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哪些知識,是我們不願意承認的
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所以我們一直在探究生活是什麼,人是什麼,社會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這本書對我們的生活進行了一個全面的剖析和指導,以下是從這本書中整理出來的幾條書摘,供大家閱讀:
焦點效應與透明度錯覺: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這可能造成對於他人行為的過分解讀,而理解這一點可以幫助自己緩解不利情緒,要清楚你所表現出來的尷尬或緊張別人很可能並未察覺。
預測誤差:我們常常低估我們完成一項任務的時間;也常常高估情緒事件的持續性影響。這意味著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想要準確預測行為最好參考過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為,不能僅憑臆想。我們有較完善的心理免疫機制,使得重大事件帶給我們情緒的影響很可能比我們曾以為的要輕微得多。
自我服務歸因: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而把壞的結果歸因於其他。就像當我們獲得成功的時候,我們常會將原因歸於我們超乎尋常的才智和品德;但當我們失敗時,我們會覺得自己的失誤是普遍發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這能夠保護人們免受抑鬱,幫助緩解壓力,並讓我們認為自己比真實的更優秀,激發我們努力去自我實現。但過分地高看自己就顯得狂妄和傲慢了,而與之所對應的謙卑,並不是看輕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讓人們為自己的專長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誠地認可他人的專長。
自我妨礙:我們會通過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獲得成功。這個行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實自我妨礙並不是為了破壞自我而是保護自我。
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可能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乾,以此不讓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因為害怕失敗,我們在關係到自己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不盡全力。盡全力失敗了比因耽擱而失敗更令人泄氣,如果在重重阻礙下我們竟然成功了,那對自己的信任會更加堅固;而如果失敗了也不會因此懷疑自己的天賦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會受到損害。
錯覺思維:我們常常在隨機事件中找規律,當我們期待發現某種重要聯繫時,我們很容易將隨機事件聯繫起來,以此來支持自己的信念。假如我們相信事件相互關聯,我們更可能會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證據。而這種將隨機事件建立聯繫的行為往往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控制錯覺,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我們的影響。這種控制感會讓人很爽,但它也能讓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謎之自信中,比如賭博。
重構記憶:我們可以輕易地無意識地修正自己的記憶,以使它更適合我們當前的認識。記憶很多時候不是連續的,為了去填補空白所形成的記憶,很多受到當前感受的影響,已經失去了真實性。
積極記憶的建構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就像旅行只有在回味時才是迷人的,過去的幸福時光顯得無比純粹,而消極記憶的構建會導致惡性的循環,對於婚姻已經變質的人來說,他們記憶中的婚姻從一開始就很糟糕,即使事實其實並非如此。
安全型自尊:是指不因為外在(例如成績、長相、金錢和其他的讚美),而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特質(如個人美德)而感覺良好。實驗表明。安全型自尊的人更容易處於健康的狀態,而與安全型自尊的人相比,將自尊主要依賴在外部的人的自我價值感更脆弱,他們會經歷更多的壓力、憤怒、人際關係問題、酗酒以及飲食障礙。
把自我感覺良好做作為自己的目標,便不能敞開心扉接受批評,試圖通過漂亮、富有或受人歡迎來尋求自尊的人,更可能對真正提升生活質量的東西視而不見。所以自我關注少一點,生活愉悅多一些。
很多內隱的思維習慣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說,能適應當時的環境就是有利的,能在進化中被篩選出來就說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義。很多時候用自我意識去干涉這些習慣並不一定有利,但能了解這些習慣確實能幫助我們提升生活體驗。
※心理測試:在職場上,你的心理年齡是多大?
※盤點歷史上最著名的特異功能偵探,真讓人不可思議!
TAG:推理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