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收6000億,不搞金融不炒房子不上市,他靠的是什麼?

年收6000億,不搞金融不炒房子不上市,他靠的是什麼?

島 君 說

剛剛,華為再次傳來大喜訊:歐洲專利局宣布,2017年,華為向其申請了2398項專利,專利申請數在全球企業中排行第一!

以華為為首的中國企業的科技能力,正從實現追隨、持平到引領的跨越!

6000億,這是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1100億,這是華為去年繳納的稅收,在民營企業500強排名第一。

這6000億元,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不上市,還有超過一半以上來自國外,靠的是什麼?

編 輯:夏昆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不搞金融不炒房地產不上市,還有超過一半以上來自國外,華為靠的是什麼?

1.巨額研發費用+技術創新

靠的就是華為的研發,靠的就是華為的技術創新,靠的就是華為捨得大筆大筆地把錢砸到研發里去!

事實勝於雄辯!看看數據吧:

近年,華為投入的研發費用占收入的比例已上升至15%左右,過去10年,華為研發投入高達3100億元人民幣,光2016年就投入了764億元人民幣。

2017年,華為的研發投入約達120億美元,能排進全球前幾位。

未來,華為將堅持每年投入100億—200億美元,確保研發力度,持續構建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我們再來看看台灣牛逼科技企業前五名2014年投入研發經費有多少?

台積電投入568億台幣研發,相當於16億美元;

鴻海(富士康是其中的子公司)489億台幣,相當於14億美元;

聯發科433億台幣,相當於13億美元;

台聯電137億台幣,相當於5億美元;

緯創134億台幣,相當於5億美元。

也就是說,僅僅一個華為研發經費,遠遠超過台灣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聯電+緯創的總和!

2.堅定不移地發展實業

不僅產品做得好,華為還有一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堅持不上市。

所謂的上市,意味著一家公司從「生產經營」轉移到了「資本運作」,每天盯著股價,要應付各大股東,哪裡還有心思搞實業?

在任正非眼中,搞金融的人光靠虛擬概念就能賺進大筆財富,真正捲起袖子苦幹的人卻只能賺取微薄的工資,這是全世界最不合理的事。

他不僅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帶領下,華為可能是「最苦」的公司:

盛行「床墊文化」,每個人都有一個墊子,是加班時用來睡覺的,連任正非在他辦公室也有一個簡陋的小床;

72歲的任正非,甚至還在深夜獨自一人在機場排隊等計程車。

深夜獨自在機場排隊等計程車的任正非

3.對員工,絕對的慷慨

毫無疑問,華為也是「最慷慨」的公司之一。

華為有17萬名員工,任正非把98.6%的股權開放給員工,自己只擁有公司1.4%的股權。

這恐怕是全球未上市企業中股權最分散、員工持股人數最多、股權結構最單一的公司,這恐怕是人類商業史上從未有過的景象。

這種「苦難與慷慨」,造就了華為的向心力和戰鬥力,難怪任正非說:不上市則有可能稱霸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對於研發和創新的重視,同樣我們也能感受到這一歷經31年風雨的企業終於以其不懈的努力奠定了在行業中無可撼動的地位。

那麼,華為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經營之道呢?下面,我們帶您走進華為,從任正非的親筆文看華為的發展之路。

向世界級公司學思維

1992年,48歲的任正非第一次走出國門,訪問美國。十九年後,他在《從哲學到實踐》的講話中這樣評價美國:「可靠的財產權、科學理性、現代資本市場,發達的基礎設施,崇尚學術自由和創新精神的教育思想,富有活力的自由市場經濟,多樣性、包容性的文化,都是美國強大的關鍵,使之成為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受到啟發的任正非決定,向美國、向西方學習世界級公司的思維。

從美國回來後,任正非想到,要在國際通訊設備領域立足,沒有戰略性的產品不行,而且功能也不能太單一。所以,華為就千方百計做出了一個有容乃大的產品。現在的世界大戰就是商品大戰,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你的產品。而企業的思考決策時間非常重要,如果錯過時機再做決定就晚了。

華為在組建初期聘請了原上海郵電研究院朱錦康任總工程師,並開發出了集成度很高的晶元,最終華為C&C08機在國內市場所向披靡,華為突破了艱難做代理銷售的卑微地位,成為大型交換機的製造商。

高科技產品的附加值就在知識產權,如果產品沒有知識產權,不能拷貝到全世界,生存就有問題。因為你只有打到全世界才能賺美元,只有源源不斷的美元才能支撐企業的發展。

這裡看到任正非的認知,企業最關鍵的就是管理至上企業管理的知識和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產品要有競爭力。產品的研發要靠人才,所以說沒有產品不要談戰略,沒有人才做不成產品,沒有研發做不出產品,但是沒有管理,研發就是高風險。

接下來,華為要採取這樣的戰略:技術持續領先,產品比別人先進、服務比別人好,價格比別人低,持續大規模投入,通過這些方法,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提高產品的領先地位。產品基礎是研發,沒有研發不要談產品,華為公司持續大量的投入按照每年銷售的10%投入到研發。華為員工中約40%是從事研發。

華為的產品研發成功了,但卻在國際市場賣不動。有知識產權,為什麼賣不動?因為華為那時做軟體的套路沒有與國際接軌。全球經濟一體化實際上是一次沒有硝煙的產品戰爭。

到了1997年,華為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反應,西方經過工業革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經濟秩序,如何與國際接軌,這個不能靠想像,還要到美國去,所以1997年華為又到美國,參觀了貝爾實驗室,使華為眼界大開,決定走上促進產品研發的道路。

任正非在《我們向美國人民學習什麼》一文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1998年幹了兩件事情:第一,頒布了階段性文件《華為公司基本法》,要點是要華為走向一條職業化發展道路,擺脫企業對企業家的過度依賴。第二,邀請IBM顧問團到華為公司進行流程化的組織變革。IBM顧問團在華為整整16年,直到2014年離開華為。向西方學習管理,給華為帶來巨大的變化。使華為走向了按照國際的規範來研發銷售產品,建立一條道路

「恐懼」造就偉大

「我年輕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超越愛情。後來有幸成了競爭對手(指部分產品領域)。今天有機會親自訪問,十分高興。」

「貝爾實驗室對人類有著偉大的貢獻,這裡產生過7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我們訪問的所有公司都十分重視研發,而且研發要對行銷、技術支持、成本與質量負責人,與我國的研發人員僅注意研發有較大的區別。」

「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他們的忘我奮鬥精神是令人佩服的。」

「拚命奮鬥是美國科技普遍的現象,特別是成功者與高層管理者。這種例子是很多的。」

當IT泡沫在2000年破裂以後,美國IT巨頭開始收縮,這時原來的的這些領跑者、老師們沒有動作了,前面沒有領跑,要給自己創造方向,往哪裡跑?

當時,華為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銷售額達220億元人民幣,並以29億元的利潤居國內行業之首,充滿了鬥志和火一般的激情,但是不知往哪跑,這是個問題。任正非對於能不能過冬也不肯定,當時,華為引進IBM的管理以後很多員工不服,當時有很多骨幹員工離開華為。

儘管銷售額還在上升,但是任正非心力交瘁,感覺控制不住局面,要踩剎車。2001年,任正非寫了《十大管理要點》,從十個方面羅列了華為的短板,當時只有董事長孫亞芳看懂了任正非的心態出現問題,問任正非,你是不是不想幹了?任正非答:「幸虧員工們沒有看懂」。

2001年2月,任正非在華為內刊上發了《我的父親母親》這篇文章,那時華為正在面對民營企業合法存在問題的質疑,很多人抹黑華為和任正非,他有口難言,於是通過這篇文章發出了民營企業家在困難時候的一聲吶喊:「華為為國家留下這麼多經營人才,納這麼多稅,為國家做了這麼大貢獻,為什麼還要質疑我的動機?」任正非認為有必要一吐為快。

這篇文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當成任正非的一封絕筆,如果他死了,這篇文章就是任正非對人生的交代。

企業家不是永遠一天24小時充滿著激情,有疲憊的時候,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是,企業家又是這樣一種人,當大家都悲觀的時候,反過來又有積極的心理。

文章發表後,深度和影響力的持久度都遠遠超過了《華為的冬天》。很多對華為不理解的企業、華為不理解的媒體都登了這篇文章,而且給華為打來電話、寫來信說現在理解華為了。

要研究華為人力資源的政策起源,理解華為文化的源頭,華為為什麼這麼低調,任正非為什麼不見媒體,都可以從這篇文獻中找到答案。甚至有人認為,正是這種低調成就了華為,我在某種程度上同意這個觀點。

成功源於不斷升華的使命感

有一天在辦公室,任正非說了另外一個故事。「1984年我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當時在四川綿陽國防建設,當地教育條件很落後,我們這些軍官子女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每年高考是『光頭』,最好的是兩個考取大專。」

有一天,任正非的女兒對他說,爸爸,將來我要考不起大學,你要為我的前程負責。這句話打動了任正非,就這樣,他離開了部隊。

任正非女兒後來如願考取大學,後來又考取南開大學博士,沒有任正非承擔起對女兒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就沒有華為。華為是從父親對兒女的愛里走出來的,父親們委屈自己的價值觀,委屈自己的前程,成全兒女的前途。

這也使我產生了很多聯想。我們以前受的傳統教育,對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到非常高的高度,認為一定要為某種偉大的主義和目標獻身才是使命和責任。現在我們知道,父親在某種情況下為兒女犧牲自己,也是偉大的使命和責任。

深夜獨自在機場排隊等計程車的任正非

2001年華為進入了冬天,誰來找到冬天突圍的方向,說服追隨者們奮鬥,這是任正非作為華為創始人在冬天不可替代的使命和責任。所以他一定要活下來,儘管他自己得了癌症。他也說過這樣的話:不當CEO,不知事情之難;不當CEO,不理解有些CEO要自殺。

親人的去世,泡沫對公司的打擊以及愛將的離開,這些打擊襲來的時候,企業家可以鼓勵追隨者,但是任正非誰來鼓勵、誰來激勵?我覺得企業家之間的相互鼓勵和激勵,這才是企業家動力的一個寶貴來源,體現著企業家的自我療傷。

企業需要個性鮮明的人領導

IT泡沫破後,很多以前的巨頭沒有活下來,或者活下來但是現在活很慘。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要對報表負責,要對自己的生存和持續發展負責。所以華為公司利用西方公司收縮戰線的時候去搶他們地盤,這就是「冬天佔地盤」的戰略,也是不流血的革命和革命巨大的差別。

今天,華為已經成為業界的強者之一的時候,堅持「開放、妥協、灰度」的哲學可知,只有強者才有信心,有膽量開放,才懂得怎麼調和矛盾。

2010年7月15日,任正非在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上揭示了開放、妥協、灰度,這句話主要是不太贊同美國的單邊主義,太強勢、太霸權,如果弱勢一點擁護的人更多,大家都往後退一些才能形成穩定的結構。華為慢慢強大起來了,有些幹部的驕嬌二氣越來越像美國,霸氣也在幹部中滋長,要學會示弱。

2011年,華為在世界上的格局已基本確定。此時他感到一種釋放,於是寫下一篇《一江春水向東流》。與處於個人低谷時期的《我的父親母親》相比,《一江春水向東流》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此時的任正非思想境界已經提升,彷彿是站在山上俯瞰自己的過往。

這是任正非自己對創建華為的總結,也回答了希望華為未來朝哪個方向發展。《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我的父親母親》這兩篇文獻構成了任正非的一生。今天我們講的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信仰的過程,這個過程還沒結束。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經濟變化、金融風暴變幻莫測,這個時候企業的領導人也許需要這些個性鮮明的人才能領導企業。

華為未來的戰略是什麼?做成了擁有17萬大軍的國際化企業,任正非只有1.01%的股份,他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追求基業長青的持續發展模式。所以和競爭對手合作,制定一套規則和標準,讓所有人從中受益,是任正非思考的事。

任正非說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過去的成功不是未來前進的可靠嚮導。

華為經歷了十年高速發展,能不能長期持續發展?會不會遭遇低增長,甚至是長時間的低增長,企業的結構與管理上存在什麼問題?員工能否經受得起冬天的嚴寒,快速發展的現金流能不能中斷,如何在江河凝固時,保持涓涓細流,而不是停滯,這都是企業領導人需要研究的。

(註:原文《「恐懼」造就偉大:從任正非的親筆文看華為發展之路》刊載於正和島《決策參考》第46期,華為公司顧問、華為大學資深講師陳培根口述,吳璇、劉銳康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和島 的精彩文章:

李彥宏:這次中國再不領先世界,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這些你絕對沒看過:馬雲智取威虎山,雷軍尬舞seve

TAG:正和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