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手下強將如雲,毛澤東決戰東北為何只重用林彪?

解密:手下強將如雲,毛澤東決戰東北為何只重用林彪?

林彪喜歡獨處,涉縣129師司令部所在地赤岸村,兩側山峰高聳,村前一水淙淙,山風清涼地拂著人面。林彪從赤岸村出發,他自己多數時間騎在馬上,少數時間騎得腿麻木了,下來步行。

但無論騎馬還是步行,他都沉默寡言,不理會同行的陳毅等其他高級將領,就那樣一個人走著。他在想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戰爭的形勢,在想七大後中央的人事變動,在想著山東戰場。他非常明白,山東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938年底,他到蘇聯治病後,羅榮桓和陳光代師長率115師師部和686團離開晉西,挺進山東。115師的老同志都習慣把686團稱為「老六團」。老六團一直是紅軍的主力,到山東後仍然不負眾望。

翌年8月,天氣炎熱,把600多日寇包圍在梁山。羅榮桓在一棵樹下,一面不停地搖芭蕉扇子,一面了解戰鬥進程,自己成了諸葛亮,下達命令,指揮戰鬥,取得梁山大捷。1941年11月,行至留田,被數萬日軍合圍。羅榮桓處變不驚,果斷地採取「敵進我進」的策略,指揮部隊向日軍後方突圍成功。

山東分局和羅榮桓在山東開闢了大片解放區,又接收了東北軍于學忠51軍的防地,已經成為華北的一個重要戰略基地。老羅在山東幹得好,毛澤東幾次表揚。現在,向北可進軍東北,向西可支援華北,向南可威逼南京。有了這一塊基地,大大加強了我黨我軍在戰後的地位。

毛澤東曾說:「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下活了。……只有山東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毛主席對羅榮桓一向器重呀。

林彪對這個即將施展自己軍事才能的戰場還有些陌生,還有些隔膜,平生未去過山東,地形地物均不熟悉。但他覺得我軍打蔣介石的部隊還是有信心的。我軍敢同日軍打,還不敢同蔣軍打嗎?他想,無論在新戰場、還是老戰場,都要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決不浪打, 養精蓄銳,以多勝少。令原派往中南和華東的部隊和幹部立即折向東北。

他想,去的人級別不低,兩個書記處書記,可見東北在中央心目中的籌碼是多麼重。東北是富庶之地,豐沃糧倉,大工業基地,背靠蘇聯和外蒙古,我黨同國民黨爭奪東北,對中國革命有著決定意義,可以作為中國革命的大後方,大根據地。有了東北,我黨我軍進退有據,中國革命勝利的把握就更大了。

最重要的是此電改變了他的去向,決定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另外成立冀熱遼中央局,李富春任書記,擴大冀熱遼軍區,由林彪任司令員。不到山東去了,到東北的大門冀熱遼去。XLW

1950年6月25日,蘇聯為實現自己的戰略利益,默許和支持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由此,歷時三年的「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朝鮮戰爭爆發。

為確保東北邊境安全,中央軍委於1950年7月7日至10日召開國防會議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根據會議決定,7月13日,以解放軍第13兵團為主共25萬餘人的東北邊防軍在東北宣告成立。

然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特別是美軍不顧中國「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的警告,不但大舉越過三八線,還聲稱感恩節前結束戰鬥。突如其來的戰局變化,讓金日成始料未及,不得不向斯大林致信求援,懇求斯大林給予「直接軍事援助」,如果不行,就「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國際志願部隊」。

隨後,斯大林致電毛澤東,要求中國軍隊入朝參戰,在三八線以北地區組織防禦。這場不期而至的戰爭,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機考驗,更是毛澤東一生中為數不多的一次艱難決策。

為此,毛澤東曾多次召集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援朝,以及誰來掌帥問題,然而,大部分與會者都不贊同出兵。在接到斯大林的電報後,10月2日,毛澤東召開書記處擴大會議,再次討論出兵援朝問題,然而,大部分與會者仍然認為對朝鮮出兵應慎重考慮。會議最後決定10月4日、5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繼續討論。

4日,政治局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擴大會議專門商討出兵援朝問題。會議上林彪認為,「我們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大仗。」「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他特別指出,「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倘若沒有把握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為好。」

林彪特彆強調,「朝鮮只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5億人口,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是不划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林彪建議,「如一定要出,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當時,林彪的發言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認可,甚至還有人認為:「等到蘇聯紅軍直接參戰或同我們共同出兵,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但是,林彪的意見還是被看問題視野更廣闊,考慮更全面,從國際格局和中國長遠戰略的大視角看待出兵朝鮮問題的毛澤東否定了。

第二天,討論會議繼續。被臨時通知參會的,在4日會議上一言未發的彭德懷上來就表態,他認為,「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複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台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毛澤東對彭德懷的發言相當認可,他分析指出,「假如美帝真的把朝鮮搞垮了,即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

如果,中國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凶。

毛澤東當時還形象的比喻了當時中國所處的周邊環境,認為美國「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台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假如某一天天下有變,美軍就從「3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

毛澤東在會議上提醒與會者,「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他建議中國「必須參戰」,不允許美軍的「如意算盤」得逞,「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毛澤東一錘定音,出兵援朝的問題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定了下來。

1950年10月19日,在「林彪和粟裕均有病在身,不能挂帥出征」的情況下,由東北邊防軍改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歷史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TAG:談歷史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