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等不到一場共賞的花事

等不到一場共賞的花事

等不到一場共賞的花事

"當我坐在海邊,我想把海浪的聲音傳給你聽當我站在山巔,我想把山間白霧拍給你看可是我以後就不想再做一個感性的人了免得看見這世間千山萬水都要想起你"

—— 引子

梅花到了成片開放的時節,春日的氣候也趨於穩定。總該賞賞花罷,算不辜負這異鄉的名頭。但見梅花有了爭春的興緻,總疑心有晚節不保的嫌疑。孤標高潔的性子彷彿不免墮入紅塵而成凡花。《鏡花緣》中上官婉兒對各花有「十二師」「十二友」「十二婢」之稱,說道「所謂師者,即如牡丹、蘭花、梅花、菊花、桂花、蓮花、芍藥、海棠、水仙、臘梅、玉蘭之類,或古香自異,或國色無雙,此十二種,品列上等。當其開時,雖亦玩賞,然對此態濃意遠,骨重香嚴,每覺肅然起敬,不啻視之如師,因此叫作『十二師』」。不以為然。花既各有開法,對環境溫度的習性又各不相同,如人一樣無法決定出身,又何必再像人一樣被劃為三六九等。梅花向來以孤傲著稱,雖然常常如此,總不免有例外。標籤被確定之後發現不符,落差就愈發巨大。陸放翁有詞「無意苦爭春」,毛主席同詞牌作品亦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我想更多的讚美還是以梅花借喻背後所指的東西,主觀色彩決定了梅花在世人眼中的形象,自此根深蒂固。然而季節對於百花而言,無非是甲之蜜糖,彼之砒霜罷了。

這般想來,對於爭春的梅花便少了幾分求全責備。

朗日無個事,梅園一度游。

美景總是讓人趨之若鶩。雖一面抱怨花客太多,一面自己也無法免俗,成了梅林中一隻賞花的「鶩」。「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古人誠不欺我也。向來不喜熱鬧的處所,這麼些年來賞玩竟也有幸不曾遭遇人山人海的場景。詩家清景,總是希望避開喧嚷,獨自佔盡風情。人群一多,賞景似乎有了競爭的意味。看著一眾遊客爭著搶著在自認為合適的風景前拍照,行色匆匆,蜻蜓點水,導遊的聲音刺破午日的寧靜。難免感到辜負了這良辰美景,賞心樂事。

《圍城》里有一處描寫花香的情狀我覺得頗有意思。

「客堂一扇窗開著,太陽烘焙的花香,濃得塞鼻子,暖得使人頭腦迷倦。這些花的香味,跟蔥蒜的臭味一樣,都是植物氣息而有葷腥的肉感,像從夏天跳舞會上頭髮里發泄出來的。壁上掛的字畫里有沈子培所寫屏條,錄的黃山谷詩,第一句道:『花氣熏人慾破禪』。鴻漸看了,會心不遠,覺得和尚們聞到窗外這種花香,確已犯戒,與吃葷相去無幾了。」

花團錦簇,在春日雖及其應景,但花枝過於熱鬧,在春日裡總有喧賓奪主之嫌。然花朵熙熙攘攘,賞花人能得個賞心悅目,便也不枉。

南唐後主李煜有詞「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描摹的情景甚為動人。可惜難以見到落梅之景,花落時便在冷風中零落也有凄涼的美感,不然在和煦的春風中紛紛而落,總能像懸圃一般柔美而迷人。人工搖落的花瓣想是委屈連連的,為了一張精益求精的照片,還未完整地發育就被迫委於泥土,滿腹未說盡的故事。人的行跡涉足美的土地,求索出未見的美景不免欣喜,然妄想為美景施以人工之力對美而言總是一場劫難。美應受自己支配而不被改變。「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不失為一種逍遙的境界,若是百花耐得孤寂,倒是能在美的戰役里求得自保。一旦有人跡,輸的總是不設防的一方。

不知梅花里又開出怎樣的天機。眾多與梅有關的詩句,多有冰雪凜冽氣,但我偏愛陸凱的一首小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送去這一枝梅花,好像連接了兩地的春天,共享了一場歡喜的花事。想起假期里母親提出一起去一片梅林看看,終是因為我的拒絕而作罷。又記起未離家前與好友出行見到的幾株稀疏的梅花,還因為喜歡的老師所去賞梅之地正是自己將去未去之地懊惱不已。它們都成了我無法欣賞的花兒,開在關於故鄉的記憶里,香氣馥郁,經久不散。當我喜歡或者依賴一個人,我總是想把自己喜歡的景緻分享給他,也許是書,也許是故事,也許是美景。我希望當這種喜悅能夠傳達到他的身上並被肯定,讓我感到自己也能帶去快樂與滿足。以前覺得「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是莫大的蒼涼,現如今,我竟等不到一場與親近之人共賞的花事。

這場花事喧囂還是清冷,過眼雲煙罷了。而冠上異鄉的名號,再動人,也不過是一場美麗的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在寫詩 的精彩文章:

TAG:王在寫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