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究竟要不要讀好大學?你也許要考慮的是這些

究竟要不要讀好大學?你也許要考慮的是這些

GIF

歡迎關注MsLin的時光紀!

我有一個媽媽群里最近在討論幼兒園的擇校問題,很多媽媽抱怨家附近沒有合適的學校,不是學區房也沒有路子上不了好的公立,上私立的話又會擔心良莠不齊。有的媽媽感嘆現在讓人信賴的好私立真是太貴了,一個月2、3000元的還算便宜了,再好點的都要5、6000元,魔都有些國際幼兒園動輒十幾萬一年,而且「一出生就要去排隊」。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太多家長不希望娃娃們「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盡量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最好。於是可怕的擇校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我也是有了娃後才知道,居然還有一種培訓機構叫做「幼小銜接」,民辦幼升小原來是需要「面試」的。

我有個朋友A,當年跟著媽媽在單位里的幼兒園混了兩年後鬧著要上學,於是幼兒園「肄業」了。小學畢業時轉校到另一個城市念初中,對口一所一般的中學,家裡問她要不要托關係擇校,大概是在小城市讀小學時年年第一的成績助長了她的盲目自信,年少「無知」的A很瀟洒地擺手謝絕了。後來,A的中考分數時超過當地最好高中錄取分數線三十多分,但是因為要寄宿,於是又放棄了機會去了一所排名第二的中學走讀。A的先生也是差不多的經歷,當年讀的是某三線城市的子弟小學,如今這所小學早已「關門大吉」;中考成績很好,但為了母校情懷還是很「任性」地讀了二流的中學。

從小到大一路都不是好小學好中學,小兩口依然僥倖考上了國內985高校,真是欣慰而勵志。

你也許會以為,這篇文章想要反雞血地來論證,學校並不重要,條條大路通羅馬。

並不完全是的。

單從「能不能考上好大學」這個客觀事件的結果來看,據估算,清北復交畢業生的子女能考上這四所國內名校的概率只有2-3%,不超過5%,能考上上海大學的,也不會超過30%

但是,A曾經對我說過,如果時光能倒流,她願意重回中學時代,去上當地那所最好的寄宿高中,更加努力地學習,然後考一所更好的大學。因為當她保送到國內某top3的大學讀研後發現,學校與學校之間真的是有差距的。(當然了,據說一般自稱top3的大學至少有三所,top5至少10所、top10至少20所,但是top2始終只有兩所。)

寶媽圈裡曾經被兩篇文章刷過屏,一篇是《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的還大》,另一篇是《上了好大學才知道,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文章里用很多鮮活的例子向讀者證明,名校的人文環境和優秀同伴等資源能給一個人帶來更多奮鬥的動力和寬廣的見識,讀後確實嘆為觀止,讓貓媽們想要培養牛娃的雞血心態瞬間滿倉。

讀好大學這麼重要嗎?與好大學錯失交臂就真的要抱憾終身嗎?

當我們談論大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儒家經典《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人認為,「大學」是為了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是為了達到完美的境界,是區別於「小學」或者說普通人生的另一種更為高尚的求知之路,能夠通往更高的境界。

「重文輕商」的古人向來視讀書考功名為正道,往小了說目標是「學而優則仕」,往大了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尋大學之道是實現個人理想和家國抱負的必要條件。

當「考大學」成為一種普世觀點,我們是否真正思考過為什麼要「讀大學」,大學裡有什麼?

?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場所。跨進大學的門檻後,不同的專業把莘莘學子帶向不同的行業。雖然大學顯然不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唯一途徑,但是在社會認可度上,大學的文憑相較於專業培訓機構還是硬氣一些,各大名企在招聘條件上規定的「本科學歷、研究生學歷」也是為「讀大學的必要性」強勢背書,因此並不難理解「考大學」是絕大多數家長培養孩子的首選。

?提供微型社交環境。大學就是小社會,或者說距離真實殘酷的社會僅有一牆之隔。作為連接社會的最後一道關口,大學能讓人提前感知、預先模擬,做什麼不做什麼都由自己來決定,未來你很可能因為做了什麼而感到後悔,也可能會因為沒做什麼而感到遺憾,但是因為年輕,所以有大把試錯的機會,及時領悟就還有機會補救。

?建立強關係人脈的最佳時期。二十歲左右的年紀,適逢價值觀從半熟走向全熟的窗口期,很多人離開了原生家庭的保護或控制,通過更多的閱讀、交談、經歷,在相對於大學前更加自由開放的環境中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多元化觀點和思維方式的碰撞於此時進入新紀元。

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認為,人際關係網路可以分為強關係網路和弱關係網路兩種。在大學時候認識的同學、師長等,從某種程度上都屬於強關係網路,影響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考問題的方式。象牙塔相對單純的環境也使得相識於式微的同學情誼更加彌足珍貴。

好大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優質的教育資源。毋庸置疑,不管是師資力量還是社會關係,名校的資源一定是處於前列的。好的大學不僅吸引學生,同樣也吸引老師,更加吸引社會合作,這種吸引如同雪球越滾越大,繼而成為良性循環。

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如果不在西南聯大,你就無法師從錢穆陳寅恪學史,跟隨華羅庚陳省身學理,無法感受眾多人文大師與哲學名家的文化熏陶,與未來的諾貝爾獎主同窗共讀。

記得大學的時候,常有社會名流、專家學者來校做講座,講座都是免費的,但是需要排隊領票。很多人提前好幾個小時排隊等放票,看著長長的隊伍,能感受到求知若渴的心態。那些坐在教室就能仰視葉嘉瑩楊振寧,在大禮堂可以聆聽鋼琴演奏會、交響樂的時光真的非常難忘。

其實不僅是教學資源,每年招聘季,接觸優秀企業的機會也會更多。如果有心,可以從大一開始就蹭聽宣講會,了解名企的招聘條件,聽傑出校友的職業分享,從中探尋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會頗有裨益。

?優秀的同窗友伴。《小學問》中有一期談到為什麼名企喜歡招名校生?大眾普遍會認為是因為名校生更優秀、人脈更廣等等,馬薇薇拋出一個觀點,應試教育中的很多內容比如背書、刷題等等實際上是一個非常枯燥的過程,而學霸們能夠突出重圍的決心和意志力證明了他們能克服倦怠情緒的能力更強。人都是環境的產物,和優秀的人為伍,即使時有懶惰,也能在群體效應的帶動下做出讓自己進步的改變。

我有一個同學B,大學期間每天早上堅持六點鐘起床跑步,熱血之下有一年我也每晚堅持跑10圈操場。畢業五年後我見到他,得知他依然保持這樣的習慣,而我自從離開了校園後由於缺少了牛人的鞭策,就變得三天打漁兩天晒網了。但是在他影響下培養出的這種自律、堅持的理念已經足夠讓我受益良多。

?批判性的思辨精神。我們可以從國人公認的幾所名校校訓中管窺一二。

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北大: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復旦(民間版):自由而無用。

比起只是告訴你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名校校訓更多地是在做思想、品格上的指南針。如果說專業進修能夠實現「技術」熟練,精神熏陶更能影響人格品性。

以復旦為例,當很多人都希望不負韶華地多做「有用」的事情時,復旦提倡的是能擁有一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知乎上有人對此解讀如下:「自由」並非散漫,而是自主地做出選擇,甘願為之付出艱苦的努力;「無用」不是沒用處,而是追求非功利目標;最後,你要有一個「靈魂」,它要學會堅毅、隱忍、等待、抉擇和犧牲,也即那種人類的純粹意志向度。

前陣子有部很火的影片《無問西東》,四代清華人,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均受到了來自現實和心靈的矛盾衝擊,他們在反覆掙扎和糾結中,最終聽從內心的真實召喚,做出了無愧於心的選擇。

影片中有很多亮點,其中不乏刻畫飽滿的深情故事與引人深思的哲思金句。最令筆者動容的,是沈光耀那段故事中,西南聯大校生在雲南避難求學時的幾幕場景。

?簡陋的茅草屋外,暴雨的嘈雜聲掩蓋了屋內微弱的講課聲,於是老先生在黑板上大筆一揮「靜坐聽雨」——於喧囂中尋得寧靜,這份淡定,感動。

?警報聲拉響的時候,師生們帶上小黑板和恐龍化石標本躲進山谷,在炮火聲中繼續講詩、講哲學、講生物進化——於戰亂時不忘求知,這份從容,可敬。

?即使是在戰爭年代,聯大師生的衣著始終是一絲不苟的,不管是長布衫、還是西洋裝,均是全身齊整服帖——於逆境中仍然重視儀錶,這份考究,大氣。

《奇葩說》里,高曉松為什麼要斥罵那個「不知道以後要找什麼工作請老師提點建議」的清華博士生,因為他認為名校應當培養的是「鎮國重器」,而不是人云亦云不知所從的職場高級熟練工。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理論上說,只要心中有書,哪裡都是教室。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在困境中仍存堅持的勇氣和絕處逢生的魄力,正如新東方「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精神在作為口號宣傳時聽起來振奮有力,真正能踐行到底的人寥寥無幾。成為俞敏洪哪有這麼容易?烏鎮飯局上加起來有5000億身家的16個人,又有哪個不是名校畢業生?(嗯是的,你也不必苛求自己要那麼優秀)

(《為什麼一定要考好學校?一張「烏鎮飯局」照告訴你真相!》:「京東的劉強東是宿遷高考狀元,美團的王興是保送進的清華,小米的雷軍2年修完4年本科學分。還有不在飯桌上的百度李彥宏(北大)、巨人史玉柱(浙大)也都是當年的高考狀元」)

人,皆為選擇而生。在面對人生選擇上,大致有三種。有人一路沿著家庭、社會提倡的主流發展之道順水推舟,基本上從不去想自己想要什麼、還能做什麼,將安於現狀與庸碌視作本分踏實,即使偶爾閃過一絲躁動的念頭,卻能很快平復心情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去多想的平凡是一種真幸福。

有人總是喜歡挑戰自我,一旦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下不甘,便會欣然突破舒適區,贏得起,也輸得起,發展主線的人生同時收穫繁茂的支線,用多個「斜杠」的選擇撐起生命的寬度。沒有人規定三十歲一定要按部就班結婚生子,當你質疑「這個年紀理應以賺錢承擔家庭責任為第一要務」時,就已經被條框化了。我們不也用羨慕馬斯克,因為只有極端性格的人才能取得極致成就,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活出自己而不是活給別人看。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然後願意為一切可能產生的後果負責就夠了。

然而更多的人屬於第三種,不安於現狀卻害怕改變,生怕沉沒成本毀了此後半生,總是用等待時機成熟的借口安慰自己的只「想」不「做」,在猶豫糾結徘徊中抱憾餘生。

願你我都不要在追求成為第二種人生的道路上成為第三種人。

我想,聽更多的聲音,認識更多更加優秀的人,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空間里,live life to its full.

沒有讀到理想中的好大學怎麼辦?

考好大學一定不是唯一出路。

能考上好的大學固然很好,如果高考失利,人生也絕非就此陷入困境,很多取得大成就的人並不是出身名校,但是身上一定會具備所謂的「名校精神」。

因為,讀好大學,是為了在一個相對優質的環境中不斷鞭策自我,而不僅僅是為了憑藉名校畢業證書作為好工作的敲門磚,何況進入名企也未必就一定能夠過好一生,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度過一生,並且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如果跳出「好大學」的環境也能做到同樣的思考和努力,並且能夠突破社交圈的局限為自己開拓更多的資源,那麼名校與否也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此外,好的大學未必一定是名牌大學,這就好比學霸未必一定開掛,開掛的也未必都是學霸,我們談論的一切都是概率事件,是從某種程度上說,名牌大學成為「好」大學的概率確實更高。因為,在沒有更完美的升學體制出現之前,高考以相對公平的手段,將一群人按 「努力、用功、刻苦、聰明」的程度進行劃分。你所在的學校越好,「努力、用功、刻苦、聰明」的同學的相對就越多,能對一個人產生正向影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上好大學不僅僅是為了「牌子」,而是上述這一切能夠為我們做出選擇而加分的「可能性」。

北上廣的教育競爭確實激烈。是的,快樂有層次,高級的快樂也許是龍應台所說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但是在大城市中,因資源稀缺引發的競爭湧向普通中產家庭時,這種壓力很多時候在有意無意中不免轉化為對孩子進行盲從的應試填鴨。——走得太久太遠、很多人會忘了當時為何要出發。

今天還有個朋友在向我表達了困惑,如何擺脫大環境的影響去選一條不同的成長、學習路徑?社會規則沒法改變,就一定要通過父母錢錢錢、孩子考考考的優勝劣汰去完成精英教育嗎?

我的想法是,不必刻意擺脫,也沒那麼可怕。我們都已知道,教育最重要的是性格培養,在正確引導的基礎上,遵守應試的規則,但別讓「雞血」太痛苦。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有了過程結果也不會太差,只要對「一類名校」的標籤不是太執著,教育的目的就已經能達到。當然,想比做簡單。

「考上好大學」不是彼岸,它也不過是渡我們過河的一葉扁舟,若是未能穿上這件美麗的外衣,我們每個人都更應當關注的點是——

?讀書、行走、交談、思考。這是最最最有實操性的方法論。「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通過在個人有限的生活經歷中體察更多其他人的經驗和閱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省人生。我有個校友C,因為夢想成為一名風光攝影師,於是決定辭職旅行,足跡踏遍大江南北,一年後創辦了自己的風光明信片品牌,成為簽約攝影師,並擔任某知名手機品牌視頻主角之一,後來還出了本書。

?尋找內心真正的渴望。無論社會輿論導向或家庭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最終的決定權都在自己手裡。無論在什麼年齡段,都去想一想自己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以何種方式度過這一生才不覺得遺憾,而不是別人希望我做什麼。列出此生的願望清單,然後在自己的努力下逐個完成。正如上述的那位校友C,28歲時她曾撰文稱,除了工作結婚生娃,還有很多種活法,而她能走到這一步,「除了執著、鑽研、努力之外,勇於嘗試不同的東西、並堅持自己所愛,不被利益誘惑,才是最重要的。

?築建安身立命之本。流行歌曲里唱,「像我這樣優秀的人,本該燦爛過一生。」你又是否思考過自認為優秀的底氣在哪裡。你的性格、興趣、資源和你目前選擇走的這條路是否契合且有出路?你是否能夠堅持一條道走到「黑」?在某個領域培養一兩項核心技能,成為人生的主線,先學會生存、再談生活。

?按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定義人生的方式和維度會有很多種,從參與性的角度來看,人生就是一種「體驗」。從決策行為的角度來看,或許又可以簡單歸納為「尋找」與「選擇」的過程,「試錯」也好,「放棄」也罷,都是這一過程的反覆。人只有一生,考大學是道分水嶺,但這世上沒有什麼「必然」成功和一勞永逸的法則,也不必焦慮到因為沒有讀到好的大學甚至是幼兒園就認為註定擁有「毀掉的一生」。

人生無非如此,但求精進,不問西東

▼您的點贊是對林小姐最大的鼓勵 歡迎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sLin的時光紀 的精彩文章:

TAG:MsLin的時光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