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修證功夫,最重要的是「見地」

南懷瑾先生:修證功夫,最重要的是「見地」

首先我們提出來,見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學佛也好,學道也好,不管顯教、密教,乃至瑜珈術等等各種各樣,不下千百萬億之多。不過,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個人的超越現實,跳出這個現實的世界,找一個形而上,超出物質世界的歸宿及成就。因此而產生了許多的方法,許多的理論。不管這些方法,這些理論,到底哪個高?哪個低?哪個正?哪個邪?我們必須先了解一個原則,那就是這些方法,這些修證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見地,見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現代的文化來講,學科學的人,就是先要把學術與理論搞清楚,學術與理論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見地是中國的佛學觀念,尤其是禪宗提出來一個具體名稱「具見」,就是具備見解。一個人具見要高,不只學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樣。我們做事業首先要有遠大的眼光和見解,見解不高,什麼都低了。從修證功夫著手是不會高的,見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國傳統文化,見地叫做「器識」,士君子重器識,沒有器識就是沒有見地,不論你怎麼努力,如果沒有見地,成就都不會高,學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學一種方法,求一種超現實的成就,而結果呢?如仔細研究我們人類的心理,發覺人們都不肯去參研見地。換句話說,喜歡東拜個老師,西拜個老師;喜歡求秘訣,求功夫,好像得了一個秘訣,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沒有這回事的,絕對不可能。尤其是學佛,是學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並不是學技術。做功夫百千萬種花樣,就算有一點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實上,很多人學這一套,卻是反其道而求。這是我們在快要作結論以前,提出來關於見地的重要。

關於見地方面,可參考所發的講義——《華嚴經的合論》。《合論》中有一句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這是李長者的名言。他說證道的人,沒有空間的阻礙。剎就是剎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剎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東方琉璃世界是藥師如來的剎土。剎有時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時代表國土。「自」,是我們自己;「他」,是藥師如來、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等,都是「他」。

有沒有另外一個佛世界的存在呢?有,還是在你自己這裡。自他不隔,無礙。也就是說:根據佛學,他提出了一個觀念,空間是相對的,但空間是沒有阻礙,沒有方位、無大小、無來去的。這些道理都是見地。

肇法師講過一句話:「今至越者,猶昔至也。」就是講時空的沒有阻礙。但是,我們打坐學佛修道,對於時間、空間觀念,並沒有搞清楚。為什麼我們打坐沒有進步,就是執著在時、空的觀念里,有人執著在子午卯酉時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對著東方。聽說有人在美國教學生,早晨起來爬到樹上,對著東方太陽打坐,這都是見地不通。還有人坐著時,認為沒有面對著佛像打坐不對。這些觀念的執著,都要拿掉,須知: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

時間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每一本佛經都是這樣寫,一時,佛在哪裡、哪裡……這有兩種道理,一是印度人的習慣,不喜歡有數字及時間觀念。印度一講起數字,就是八萬四千,所以,佛經上的八萬四千特別多,是形容數目的多,這是拿學理來看佛學。

以修道來看佛經,最高明的就是「一時」,萬古只有一時,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億萬年以前也就是現在,未來的億萬年後也就是現在,就只有這一個,沒有第二個,這個「一時」用得妙極了。

所以時間與空間的觀念不丟開,不要談修道,時間與空間觀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談修道。

——南懷瑾先生《如何修證佛法》

作者:南懷瑾(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弟子平常為何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春節回家怎麼樣才能給父母親帶來光榮?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