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新聞署針對各目標人群進行的宣傳

美國新聞署針對各目標人群進行的宣傳

儘管美國新聞署管轄的美國之音主要向共產主義國家廣播,但是自由世界的聽眾卻是美國新聞署的主要目標。根據美國新聞署的戰略原則,「我們與蘇聯主要競爭自由世界的民眾的美國新聞署觀點。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自由世界裡不夠堅定的人、三心二意的人、迷惑不解的人、無動於衷的人,以及遲疑不定的人。」

美國新聞署在全世界91個國家設有208個機構,但是沒有一個是在鐵幕之後的國家。到了50年代末,美國新聞署在歐洲設有大約有50個機構,近東和南亞34個,拉丁美洲40個,非洲34個,遠東50個。從美國新聞署的財政分配和人員組成來看,其主要目標在德國、奧地利、日本和印度。1955年,美國新聞署在德國僱用了152名美國人和1581名德國人,年花費為250萬美元。在奧地利僱用了52名美國人和303名奧地利人,年花費80萬美元。其他主要項目集中在法國和義大利。此外在西班牙、南斯拉夫、希臘等國家也有相當規模的活動。

在杜魯門政府時期,美國新聞節目變得非常具有宣傳性質,側重強烈的反共主題。在1948年到1952年期間,新聞節目的主題明顯從「給世人提供關於美國的、豐富的、公平的形象轉變為強烈的反共」,而且美國的媒體語調過於尖刻、憤怒、對抗,而且過多地強調美國的能力。

在傑克遜委員會的建議下,美國的媒體慢慢轉變了,從官方的新聞材料中刪去了激進的反共內容,將其轉入秘密宣傳途徑,由中情局秘密資助的電台繼續進行顛覆性的反共廣播。而美國之音則逐漸採取了一種令人尊敬的、客觀的形象,儘力給聽眾提供「更加積極的概念,表明美國不只是關注反共,而且還代表人類的價值觀,並且致力於人類的進步」。美國新聞署儘力地向他國表明「美國深厚的道德品質表明美國人代表了積極的價值觀,包括積極的自由——學習、辯論、工作、生活,以及服務的自由」。以便向自由世界提供希望,保持其士氣。

因此,在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美國的官方宣傳主要側重於積極的主題,這對於美國的心理戰略尤為重要,也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1953年的NSC162/2文件所說,「有人認為美國對於蘇聯的態度過於頑固,不妥協……反映出太多的反共考慮。我們重要的盟國也關注美國國內反共的發展,對它們來說,這與我們在自由世界的事業中擔任的領導角色是不一致的。這些盟國的看法會損害(我們之間的)合作,如果不克服的話,可能會毀掉聯盟,」因此NSC162/2建議,美國需要與反共無關的建設性的政策:「美國和盟國必須一致尋求創造以及維護自由世界對於其基本的思想和制度的希望和信心,而不是僅僅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相反要提供一種比共產主義更加優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的話自由世界的民眾就更容易接受美國的政策。

因此,總體說來,在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的公開和隱蔽宣傳被很好地結合起來,取得了美國所希望的預期結果。如1953年國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多數國家幾乎都充滿了美國的宣傳,而且民眾懷疑任何他們能夠覺察到的宣傳」。1960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美國的宣傳策略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以至於「蘇聯的宣傳家們發現必須公開地借鑒美國的(宣傳)技術」。正如前面章節提到的,美國一般使用更加微妙的宣傳策略來影響公共的觀點,向蘇聯施加壓力迫使其接受美國的提議,表現美國對於和平及裁軍的誠意,以及揭露蘇聯的不真誠。因此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美國的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國新聞署的正式的使命就是「描繪美國人民生活和文化的各個方面,以幫助(世界)了解美國政府的政策和目標」。正如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所解釋的,「從長遠來看,我們的工作就是要增加國際社會對於我們的了解,我們的宗教信仰,我們的政府形式,我們的教育體制,我們對於別人的興趣,我們對於藝術的熱愛,這些都會引起他國對我們的尊敬,(他國)會認為我們在自由世界有能力進行明智的領導。」

儘管在我們現在看來,美國新聞署出版的一些宣傳美國的生活方式的材料有些可笑和虛偽,但是在冷戰中,美蘇兩國都非常重視對於日常生活的宣傳,都想在西歐民眾中造成一種印象,即只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最佳的,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對方的生活方式優越。因此生活水平、消費品、文化的成熟、科學成就、家庭關係、教育體制、社會價值以及經濟利益都是冷戰宣傳的主題,種族、階級和性別問題也不例外,也為美國的外交政策服務。美國新聞署努力向受眾表明,美國正在致力於解決少數民族的民權問題,美國的資本主義能夠使所有的美國人受益,工人們享受到了他們的勞動果實,而婦女們則過著充實的幸福生活。

美國新聞署將美國人刻畫成「勤勞的」、「機智的」、「樂於改變的」、「自我批評的」、「負責任的」以及「多才多藝的」。根據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美國人「幾乎沒有階級感」,他們「不斷地追求社會各個方面的進步和改善」。很多美國人都擁有私人小汽車、電視機和收音機。而且美國人還可以得到免費的公立學校教育、四車道的公路、大量的閑暇時間以及充裕的醫療服務。美國新聞署還強調「自由的思想和言論是美國民主中最基本的因素」,「美國的經濟主要是由消費者來指導」。聯邦政府被描述成一個非集權化的政府,在美國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但又不是過度的作用。聯邦政府為工人、需要幫助的人和老年人提供社會保障,監督最低工資,協調勞資矛盾以及執行國家的對外政策。在美國的政府體制中,「人民擁有完全的主權」。憲法保證所有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政府官員們不論職務高低,都可以「通過撤銷或彈劾而被免職」。此外,美國還被描述成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度,在這裡,信仰各種不同宗教的人們和平共處,自由地敬拜自己所信仰的神靈。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強調宗教在美國社會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持各種信仰的人在寬容和合作的氛圍中共同生活和工作。

美國的人權狀況也一直是世界關注的對象,因此,美國不遺餘力地要宣傳其人權狀況的進展。但是據美國新聞署的調查,其宣傳效果卻不容樂觀。直到1954年高等法院作出「隔離但平等」的決議之後,美國新聞署便利用此項決議大做文章,在幾乎所有美國新聞署插手的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美國已經消除了種族歧視。但是好景不長,不到一年時間,美國國內對高等法院決議的抵制使美國新聞署的宣傳遇到了挫折。

1955年爭取民權的艾莫特·特爾(Emmert Till) 被殺,1956年在阿拉巴馬州白人頑固主義者阻止奧特林· 路斯(Autherine Lucy )入校,1955到1956年蒙特立市黑人對於公共汽車的抵制,以及南方諸州對於黑人人權的反對,一系列事件使世界格外關注美國的種族主義。尤其是1957年9月的小石城事件給美國的人權狀況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艾森豪威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在海外,蘇聯和歐洲的蘇聯喉舌在大肆宣傳小石城的『反黑人的暴力』是在『美國政府的縱容之下進行的。』」在對美國國民的電視演講中,艾森豪威爾說道:「在我們面臨嚴肅形勢的時刻,由於共產主義對於我們這個基於人權的政府體制所懷有的憎恨,很難誇大(小石城事件)對於世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安全、我們的聲譽和影響所帶來的傷害。我們的敵人正在為此而得意洋洋,並且到處利用此事件來歪曲我們的整個國家。我們被刻畫成違反聯合國憲章所制定的標準的國家。」

艾森豪威爾對美國民眾的講話也是對世界的講話。美國新聞署在全世界全文播發了艾森豪威爾的演講,並著重聲明大部分學校正在逐步進行合校。美國新聞處在歐洲的各個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新聞發布會,宣傳美國黑人民權的進展。例如,日內瓦和巴黎的美國新聞處成功地在當地媒體上發表了題為《小石城的種族隔離已經死亡》的文章,配有大幅的照片,展現黑人和白人學生在一起的場面。駐巴黎的美國新聞處還強調,「我們的國家權力被用於保證孩子們受到教育,而不像蘇聯,用武裝力量去對付匈牙利。而且不論美國存在什麼樣的問題,與蘇聯的人權狀況相比都相形見絀。」

此外,1958年的布魯塞爾商品交易會也成了美國宣傳其人權狀況,反駁他國對於美國人權狀況的批評之辭的場所。由於各國都對博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此次博覽會成為冷戰宣傳的主要論壇。美國的展覽包括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消費品,以及針對「原子彈為和平」的主題而設計的模型。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用一個題為「未竟的工作」的展覽,承認美國還存在社會問題。

本來美國新聞署經常用事實性的語氣報道一些對美國不利的新聞,以便增加其可信度。而此次的展覽則又更進了一步,用一種令人驚訝的坦率方式展示了美國的種族關係。展覽不是否認美國存在種族問題,而是先追溯美國黑人的歷史,然後承認美國的1700萬黑人至今並沒有獲得美國的民主理論所許諾的平等權利,但是黑人的民權狀況卻一直在進步:越來越多的黑人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更多的黑人參與國家政治生活,黑人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展覽還展示了黑人小孩和白人小孩在一起玩耍和學習的場面,最後是一幅黑人、白人和亞洲裔美國小孩手拉手的圖片,所配字幕為「民主未竟的任務,已經部分達到,將會在全國範圍內完成」。

總的來說,「進步」一直是美國宣傳的一個主題。美國一直採用「事實戰略」來宣傳美國在內政和外交上取得的一切進步。蘇聯的宣傳也在宣傳自己國內取得的進步,稱蘇聯將會建設一個不存在資本主義世界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的「沒有階級的」社會。在斯大林去世後,蘇聯一直致力於提高其國內生活水平,赫魯曉夫曾稱蘇聯很快就會超過美國的生活水平。因此美國新聞署的大部分宣傳都是以「進步」為中心,宣傳美國致力於使世界更加美好,尋求結束冷戰,努力保護人權,展示資本主義體制的優越性,以及宣揚美國式的自由和民主。美國新聞署用一種事實性的語氣來向歐洲展示美國在和平使用原子能、科學、性別關係、種族關係、經濟產量、裁軍協議等方面的進步,從而向歐洲以及世界民眾表明美國比其共產主義對手代表了更加光明、更加幸福的未來。而美國的宣傳中對於日常生活的刻畫則暗示,任何追隨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和民主的國家都會享受到這樣美好的生活。

女性也是美國新聞署宣傳針對的目標。在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中,「大多數美國女性對於家庭都很投入、很女性化、很勤勞,這些都是國外民眾能夠認同的品質」。美國新聞署強調女性在美國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志願者和社區活動家、工人和公民、而且最重要的是,家庭主婦和母親。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認為美國婦女應該被刻畫成在政治、經濟和社區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卻要堅持她們最主要的角色應該是在家庭中。她們應該是母親和家庭主婦,而不應該是體力勞動者。

美國新聞署還主要宣傳這樣一些主題:「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美國的母親和別的母親一樣,關心孩子的健康和教育,而且致力於維護一個和平的社會,孩子可以在這個社會中成長為有用的、幸福的成年人」。為了駁斥蘇聯的宣傳中將美國女性描述成過著奢侈懶惰生活,有廚房用具、女僕以及快餐幫助的人,美國新聞署著重描述儘管家用電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家務勞動的辛苦,美國婦女作為家庭婦女和母親還是需要做艱苦的勞動,稱「相對很少的美國家庭僱用僕人」,絕大多數美國家庭都是自己做家務。此外婦女還有充分的選擇工作的自由,如果她們願意,也可以追求自己的成功,她們在職業生涯中擁有與男性同樣的權利,有充分的機會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如果男女工資不平等的話,也只是由於女性們「往往定期地出入勞動力大軍」,而且女性沒有「考慮到職業而計劃自己的教育」。

此外,美國新聞署還針對一些有影響力的婦女或婦女團體採取行動,給她們贈送書籍、舉行研討會、舉辦展覽等,另外還製作一些專門針對女性聽眾的廣播節目、出版女性刊物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使這些國家的女性認識到「美國女性有著與她們一樣的興趣和目標」,使她們對美國女性產生認同感。而且,美國新聞署還希望,女性們會給丈夫和政府施加壓力,使他們按照對美國有利的方式來行事。

根據美國新聞署的調查,很多歐洲民眾仍然將美國的資本主義看成19世紀的自由資本主義,或者是歐洲國家的卡特爾式的或封建制的資本主義,嚴重剝削工人,工人失業率高,缺乏社會保障。因此在美國新聞署的宣傳中,美國的經濟也一直是一個主題。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要求應該將美國的資本主義表現成一種新型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由「混合經濟」組成,融合了三種基本的元素: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自由勞力以及「有限但是又重要的」政府角色。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是美國經濟的「活力之源」,但是「在美國,19世紀高度個人化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成為『混合經濟』,在這種經濟中,政府協調各種矛盾的力量和利益」。美國新聞署的宣傳材料指出,美國的經濟將權力授予普通民眾,作為消費者,他們決定工業生產什麼產品,提供什麼服務。此外,美國的經濟既不像馬克思所預測的那樣發展,也不像其他國家的資本主義。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是一種「新型的資本主義」,政府、工業和工人通力合作來保證社會福利、高生產率和廣泛的繁榮。

在駐所有國家的美國新聞處中,工會一直是一個主要的目標群體。美國新聞署的一部分宣傳通過美國新聞署的廣播和當地的媒體進行,另有一部分宣傳是隱蔽的。一些國家的工會出版的報紙、雜誌和廣播節目中都有隱蔽的由美國新聞署提供的宣傳美國工會的資料。在一些國家,美國新聞處準備「工會新聞簡報」,分發給這些國家的工會領導人,這些領導人又將這些材料分發給其工會成員。例如駐義大利的美國新聞處就曾報道,當地出版物大量地引用其工會新聞簡報中的材料。

在蘇聯的宣傳中,美國的資本家們通過剝削工人的勞動而獲得個人利益。美國新聞署相信工會和美國經濟都是美國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從正面向西歐的民眾介紹美國的工會和經濟。美國新聞署的政策制定者們認為,「關於美國的工業成就的報道可以用來說明普通美國工人的生活:他是如何生活的,如何工作的,他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利益。」為了駁斥蘇聯的宣傳,美國新聞署則強調工人們享受著高生活水平,擁有集體談判的力量,以及可以得到的社會保障。

在美國新聞署的宣傳中,工人們可以享受到帶薪假期、健康保障、工傷和疾病補助、失業保險、退休金等等。美國的工人不僅比以往掙得多,而且他們的購買力也比以往大大增加,可以購買私人小汽車,購買更多的家庭消費品、食物、衣物等等。這些都可以向西歐民眾表明,只有堅持美國式的資本主義,他們也可以享受到美國工人享受到的這些福利。美國新聞署強調,這些福利是蘇聯的工人永遠享受不到的。

為了針對西歐的工會活動,美國大力宣傳只有美國式的自由工會才是工人進步的關鍵。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認為應該宣傳「美國的工人通過負責任的自由工會繼續改善他們的收入,工作條件和勞動安全,這些工會拒絕共產主義,並且通過協商解決與資方的矛盾。」美國新聞署通過一系列的材料介紹美國自由工會的活動,宣傳它們如何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如《美國勞工聯合會的表現反映了勞資合作》、《美國聯合汽車工會擴展集體談判領域》、《工會的培訓項目有助於工人和企業》、《美國工人贏得更短工作周》、《美國工人增加了生活的花費》等等。此外,一些文章還介紹工會在社區的服務,強調「美國的工會成員並不是一個階層,而是這個國家和他們各自社區的一員」。

勞資雙方通過合作和平地解決勞資矛盾也是美國新聞署宣傳的一個重點。一條題為《由合作產生的勞資和諧》的新聞報道了勞資雙方都參加的社區服務項目是如何將雙方結合得更加緊密,如何消除雙方的分歧。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認為,儘管在財富、教育和環境方面都存在差別,但是美國人很少有階級觀念,而且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很強,勞資雙方的關係是基於一個平等互利原則:工人們為滿足家庭所需而為資方提供勞動,資方尊重工人的個人尊嚴,而且工人也必須尊重資方的合法需求,因此,勞資雙方的矛盾是良性的,是可以合作解決的。但是,另一方面,工人們反對共產主義則是「反對無情的冷酷的敵人」。美國新聞署的政策指導要求向西歐的民眾傳達一種信息,即「美國的工人們詳察並且反對共產主義、其他極權組織,以及同情共產主義的人,防止他們滲透並且利用工會,因為他們發現這樣的團體聲稱要為工人們服務,但是卻將工人們的需求和願望置於他們的政治利益之下」。所以,工人們「實際上毫無異議」地接受資本主義。

青年和學生也是美國新聞署宣傳的主要對象,因為他們以後會在生活和工作中佔據領導地位,而且在大多數國家中,主要是青年人在積極反對美國的政策。1958年,國務院的政策設計室建議進行一項針對全世界青年的項目,「尤其是那些不受政治信仰約束的國家和共產主義影響非常強大的國家的青年」。政策設計室認為「美國新聞署將青年看做主要的目標是很重要的,必須要設計一些與青年組織發展緊密聯繫的項目,並且必須將其大部分資源都投入到這些項目中」。

美國新聞處主要通過教師和學生交流項目、美國新聞處的工作人員為青年人教授英語課程、舉辦研討會以及電影展覽等來接觸青年和學生。新聞官員們還在當地媒體上發表一些針對年輕人的文章和新聞等等。例如,駐維也納的美國新聞處出版了《青年》這本雜誌,向奧地利的孩子們介紹美國的文化。這本雜誌包括關於美國孩子的文章,與美國有關的字謎遊戲,以及其他被設計用來培養青年們對美國感興趣的有趣的節目等等。此外,美國新聞署還將「青年專題」發送給國外的每一個分處,包括有關青年的或者他們感興趣的文章。一些文章介紹美國青年們如何參與到國家的經濟建設中;一些則傳達關於美國的正面形象,如介紹美國學生們在學校的課餘活動,關於美國大學的信息、美國青年團體的志願者活動等等;還有一些文章介紹美國的流行音樂、體育等。而體育也一直是美國新聞處進行宣傳的一個主要方面,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膚色和種族的體育明星在美國取得的成就被用來證明美國所有的種族都是平等的、和諧相處的,都可以在這個自由國度追求夢想的成功。

總之,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中央情報局和美國新聞署等政府部門和機構,與私人組織和團體一起,針對西歐進行了大量心理戰活動,在引導西歐輿論、改變西歐的態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文章來源:彭鳳玲:《心理戰——爭奪心靈與思想的戰爭》,2009年2月1日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材料來源於網路,未經過授權,如有侵權,通知即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飛微議 的精彩文章:

杜維明:21世紀的儒學何去何從?

TAG:吳飛微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