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中出現的這些食品科學錯誤,別盲目跟風!
集中吐槽
題圖:《舌尖上的中國 第三季》
知友:錢程(1300+ 贊同)
春節期間,收到了很多留言,想讓我們集中吐槽一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其實,我和大家一樣,一直對這部紀錄片抱有極高的期待,一直想找時間看看。真正看過之後,覺得......哎,一言難盡啊......
廢話不多說,既然是技術型吃貨,那我們就來從食品科學方面分析吧。
S03E01:泡菜罈子需要透氣?
在第一集《器》中,導演介紹了川渝地區吃泡菜的傳統。而泡菜罈子,則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泡菜時選用老罈子,「胎體薄,易於透氣」。
實際上泡菜罈子不可能要求「透氣」的。反倒是越不透氣越好。
這是因為泡菜發酵過程屬於無氧發酵。如果有氧氣存在的話,會使好氧菌大量繁殖,破壞發酵過程,導致發酵失敗,甚至可能產生食品安全問題。
節目之後自己都說了:在缺氧環境下,乳酸菌才能產酸,賦予泡菜特徵性的酸味。
而且在裝壇前,需要用水封壇,還要測試密封性。這樣才能「保證整個過程都在無氧發酵中」。
S03E01:銀杏木砧板可以抗菌?
第一集還介紹了一種銀杏木製作的砧板。
片中提到,銀杏木砧板「可以抗菌,能夠癒合刀痕」。
確實,現在有一些關於銀杏葉提取物中抗菌蛋白的研究,揭示了銀杏葉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這可能是一種有潛在應用價值的天然防腐劑。
但就算銀杏葉提取物可以抗菌,不能說明木頭砧板也能抗菌。
而且就算砧板表面有少許抗菌物質殘留,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也會很快消失殆盡。希望砧板發揮「抗菌」功效,是不現實的。
S03E03:藕中的澱粉有幾種?
在第三集《宴》中,節目介紹了常見的藕粉圓子。在說到為什麼藕粉圓子軟糯筋道的時候,節目是這麼說的:
這裡說的「兩種澱粉」,應該是指澱粉中含有的兩種不同組分——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
但是這裡有一個科學錯誤:糊化過程中,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都參與了糊化,並沒有像節目說的「一種專門溶於開水,一種專門糊化成凝膠」。
而且,經查閱資料,在蓮藕澱粉中,直鏈澱粉大約佔總澱粉的 25%-30% 左右,而不是片中說的 15%。
S03E04:酒有助於身體健康?
先聲明一下我對第四集《養》的態度。我認為,如果要證明某樣食物具有治病防病的「功效」,那唯一的道路就是通過大規模、多樣本的雙盲隨機對照試驗。
只有一句「傳統」而沒有足夠的科學上的證據,就說某種東西能治病防病,是不足為信的。
但,作為食物,不求能治病,最基本的要求是它在正常劑量下不能對身體有傷害。
對於對身體有明確危害的東西,我們如果還說著「葯食同源」「回歸傳統」,帶著養生的目的去吃,就得不償失了。
這樣看來,第四集是重災區,有很多值得吐槽的內容,我們下面選一些比較重要的詳細說說。
第四集中一開始就提到了黃酒,認為它能「活血祛寒」。
實際上,酒精早已被證明對人體有明確的致癌作用,如果是真的想養生的話,對於所有人來說,酒「能不喝就盡量不要喝」。
當然,炒菜時放入的料酒不必太過擔心,因為大部分酒精會隨著烹制的過程揮發。
S03E04:用艾葉製作食物靠譜嗎?
第四集還提到了用艾葉去和豆腐做在一起,叫做艾葉豆腐的菜肴。
事實上,國內外多篇研究都表明艾草具有肝毒性,神經系統毒性和生殖毒性,而且中毒劑量並不是很大,干品 18g-45g 就可以讓成年人出現中毒癥狀,而對於兒童來說,這個數字可能更低。
對於這種高風險的中藥來說,作為日常的食物,其實是不太合適的。而且,艾草並沒有出現在《葯食同源目錄》里。
S03E04:感冒了喝寒草茶就可以?
在片中,有提到一種寒草茶,說只要體溫在 38 度以下的感冒,喝寒草茶就可以。
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誤導。
首先,出現感冒癥狀不一定是普通感冒引起的,有可能是流行性感冒,肺炎,或者更加可怕的疾病。
不確定病因,就一句「喝寒草茶就可以」,這可能會耽誤病情。
第二,目前實際上沒有發現任何藥物能對普通感冒起治療作用,最多只能減輕感冒癥狀。所以就算是普通感冒,喝了寒草茶,也只能有安慰劑的作用。
S03E04:吃「自製食物」安全嗎?
在第四集中說到了一個女孩,從山東來到廣東,愛上了煲湯,於是開自媒體宣傳科普煲湯文化的故事。
網上有人深八了那個自媒體——當然這不是我們這篇文章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下面這段話:
自製食物,分享給親朋好友,自擔食品安全風險。這個沒問題。
但是,一旦涉及到售賣,那就是食品餐飲經營行為。食品餐飲經營者必須有相關的資質才能進行經營活動。
這種類型的自製食物,除非她能拿出餐飲經營許可證,不然我不推薦大家購買。因為食品安全無法保證。
S03E04:煲湯的講究有道理嗎?
關於廣式煲湯,是第四集的重點,節目組花了很多篇幅介紹。
然而,在一些細節方面,也有不少問題。比如泡發響螺時提到:
事實上,泡發的過程不僅無法去除微生物,反而會讓微生物更多。這是因為乾燥的環境不利於微生物生存,在泡的過程中,食材充分吸水,反而變成了微生物的樂土。
當然,我們不必過於擔心,因為隨後的燉煮過程會把這些微生物殺滅。
說到煲湯的營養,節目里是這樣說的:
實際上,瘦肉不同部位營養差異不大,而「有肥有瘦」的肉,比起精瘦肉,含有更多的飽和脂肪,是現代營養學並不推薦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大家以後煲湯時只能使用瘦肉。只是,選用「兼具肥瘦、帶骨」的肉,原因並不是「為了營養」,而是「為了美味」。
S03E04:自製化妝品還能保健?
在第四集中,還提到了一個學中醫的女生利用課餘時間,用各種中藥材自製化妝品,並相信會有某種保健功效。
其實這樣做也是相當有健康隱患的,因為化妝品和食品一樣,是有自己的衛生規範的。大廠的產品一般來說都是合規的,使用起來不必擔心健康危害。
但用中藥來自製化妝品,一方面對於微生物的控制可能不達標,另一方面中藥本身的毒性也可能危害健康。總的來說,風險挺大的。
像快手抖音微商微博上那些自製的化妝品護膚品,建議能不碰就盡量不要碰。
這是我們對《舌尖三》前四集的吐槽。
從舌尖一的好評如潮,到舌尖二的質量下滑,再到現在舌尖三的……「全面崩潰」?我們得到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過度商業化,且不用心的作品,確實能毀了一個系列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口碑。
挺心痛的。
S03E05:豬油密度比較高?
在第三季的第五集《食》中,提到了蘇州人熬制蟹油的傳統。紀錄片中特意說明,熬蟹油之所以用豬油,是因為豬油「密度比較高」。
關於各種食物的密度,數據其實很好查。在工具網站Aqua-Calc(https://www.aqua-calc.com/)上可以輕鬆查到。我查了一下一些常見油脂的密度。為了比較方便,我們直接看錶吧。
可以看出,豬油的密度,比起其他油脂,特別是植物油脂的密度,不僅沒有更高,反而還要更低一點。
既然豬油「密度高」不靠譜,那熬蟹油為什麼非要用豬油呢?
其實,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豬油味道香,熬出來的好吃。
第二個是豬油飽和脂肪含量高,相對於植物油,更難發生氧化酸敗,所以放的時間可以更久一些。
所以吃貨的事情說到底了,還是「好不好吃」和「安不安全」。
S03E05:化學添加劑是害人的東西?
第五集《食》中還介紹了膠東摔面。
做摔面的師傅表示,自己的面和大街上別的麵館的面不同,一定是要「真材實料」,不添加任何人工調料和化學添加劑。別人勸他「你何苦呢?」,他也不聽。
而這個師傅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實踐他師父的教訓: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碗有良心的面。「寧可虧錢也不虧心」。
而他的麵館里,在招牌上清楚地寫著「放心面,健康面,絕不添加化學添加劑」。紀錄片攝製組還專門給了一個特寫鏡頭。
那麼,什麼是「化學添加劑」?它又有什麼危害呢?
「化學添加劑」,又可以稱為「合成添加劑」。泛指利用化學手段合成的食品添加劑。食品添加劑除了用化學手段合成,還可以用天然提取,或是微生物發酵等手段得到。
關於它的危害,簡單來說就是——只要用得對,就沒有任何危害!
實際上,食品添加劑是保證食品安全,改善食品色香味的重要手段,它早已是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
只要按照法規限量添加,就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很多時候,不添加食品添加劑反而意味著「不安全」。
而那些「做虧心事」的不法商販,往往是把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非法添加物」添加到食品里(如蘇丹紅、三聚氰胺),或是超量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我想說,紀錄片在這裡其實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引導。
因為它直接把「食品添加劑」和「健康」對立了起來。讓觀眾認為添加了添加劑的食物就是不健康的,不天然的。彷彿給食物加添加劑,就是在做「虧心事」。
其實有些食物如果不添加防腐劑,反而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呢。
比如我最常舉的例子:如果罐頭食品不添加亞硝酸鹽,就容易滋生肉毒梭菌,導致嚴重的食物中毒。
S03E05:自製食物要謹慎
在第五集中,還提到了一個家庭會自己製作豆腐,自己製作酵母,因為這樣更「天然」。
實際上,自製發酵製品不是很安全的選擇。自製酵母如果條件控制不好,容易引起雜菌污染。之後發麵過程中就會產生不小的隱患。
而自製豆製品也有一定風險。生大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製劑,如果沒有煮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癥狀。
而自製臭豆腐、腐乳等發酵豆製品,如果雜菌控制不當,可能引起更嚴重的肉毒梭菌、黃曲霉素的中毒。
自己在家裡偶爾做幾次自製食物,在嚴格避免雜菌污染的情況下,自擔食品安全風險,是可以接受的選擇。
但是這個事情不適合在節目里作為「營養健康」的選擇而大加褒揚。
S03E07:豬肉餡只能順時針拌?
在第七集《生》中,有一段敘述了餃子中肉餡的製作方法。它是這麼說的:
什麼鬼?只能順時針拌?不然肉中的蛋白質就會破壞?
豬肉的蛋白質中有什麼神奇的成分,能夠感應到你筷子旋轉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大家已經明白了,這段話從科學上和邏輯上都說不通。實際上,我猜原作者可能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你得一直沿一個方向攪拌」。
確實,如果經常換方向的話,豬肉的蛋白質可能就不容易形成網狀結構,最後做成的餃子餡也就沒那麼筋道啦。
S03E07:酸湯富含鹼性成分?
第七集還介紹了貴州著名的苗嶺酸湯魚。片中對酸湯魚的功效是這麼說的:
「酸湯雖酸,但富含鹼性成分」。
在這裡有一個很廣泛的偽科學說法。就是「酸性體質致病,多吃鹼性食物能獲得鹼性體質,鹼性體質更加健康」。
而什麼是「鹼性食物」呢?根據偽科學說法,鹼性食物不是鹼性的食物,而是「代謝產物是鹼性的食物」。
這個紀錄片的作者可能是這種偽科學說法的受害者。
實際上,正規營養學教材中從來沒有過「酸鹼性食物」和「酸鹼性體質」的任何說法。這些都是保健品廠商杜撰出來的內容。
日常的絕大部分食物都是偏酸性的,而人體的酸鹼平衡依賴極其精密的自穩態調節。血液的 pH 只要有微小變化,人就得馬上送醫院搶救了。
S03E08:「科學酸菜」更容易吸收?
第八集《合》中著重介紹了黑龍江大學的一個生物工程團隊分離乳酸菌菌種,還原東北人記憶中酸菜的味道的故事。
在介紹他們培育的菌種時,片中是這麼描述的: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作者似乎想表達 2 點:
家常酸菜中的乳酸菌分解產生的是另一種乳酸。
這種乳酸不能被人體吸收。
實際上,這兩點都是錯的。
學過有機化學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乳酸分為 L- 乳酸 和 D- 乳酸,它們互為旋光異構體(簡單來說就是分子的空間結構互為鏡像)。
這兩者都能被人體吸收並代謝,只是代謝途徑不一樣。D- 乳酸 和 L- 乳酸 經過不同的酶催化,最終都代謝為丙酮酸,並給人體提供能量。
而家常酸菜中,D- 乳酸 和 L- 乳酸 都同時存在,具體比例根據乳酸菌菌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黑龍江大學的團隊通過精心選擇乳酸菌品種,可以 L- 乳酸 的比例儘可能地提高。但也不可能達到 100%。
以上就是我們對於《舌尖三》後四集的吐槽啦。謝謝大家!
把八集看完,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這一季《舌尖》在極力勸導觀眾,反對工業化食品,擁護「純天然」,手工製作的食品,擁護「傳統的智慧」和「古法製作」。
但我們始終認為,食品的工業化是大趨勢和必然,工業化的現代食品同樣有站上《舌尖》舞台的權利。
傳統和現代,並不是對立面。用工業化、科學的手段生產傳統食品,還原傳統味道,不僅品質穩定,而且乾淨衛生。就像《合》中黑龍江大學團隊一樣,不是很好嘛!
這一季中,本人認為最好看的是第六集《酥》和第八集《合》。
第六集《酥》的好在於,它全程聚焦在食物本身,而不是繁文縟節的習俗或是神乎其神的功效。
當 93 歲的粵式點心泰斗陳勛說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中西並舉,南北結合」時,我在想,這不就是《舌尖》本來的樣子,是它應該傳播的正能量嘛。
而第八集《合》的好在於,它深刻詮釋了「我們熟悉的味道其實一直在變」。
所以擁護傳統並不是好事。而且,它是唯一沒有否定工業化食品的一集。用現代食品重新詮釋傳統食品,讓傳統食品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第六集和第八集,強烈推薦。如果《舌尖》還有續作的話,衷心希望可以達到這兩集的水準。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僅供參考。
來源:知乎日報
原標題:《舌尖 3》中出現了哪些食品科學錯誤?
平台:樂尚她鄉
微信ID:chicvancouver
溫哥華女性第一平台
讓生活成為生活
※她@美食 | Yelp評選出加拿大最好吃的這100家餐廳,你還沒有去過哪家?
※她@購物 | 一周購物折扣信息 Costco,The Bay低至2折
TAG:樂尚她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