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影像學檢查對於小腸克羅恩病的優劣勢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以胃腸道慢性炎症表現為主的疾病。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是自身免疫性疾病。CD常見於迴腸部,且可發生在從口腔到肛門的胃腸道任何部位。近年來,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何早期診斷CD,以便對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提高預後,是臨床醫生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CD的診斷並沒有單一可靠的金標準,根據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發布的歐洲克羅恩病診斷管理共識(2016年版),CD目前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內鏡檢查、組織學、影像學和/或生化檢查聯合診斷。近年來,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影響學檢查在CD的診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的作用。本文將對CD的X線、CT、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現階段的臨床應用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CD的X線診斷
X線消化道氣鋇造影是診斷克羅恩病常用的檢查方法,其易於顯示克羅恩病所致腸黏膜線形潰瘍和卵石征等特徵性改變,但難以顯示腸壁黏膜下病變以及腸壁外炎性病變。消化道內容物易影響影像學診斷,故消化道影像學檢查前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胃腸道準備。一般要求影像學檢查前需禁食12h,通常輔以助瀉藥物以清潔腸道。X線消化道氣鋇造影檢查前口服鋇劑及產氣粉,重點觀察小腸及右半結腸。CD的X線消化道氣鋇造影顯示病灶多呈多節段性分布,病變腸腔狹窄,腸壁僵直,黏膜皺襞變鈍變平,裂隙狀潰瘍及瘺管形成,黏膜表面可見「卵石征」等。
田忠祥等回顧性分析了CD患者X線消化道氣鋇造影檢查結果,發現此檢查方法對腸道內壁黏膜病變如:裂隙狀潰瘍、卵石征、腸腔狹窄等顯示較好,陽性率較高且明顯高於CT;但X線氣鋇造影未顯示腸壁增厚及腹腔膿腫、炎性包塊等腸外併發症,對腸瘺的顯示率亦不高。針對CD並發腹部竇道形成的患者,還可以經腹部竇道造影檢查。朱慶強等通過對28例CD伴腹部竇道形成患者進行了腹部竇道造影檢查,相比於X線口服氣鋇造影,該檢查方法更有利於顯示腸瘺、腹腔膿腫、竇道形成等腸外病變。經腹部竇道造影雖適用範圍較窄,但有助於探測CD腸外併發症,是對X線口服氣鋇造影的良好補充。
CD的CT診斷
相比較於X線口服氣鋇雙造影,多層螺旋CT更有利於觀察CD患者腸壁以及腸外的病變。特別是在傳統CT及X線小腸氣鋇劑造影基礎上發展起來的CT小腸造影(CT enterography,CTE)。其掃描速度快,重建層厚薄,胃腸道蠕動及呼吸運動對圖像質量的影響小,並且在小腸對比劑的襯托下,CTE能清楚地觀察到腸黏膜病變異常強化以及小腸壁和腸外情況。因此,CTE已經成為成為評價CD的首選方式。CTE掃描進行以前通常要求受檢者口服對比劑,根據2014年美國腹部放射學協會關於兒童和成人克羅恩病CT成像採集協議的共識聲明,口服對比劑應該大於900ml,並且在掃描前45~60min定期分次給葯。
有研究表明,影像學檢查前每15min口服對比劑450ml,共45min 1350ml,最有利於小腸擴張。對於不能接收口服對比劑的患者,通常採用鼻胃管的方式給葯。目前臨床上使用的CTE口服對比劑的種類很多,大體上可分為高密度的陽性對比劑和低密度的陰性對比劑兩大類。陽性對比劑常用的有鋇劑和碘劑。陰性對比劑主要有純水、空氣和氧氣等。陽性對比劑因為會影響到增強掃描強化病灶的觀察,所以在胃腸道造影中並不常用。純水在臨床上運用較廣。但是,由於其在遠端小腸容易吸收,所以往往不能達到是腸管充分擴張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將高滲透壓的溶劑作為對比劑(例如含有甲基纖維素、聚乙二醇的溶液或含糖物質如山梨醇和乳果糖等),甚至牛奶,在維持小腸膨脹方面更有效。CTE圖像採集至少應該使用16排的CT進行掃描,層厚通常要求2~3mm。先進行平掃,再進行多期動態增強掃描。並在工作站上進行冠、矢狀位多平面重建,以便觀察病灶。在CTE圖像上,CD病灶通常可顯示腸壁增厚、強化以及特徵性「梳樣征」的表現。正常小腸和結腸的腸壁厚度分別為1~2mm和3mm,任何腸管當腸壁厚度達到4~5mm時即為腸壁增厚。腸壁增厚可見分層狀和單層增厚,分層狀增厚主要由腸壁充血、水腫引起;單層均勻增厚主要由腸壁纖維組織增生引起。
CD腸壁通常可見不均勻的增厚,可為病變腸段腸壁環形增厚,或病變腸段以腸系膜側非對稱性增厚,且以分成狀增厚多見。CD腸黏膜強化及腸壁厚度與病變的活動度高度關聯。活動期時,增強CT可見腸壁增厚並呈分層狀表現,黏膜層明顯強化。隨著病變遷延,黏膜層無強化,腸壁呈分層強化或均勻強化,提示病變處於靜止期。除此以外,CTE還有利於觀察CD所致的腸外病變。當CD炎症穿透腸壁引起腸系膜靜脈狹窄、阻塞,靜脈迴流障礙,可供血小動脈擴張、充血,腸系膜小血管增粗、增多,稱為「梳樣征」,是CD的特徵影像學表現之一。CTE還有利於觀察CD病變透壁程度、腸系膜的炎症性改變、膿腫和瘺管形成及腸梗阻等腸外併發症。因此,CTE不僅可以直觀地顯示CD病灶,並且通過其強化範圍的不同,還能客觀反應CD病變的活動性,為其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CD的MRI診斷
MRI相比於CT具有更好的軟組織對比度,並且,掃描過程中沒有電離輻射,特別適合於兒童、孕婦以及長期隨訪的病人。近年來,隨著磁共振小腸造影(MRenterography,MRE)、MR電影以及擴散加權成像(DWI)等技術在CD診斷中的應用,MRI相較於其他影像學檢查方法體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優勢。MRE掃描前也需要嚴格的腸道準備,並且口服對比劑以擴張小腸,常用的對比劑有山梨醇、甘露醇等,多數研究認為口服計量應在1~2L內,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此範圍內,服用過多對比劑仍可能導致如腹瀉、腸道氣體過多及腹部痙攣等胃腸道反應。
為了使小腸充分擴張,通常要在對比劑服用45min以後進行圖像採集。檢查前5min,可給予患者肌注東莨菪鹼20mg,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運動偽影。MRE常規需要獲得壓脂T1WI冠狀面及橫斷面圖像、壓脂T2WI冠狀面及橫斷面圖像、增強T1WI冠狀面及橫斷面圖像。CD常見的MRE表現有腸壁增厚,通常厚度>3mm,腸管狹窄;黏膜及腸壁水腫在T2WI呈明顯高信號;腸壁分層強化,黏膜層明顯強化提示病變處於活動期;炎症累及腸系膜小血管,小血管增多、增粗,呈「梳樣征」;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腸周纖維脂肪增生,提示臨床穩定期,以及腸管外併發症,如腹腔膿腫、竇道形成等。通過MR穩態自動序列採集CD患者在自由呼吸狀態下的多期圖像,可以獲得動態的電影影像。
徐慧新等對29例CD患者進行了常規小腸MRE及MR電影成像的檢查。結果發現,與單獨常規MRE比較,結合MR電影成像可有效地提高CD患者腸腔狹窄的檢出率。Buhmann-Kirchhoff等使用MR電影成像探查及定位腹痛患者的腹腔內粘連,並將術中所見作為金標準,結果發現,在MR影像成像檢測到的腹腔內粘連與術中所見相比,不同部位其靈敏度為31%~75%,特異度為65%~92%,總體MR電影成像準確度為89%。他們認為,MR影像成像可有效探測及定位急性或慢性腹痛患者的腹內粘連。DWI是目前惟一能夠檢測活體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的無創方法。
近年來已經廣泛應用於CD患者活動性檢測以及腸壁病變性質的判定。在b值的選擇方面,各研究至少會選取2個b值,包括0~50s/mm2的低b值以及800~1000s/mm2的高b值。大多數研究認為高b值選擇800s/mm2可以獲得一個較高的靈敏度及信噪比。然而,Feng等比較了800、1500、2000及2500s/mm2這4個高b值對CD的診斷價值。結果發現,當b值為2000及2500s/mm2時對比度及信噪比均無法滿足診斷要求;CD的診斷率、靈敏度及特異度在b值為1500s/mm2時最為適宜。李雪華等回顧性分析了47例CD患者的DWI檢查結果,發現活動期CD的DWI信號評分高於緩解期;活動期CD病變腸壁的彌散係數(ADC)值低於緩解期。DWI信號評分與CD活動指數呈正相關;病變腸段ADC值與CD活動指數呈負相關。他們認為,DWI可準備判定CD的活動性。
有研究者進行了磁化傳遞成像以及DWI對CD腸壁性質診斷價值的研究。他們根據MRE徵象將患者分為急性炎症組、慢性纖維化組、炎症+纖維化組。結果發現,3組間T2WI信號評分、腸壁磁化傳遞率和ADC值均有統計學意義。他們認為磁化傳遞成像以及DWI可用於評估CD腸壁的性質。
綜上所述,X線、CT以及MRI已經廣泛地應用於CD的診斷。X線經濟、簡便,對腸道黏膜病變顯示良好。而CT更有利於檢測腸壁及腸外病變,在國外已經成為了CD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MRI沒有輻射,更加適合兒童、孕婦以及長期隨訪的患者,但是各種MRI新技術目前的臨床應用仍然較少,診斷價值及參數選擇尚有爭議,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轉自:醫脈通
來源:李璐,賈敏,陳世孝,禹健. 小腸克羅恩病的X線CT及磁共振成像診斷研究現狀[J]. 實用醫學影像雜誌,2017,(05):433-435.
消化界招賢納士,歡迎您的加入!
招聘:醫學編輯/記者
崗位職責:
1. 參加消化學術會議,撰寫會議報道
2. 採訪國內外消化專家
3. 參與策劃醫學欄目
4. 醫學文章撰寫和編輯排版
崗位要求:
1. 醫藥學本科以上學歷,消化領域從業經驗者優先;
2. 具有較高的醫學英文文獻閱讀能力;
3. 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
有意者請將個人簡歷、代表作品發至:
lisc@high-med.com
※不明原因肝病,教你診斷思路
※節律性化療在晚期肝細胞肝癌中的應用進展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