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你會解釋治療風險嗎?
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患者知情同意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縱觀國內外,很多醫療糾紛及訴訟案件其起因就是源於知情同意書或者操作沒有解釋到位(美國高達40%)。我們總是以為患者懂了,但其實他們很多情況並不能理解清楚。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美國醫生在解釋風險治療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文課程」在美國醫學院都有,課程圍繞患者溝通進行多種維度的醫學人文培訓,後期還有模擬實訓場景(諸如如何辨識家暴患者等)。目前此類課程在國內是缺乏的,而「人文」可能是目前醫學生急需要彌補的一門重要課程。
遵循PRBAC談話法
描述治療風險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在醫患交流有限的時間和患者接收信息時心情因素的影響下,其複雜性可能遠遠超過了醫生的想像(可能我們真沒那麼認為,如果有空可以讓患者複述一遍作為檢測)。Medscape於2014對於21000名醫生進行了醫生道德問卷調查,其當近3成醫生表示如果治療過程或方案將有助於患者康復,他們會(13%)或者可能(16%)不使用激進的辭彙描述患者的治療風險。諸如此類的想法出於醫生好心,但法律專家認為這樣做不明智的選擇。告知患者治療風險本來就是醫生的法律義務,但更深一層次是為了尊重患者的自主權。為了維護患者的自主權及保證患者了解充分信息後為自己選擇最佳利益的治療,建議使用「PRBAC」順序的談話模式。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建立患者對於整個治療方案的理解。P為過程Procedure、A為替代方案Alternatives、B為收益Benifits、R為風險Risks、C為併發症Complications。詳細步驟如下。
雖然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對於規避風險而言是其在法律義務上有用的一步,但這並不保證患者簽署同意書後實際了解患者所同意的治療過程。200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婦產科手術的患者中,僅有40%理解他們所簽署的知情同意書(國內是多少可以做個研究),該項研究隨後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重視非語言信息
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溝通技巧項目主任Dr.Monica指出:當涉及描述風險時,醫生的表達至關重要,且不僅僅在於表達內容本身,更在於如何去表達。20世紀70年代由阿爾伯特主持進行的研究發現,在溝通中,口頭語言只佔7%左右,大部分溝通是由非語言發出的信息(55%)和語音語調(38%)所完成 。
患者對於醫生的語調是極其敏感的。2002年7月發表在《外科學》雜誌的研究發現聲音的外科醫生的語氣和他們日常患者隨訪及醫療事故索賠歷史有著密切關係。那些語調中透露著主導地位的外科醫生比起那些在語調中透露溫暖和同情的外科醫生更容易遭到患者起訴。
當和患者討論知情同意書時,醫生需要查看病人的眼睛,而不是分析患者肢體語言或者盯著電腦解釋並回答患者的提問。看著病人的眼睛,並使用簡單的短語(所以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諸如「我知道這是可怕的」,或者「我明白你所關注的地方,」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與他們的病人溝通。且有很多證據表明,在知情同意討論中,如果當醫生忽略他們表達方式中的情感成分,那麼病人離開時會感覺不安。因此,單純認同患者感受可以幫助在談話結束後患者感覺到被尊重和理解。
Ask-Tell-Ask方法解釋風險
建議在解釋每一種治療和操作風險時建議醫生採取「問-說-問」的方式進行談話。顯然,造物主給了我們兩個耳朵和一張嘴,目的就是要我們去傾聽他人。
STEP 1.問(Ask):詢問患者對於疾病或治療情況的自我認識程度(類似摸底)。
STEP 2.說(Tell):根據第一步詢問情況,醫生進行告知風險及相關的宣教。
STEP 3.問(Ask):醫生向患者提問讓患者重申,以確保在對話過程中患者理解醫生所告知的內容。
同時建議醫生需要詢問患者的期望值,以便在談話過程中打消患者不切實際的期望。醫生需要竭盡全力讓患者在治療中不感到脆弱無助。布魯姆博士說道:「在醫療機構中,病人穿著病號服服坐在病床上仰望著聽另外一個人告訴你這個檢查要完成或是那個操作要做,是將患者至於一種脆弱狀態的行為。我們應給予患者著裝的時間,並和患者都坐在同一視線平面上。我們一定要牢記,與其在法庭上面對原告方患者5年的時間,不如在治療過程中耐心地與患者好好交流5分鐘。
美國律師協會曾經做過相關統計,在治療風險談話中最常見導致法律訴訟的正式那些最經常發生操作和治療和那些具有高度複雜性的操作和治療。前者是因為頻率變高,醫生一定程度會產生談話的鬆懈導致患者沒有充分理解風險。後者是因為複雜性的操作治療導致患者難以理解。因此,醫生在談話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語言理解能力,類似高齡患者,那麼更需要進行充分溝通以保證信息的對等。當然,國內的患者更是需要費大量的精力去進行交流溝通,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來源太雜(度娘、病友、熱心親戚等等)。
TAG:靖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