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儲券貶值與復旦大學的學費暴漲!
圖文:左少英,總:第45期
今天給大家讀一組珍貴的教育史料:
這是1942至1946年間,國立復旦大學的一個土木工程系學生,在校期間比較完整的原始繳費單據。
為了避免你看完後,只曉得了「民國讀大學要花多少錢」,這裡我得事先得把幾個背景知識給大家交代一下。
1、復旦大學
1905年馬相伯創立了復旦公學,這個在1917年更名為復旦大學的學校,成為了當時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從性質上講,復旦在1941年之前屬於私立。
它在擁有自主辦學的便利同時,也面對著經費緊張的困境。即便在改為「國立」之後,它的辦學規模也並沒有快速的擴大。
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大同大學,這些可能你沒聽過名字的院校,就是當時復旦同梯隊的小夥伴。
1946年戰後複員上海,其新生規模也不過四五百人。簡言之,在建國初高校院系調整之前,復旦是入不了國內頂尖學府的行列的。
2、抗戰內遷
1937年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復旦和大夏組成「聯合大學」,分兩部分內遷江西和貴州。
按當時教育部要求,原本要一起行動的光華大學和大同大學,因為經費不足未得同行。
戰亂年代,很多計劃是趕不上變化的。
不久日軍的炮火連綿到江西,復旦大學江西分部只得繼續西行,前去與貴州分部匯合。
1937年12月底,復旦師生路過重慶時,受到巴蜀民眾的熱情歡迎。於是「聯合大學」的領導們合計了一下,就決定不繼續走了,開始在重慶和貴州兩地分開辦學!
說重慶是復旦第二故鄉,其實就是這麼把過客留住,讓他慢慢把這裡變成家的。
3、東西分校
內遷是一條艱辛之路,淪陷區同樣跌宕坎坷。
1938年,留在上海的部分復旦大學師生複課,之後為了尋求相對安定的辦學環境,幾次遷移辦學地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原來的租賃校舍的公共租界區也並不再太平。
抗戰期間,復旦大學就這樣有了多處辦學點。
在這一批繳費單上,有些前面有「滬」字,這也說明了這是淪陷區的上海復旦大學的分部。
從1941年復旦大學在重慶轉為「國立」之後,上海分部即作為「補習部」存在,但其院系設置,還是大學教育,對外宣稱依然是私立復旦大學。
所以這批單據上,除了抗戰勝利之後的1946年那一紙,其餘復旦大學前面並沒有冠以「國立」字樣。
另外,同樣是在1946年的單據上,也才有了「上海補習部」的稱謂。
這些都說明了,抗戰期間東西兩地的復旦大學,以內遷到重慶的部分為主體,兩地有隸屬關係,但也有著辦學有著「獨立性」。
4、中儲券
1940年,汪精衛在日本扶持下,於南京成立了偽「中國民國國民政府」。
1941年汪偽政權,成立中央儲備銀行,發行中儲券,替代原來的國幣(法幣)。
中儲券是一種在淪陷區使用的貨幣,從開始和法幣同時使用,到後來禁止法幣流通,強制推行。這期間76號特工和中通,相互製造了不少血案。
發行初期200元中儲券可以100元法幣,等到日本投降之後,這種汪偽貨幣被當時的中央政府,強制以200比1的比例兌換法幣。
舉例說明:一個城市中產在1941年持有10000元法幣,那麼當年兌換後,變成了持有5000元中儲券。在1945年中儲券被廢止流通時,再次兌換成法幣,變成了手中持有25元法幣。當然,這期間中儲券和法幣是同時存在急劇貶值的。
5、兩種貨幣
這組單據上,有兩種繳費幣種,一是是淪陷區強制推行的中儲券,另外有兩張收取的是「國幣」。
這裡的國幣,即1935年開始代替白銀流通的法幣,從1941年一個學期的學費230元中儲券(合460元法幣),到1946年一個學期的1100元(法幣)的學費,可見法幣的貶值也是非常嚴重的。
在這一組單據中,1945下半年復旦大學學費為中儲券三十萬元。1946年上半年所交的國幣為1100元,期間的比例272比1。
在前汪偽政權任職人員回憶錄中,抗戰後中儲券與國幣兌換時,200比1是被嚴重低估,是惡意掠奪的行徑。
而從復旦大學在這「過渡時期」,按官方比例用中儲券兌換法幣,從所繳納的學費數額來看,這個短期間學生並不算吃虧。
當然如果有誰在1946年,把所有財產換做法幣,那麼在1948年的時候,他就可以宣告破產了。
同樣3年,中儲券貶值幾百倍,法幣幾乎淪為了廢紙。
背景交代完畢,以下是高清掃描的圖文部分:
1942年度
1942年9月收據,學雜費合計中儲券230元。
1943年度
1943年2月收據,學雜費合計中儲券450元。
1943年9月收據,學雜費合計1000元。
1944年度
1944年2月收據,學雜費合計2300元。
1944年9月收據,學雜費合計中儲券9200元。
1945年度
1945年1月收據,學雜費合計中儲券42000元。
1945年9月學費收據,學雜費合計300000元(三十萬)。
1946年度
1946年2月收據,學雜費合計國幣1100元。
暑期學校繳費收據
對比1943年和1945年的兩份收據,所有費用基本上可以說,前面數字翻了一翻,後邊數字多了倆零。
民國32年(1943年)
民國34年(1945年)
這兩份收據,雖然沒有註明按哪個幣種收取,但從我們之前交代的背景可以知道,上面所收的都是中儲券。
下面還有一份比較「例外」的收據。
史書記載,1942年開始,汪偽政權就在淪陷區,強制禁止法幣(國幣)流通了,而這1943年10月復旦大學試驗費收據,卻仍是按國幣收取的。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我想了好久,最後頓悟,發現答案很簡單!
這份收據還有一個「門票」功能,「憑此收據入實驗室」的字樣,也讓這份舊紙成為了1943年復旦大學實驗室的一張進門票證。
往往特殊的東西,特殊的地方就不止一處。
進門收取「預存賠償」費,恐怕也只有復旦一家吧!小夥伴們如果有誰發現,其他哪所大學有這個收費項目,別忘了告訴小左哥一聲哈!
最後給大家看一張復旦大學的公費證明書。
1948年由校長章益鈐印簽發。章益在1943至1949年,任國立復旦大學校長,也是復旦內遷重慶的帶隊人物之一。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所收取的學費,其占普通民眾家庭收入的比例,相對於今天是要高很多的,而私立大學的學費相比國立大學還要高一些。所以民國期間的大學生,多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家庭子女。
無力承擔高額學費的年輕人,要讀大學,渠道之一就是考取「公費生」,國立大學每年會錄取一定比例,由國家財政支出承擔學費和生活補助的學生,上面這一份就是一個「全公費」學生的證明書。
以上是一組70多年前,復旦大學的教育收費史料。相比較官方檔案,私人保存的原始文獻更加難尋,這裡公開出來,供對這類項目有研究的學友們選擇使用。至於裡面的解讀部分,錯誤之處,也請各位指正。
(正文完)
TAG:西府照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