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德經注》蘇轍-自敘

《道德經注》蘇轍-自敘

《道德經注》蘇轍 字子由 著

現代漢語翻譯 楊天天

說明:

本文採用蘇轍所著《道德經注》,金陵刻經處版本為原文。

為切合蘇轍原旨,

部分古文用標註,其後用現代漢語在( )內翻譯說明。後遇到相同古文不再註譯。

為了便於閱讀,筆者在文中用【 】添加了一些連詞。

其餘未標註部分,皆為原文,未加刪改。

道德經原文寓意深遠本文不另做翻譯。以蘇轍為每章所做註解為準。

自敘一

余(我)年四十有二,謫zhé(被下放)居【住在】筠州(江西省,高安市)。

筠雖小州,而多古禪剎,四方游僧聚焉。

有道全(佛家黃檗宗住持名道全)者,住黃檗bò山,南公【名門】之孫也,【品】行高【尚】而【內】心通【達】,喜從余游。

嘗與余談道,余告之曰:子(你)所談者,余(我)於儒【家】【著】書已得之矣。

全(道全)曰:此佛法也,儒【家】【學】者【如】何自【己】得【知】之?

余曰:不然(並非如此)。

余忝tiǎn聞道(我雖然聞道淺薄。忝:自謙的說法),儒【家】【學】者之所無,何苦強以誣之【有】。

顧(所以)誠(真的)有之,而(只是)世【人】莫知耳。儒【家】佛【法】之不相通,如胡漢【兩族】之不相諳ān(知)也;余亦(又)何由而知之?

全曰:試為我言其略(願聞其詳)。

余曰:孔子之孫子思(人名),子思之書曰《中庸》(《禮記》中第三十二篇)。《中庸》之言曰:喜怒哀樂【情緒的】未發【狀態】,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中正,不偏)謂之和。

思考點:

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發?

發了以後的中節狀態又是什麼樣的?

中也者,天下之大【根】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通】達【大】道也。

【一旦】致(達到)中和【的狀態】,天地【將】【歸】位焉,萬物【被】【孕】育焉。

此非佛法而何?顧所從言之異耳(說法不同而已)。

全曰:何以言之?(此話怎講)

余曰:六祖有言:不思善,不思惡,方是時也(那個時候),就是汝本來面目。

思考點:那個時候是怎樣的狀態?本來面目又指的是什麼?

自六祖以來,人以此言悟入【得道】者大半矣。

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則喜怒哀樂之未發也。

蓋(不譯,表議論)中者,佛性(佛法中自性)之異名;

而和者,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之總目(規則)也。

致(達到)中【的狀態】極(遵守)和【的標準】。

而(那麼)天地萬物【將】生於其間,此非佛法何以當之(還能是什麼)?

全驚喜曰:吾初不知也,今而後始知儒【家】佛【法】【是】一法也。

余笑曰:不然!天下固無二道(根本的道理是一樣的),

思考點:

古人所思考和追求的是什麼樣的哲學問題?

而所以治人(現實中的管理運用)則異(視情況而有所不同)。

思考點:

可以舉一個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因為情況(對象)不同而做法相反的例子么?

君臣父子之間,非(沒有)禮法【約束】則亂,

【只】知禮法【約束】而不知【萬事萬物的根本】道【理】,則【就是】世之俗儒(衛道士,臭老九)不足貴也。

居山林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雖為人天師(人神共敬)可也,而以之治世則亂(強制要求大家都居山林木食澗飲這樣生活,是不可能的)。

知識點:

居山林木食澗飲,而心存至道。是什麼樣的?

為什麼古代的聖賢追求這樣的狀態?

古之聖人,【守】中【的狀態】【用】心行道,而不毀【世間】法(靈活運用,遵守世間規則,解決現實問題)而後可耳。

全作禮曰:此至論也。

是時余方(我才)【注】解老子,每出一章,輒(就)以示全。

全輒(就)嘆曰:皆佛說也。

余居【住】筠【州】五年【後】而北歸,全不久亦化去(圓寂),逮今二十餘年也。

凡老子【注】解亦時有所刊定(修改審定),未有不與佛法【相切】合者。

【那】時人無【人】可與語(交流探討),思復見全而示之,故書之老子之末。

大觀二年十二月十日子由題。

自敘二:

余(我)昔南遷海康(廣東省湛江市轄縣),與子瞻(蘇軾)兄邂逅於藤州(山東省,滕州市)。

相從十餘日,語及平生舊學,子瞻謂余。

子(你)所作《詩傳》,《春秋傳》,《古史》三書,皆古人所未至。

唯解老子(這本《道德經注》)差若不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余至海康,閑居無事,凡【以前】所為【著】書,多所更定。

【於是我】乃再錄老子【一】書以寄子瞻。

自是(後來)【我】蒙恩歸北【方】,子瞻至毗pí陵(江蘇常州市內)得疾不起。

逮今十餘年,竟不知此書於子瞻為可否也(這本書是不是合蘇軾的心意)。

政和元年冬,得侄邁(人名)等所編先公手澤(蘇軾遺物)。

其【中】一【篇】曰:昨日【收到】子由(蘇轍)寄【的】老子新解,讀之不盡卷,廢卷而嘆(讀的停不下來,不禁感嘆)。

【假】使戰國【時】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什麼事了】;

【假】使漢初【時】有此書,則孔【子】老【子】為一【種學說】;

【假】使晉宋間有此書,則佛【陀】老【子】不為二【種理解】;

不意老年見此奇特【的著作】!

【我】然後【才】知此書當【合】子瞻【心】意。

然【而】余自【從】居【住在】穎川(今河南許昌)十年之間,

於此書復多所刪改,以【因】為聖人之言【說】,【並】非一讀所能了【解】,故每有所【心】得,不敢以【之】前【言】說為定。今日以益老(自滿於年老,謙詞),自以為【滿】足矣。

欲復質(詢問)之子瞻而不可得!

言及於此,涕泗而已。

十二月十一日子由再題。

歡迎各位友人批評指正。

可報名參加由南京普多澤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起的「道德經同修」公益活動。

活動時間為每周三晚上7:30-9:30

參與人數18人以內,報滿為止(場地受限)

如想預約參加請聯繫:

活動地點:

南京後湖別院茶樓——茶水費自理(AA制)

龍盤路8號惠園內(玄武湖北門向西60米)

距地鐵1、3號線南京站1號口步行420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多澤 的精彩文章:

TAG:普多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