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這個節日,不簡單

今天這個節日,不簡單

今天是3月12日。相信在大多數人的日曆上,這一天日期的下面都被標註了「植樹節」三個字。那麼問題來了:

植樹節應該怎麼過?

在最愛君看來,與我國其他體現在日曆上的節日相比,過植樹節的方式無疑是最尷尬的:

除夕放鞭炮,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就連國外傳進來的「節日」,母親節、父親節什麼的,好歹還有句「節日快樂」。

然而各位可有誰聽過祝「植樹節快樂」的?

有朋友說了,植樹節嘛,自當是以「種樹」作為慶祝咯。

那麼近二十年來,各路最愛粉們又有多少人曾經在3月12日這一天「種過樹」呢?哪怕一棵也好。

所以這個節到底是怎麼回事?「植樹節」何以成為一個節日呢?

3月12日,植樹節。

1

說起種樹,這傳統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

據《北史·卷六十四》記載,西魏廢帝二年,韋孝寬調任雍州刺史。從前時候,每經過一里路就會有一個土台作為距離的標記。土台就是用土堆起來的,風吹日晒的很容易被損毀,尤其一下雨,土台便被沖得不成樣子,以致總是需要有人維護。

韋孝寬到任之後,便下令州內所有的土台,每個皆種上槐樹。這樣「既免修復,行旅又得庇陰」。不久後這種好方法被推廣到西魏全境,「當令天下同之」。於是所有的州夾道種樹,每過一里路種一棵,每過十里種三棵,每過百里種五棵。

西魏的這次「綠化道路運動」是史上第一次國家主持的「植樹」運動。而在民間,所謂「清明插柳」的習俗則更加久遠了。

清明插柳。

一方面由於清明前後黃河流域氣溫回暖,水熱充足,本就利於樹苗生長發育,另一方面則由於「取柳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人們紛紛在門前插柳辟邪。

所以,如果按照這個路子一直走下去,「植樹」在當代人的記憶中,將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而像3月12日這樣對黃河流域而言尚為輕寒的早春時節,在古代是絕無可能成為統治階層,抑或平民大眾上山下地種樹苗的時節的。

直到那一年的3月12日,一個人的去世改變了這一切。

2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於北京逝世。舉國哀痛。

雖然當時北京尚在奉系軍閥的掌控之下,但在北京中央公園(即社稷壇)人們還是舉行了為期長達10天的公祭儀式。這10天里,社會各界前往弔唁孫中山的人絡繹不絕,僅簽字留名者就達746823人。在公祭儀式上,前來悼念孫中山的人,不知不覺間就受了一次三民主義的洗禮。許多人甚至在追悼儀式上當場表示加入國民黨。

孫中山逝世。

此後,每年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國民黨均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然而有個問題卻出現了:

孫中山本人的紀念日,太!多!了!

與人們習以為常的國慶節不同,作為民國領袖的孫中山,他的誕辰日、逝世日、蒙難日、起義日、就職日……這些孫中山生命中的「特殊日期」,在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都被定為「紀念日」,用以表達對領袖的崇敬之情。

可是,如果紀念日太多,而紀念的形式又彼此雷同的話,難免會讓人心裡產生疲憊感。就好比一年365天,其中300天都是「節日」,如此大家對「節日」恐怕也就不稀罕了。

所以為了最大限度地表達對孫中山的尊敬和緬懷,也為了最大限度地讓孫中山的思想和精神感染到更多民眾,發揮更大的社會動員和政治宣傳作用,一個史無前例的「造節計劃」被炮製了出來。

根植於傳統文化的「植樹節」就在這時被當時的民國政府看上,拿來做了改造。

3

為什麼孫中山會與「植樹節」聯繫在一起呢?這個說起來的確有些淵源: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倡導植樹造林的政治家。

早在1893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就提出「急興農學,講求樹畜」,以強國家。

1915年,孫中山又向當時的北洋政府提議,以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向社會大眾提倡植樹造林。當年7月,北洋政府便通過了孫中山這一提議,規定清明節為中國的植樹節。

民國成立之初,植樹節被定在清明。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演講的時候,又特別地提出:

「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因此,對當時民國政府,尤其是國民黨來說,孫總理關於「植樹造林」的種種指示,堪稱是「遺教」,是國家建設層面的重大戰略。植樹造林,是紀念孫中山由單純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最好的途徑。

孫中山逝世後,1928年廖仲愷的夫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人物何香凝女士就曾說:

「我們在此地所種的樹木,將來要接受大地的培育蔚成森林,好比我們同志接受總理三民主義及遺教來造成簇新良好的中華民國一樣。」

一方面孫中山生前與「植樹造林」頗有淵源,另一方面,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長壽的樹木亦成為「睹物思人」「繼承總理精神」的不二之選。

1928年3月12日的《申報》中,就曾寫道:「人去樹存,睹樹思人,而人亦垂留於千載後世。」而當人們看到「路樹青蔥」,自然會想到受到的蔭澤。植樹,可以使「總理雖死,總理之精神當永久留存於千載後世之市民腦海中矣」。

1929年3月12日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農工商周刊·植樹特刊》的首篇文章即為《孫總理精神不死》

當時有對聯寫道:

「十年樹木增長滋榮,總理精神萬古不朽。」

還有標語聲稱:

「植樹是追思總理最好的紀念品。」

就這樣,從前春日種樹的習俗在此時漸漸變成了「孫中山精神不死」「總理雖死猶生」的一種象徵。

1928年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孫中山逝世紀念日,各地需舉行植樹活動以示紀念。次日國民黨中央發出通電:

「本黨秉承遺志,努力為革命的建設,當此海宇將清,國基大定,益切追念國父之誠……每歲三月十二日,全國各地一致舉行植樹典禮,以為全國造中山林之提倡,務期蔚成大觀,昭布無極。」

次年,民國政府正式頒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規定「各省應於每年三月十二日總理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及造林運動,以資喚起民眾注意林業」。

3月12日植樹節,全稱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就這樣被確定下來了。

民國課本中針對植樹節的介紹。

4

當時的民國政府對植樹節,那是相當上心的。

比如在頒布的條例中,除了宣布「植樹節」的確定之外,還規定:

「舉行植樹式時各機關長官、職員,各學校師生及地方各團體民眾,均應一律參加躬親栽植」

並且,所需經費由各級政府承擔。

1928年3月12日,民國政府舉行首屆植樹儀式。蔣介石等國民黨要人與南京各界代表數萬人齊至尚未竣工的中山陵謁陵,然後至中山林舉行植樹典禮。在恭讀總理遺囑後,由主席報告,各代表致詞。李烈鈞代表民國政府致辭,稱植樹之意義是為「奉行總理遺教,既可紀念總理,又可勉勵同志,開闢富源,利國利民。」

自1929年3月12日始,上自中央下至全國各地,均嚴格按照一定程序舉行植樹儀式,基本程序如下:

1、奏樂;2、全體肅立;

3、向黨國旗及總理遺像行致敬禮;

4、主席恭讀總理遺囑;5、靜默三分鐘;

6、主席報告開會宗旨;7、演說;

8、唱植樹歌;9、呼口號;

10、攝影;11、散會。

1947年湖南長沙各界植樹節合影。

1930年2月,民國政府又下令,自3月9至15日一周間為「造林運動宣傳周」。進一步強化孫中山與植樹節之間的聯繫。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3月12日國內南北氣候條件差異巨大,各地的植樹節並不是都在這一天大規模植樹。比如位於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的綏遠,其植樹的日期就推遲到穀雨;地處東三省地界的遼寧則照舊放在清明。而雲南蒙自、建水等地則更是將植樹推遲到更晚的夏至左右。

雖說植樹的日期可以推遲,但紀念的儀式卻必須在3月12日這一天舉行。1936年北平市政府擅自於4月5日進行紀念儀式並植樹,結果就遭到了中央的嚴肅批評。

自「植樹節」確定之後,一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每一年的3月12日,民國政府都會大張旗鼓地舉行植樹活動,紀念孫中山。而抗戰爆發後,3月12日的植樹節在未淪陷區大多照例舉行,而且則更具儀式感,不僅緬懷、追思孫中山,還要激發人們的抗戰激情。如1939年,在「紀念會與造林運動大會」上,當時的行政院長所做的報告,標題便是《紀念總理要堅持抗戰》

在植樹節宣傳「勿忘國難」「三民主義」等政治理念。

抗戰勝利後,每年3月12日植樹節,紀念孫中山的活動依然照例舉行。民國政府甚至在台北也設立了中山堂,在台灣進行植樹節相關的紀念活動。

1949年3月12日,是國民黨在大陸的最後一個植樹節,也是最後一次在大陸以植樹的形式祭奠孫中山。

5

民國時期的植樹節,從當時的民眾參與來看,其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

每次活動舉辦時,在一些城市「各機關皆停止辦公,商業界停止營業」。典禮上鳴禮炮、政要演講、植樹等內容一項也不少。如蘇州、濟南這樣的城市,植樹節典禮皆有1.5到2萬人參加活動,種植樹木3萬餘株。

在進行植樹活動的同時,許多學校也紛紛組織學生進行三民主義宣傳,到處舉辦演講會,分發紀念刊物,「意在使民眾認識三民主義。紀念孫先生須要繼孫先生未竟之志。以實現新中國之再造」,而「聽者甚形踴躍」

參與植樹節的民眾。

在「1933年安徽省全省植樹節報告書」中,記載著當時安徽省各縣植樹節的情況,如當塗縣便印製了宣傳冊5000餘份;渦陽縣連續六天組織演講,宣傳植樹造林和「總理遺志」;銅陵縣不僅散發宣傳品,還到處教人傳唱《造林運動歌》,其中歌詞寫道「遵守遺教,共同植樹,紀念千萬年!」而曲調竟源自著名古曲《蘇武牧羊》!

在當時植樹節散發的宣傳冊,或者張貼的標語,呼喊的口號中,幾乎都有鼓吹國民黨以及三民主義的字眼。甚至有「秉承總理遺志,實現造林救國」這樣看似離奇誇張的說法。

九一八事變後,標語和口號中加入了激發民族情緒的字眼,如「誓復東北失地,洗雪國恥」「勿忘國難」等。而每講到這些話題,常常「聽眾擁擠異常,均為之感動」。其植樹節活動的盛況可見一斑。

總之在民國時期,植樹節在廣泛「植樹造林」的同時,儼然成為一個政治節日:

既通過緬懷孫中山進而鼓吹國民黨和三民主義,又與當時的時事相結合,充分發揮社會動員和政治宣傳的作用。

6

新中國成立後,「舊的植樹節」一去不復返,「新的植樹節」應運而生。

1956年,在「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下,歷時12年的綠化運動開展了。

1979年,國家正式確定植樹節為3月12日。

我國發行的植樹節紀念幣。

雖然時間沒有變,但其內容相比民國時期卻「去政治化」:不再為了紀念誰,或宣傳什麼「植樹造林」之外的理念而「過植樹節」了。

不過,也正因當今大部分人沒有參與過植樹節所謂「挖坑種樹苗」的活動,儀式感的缺失使得這個「節」越來越不像「節」。對學生而言,也許還會有演講或徵文比賽,但主題大多是「愛護環境」「綠色生活」之類了。

至於近百年前的「植樹節」是個什麼樣?也就此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點個贊表示鼓勵哦。

最愛君推薦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正史上最牛的女將,真的是「抗倭英雄」嗎?
為何這一戰打輸了,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意義非凡?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