第二句: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之也


白話文: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能做到這樣。


看來不管君主有什麼愛好和取向,群臣一定會去百般迎合,而且總能迎合成功,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言論環境,自古如此。


遇到明君是福,遇到昏君是禍,對於沒有話語權的普通百姓來說,福禍都躲不過,但保持一點點獨立人格總還是可以嘗試的吧!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兵東雷 的精彩文章:

TAG:老兵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