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蟋蟀的養殖與生活習性

蟋蟀的養殖與生活習性

蟋蟀的生活習性

蟋蟀 俗稱「蛐蛐」。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在土穴中、磚瓦碎石下或雜草中生活,吃植物的莖、葉,是農業害蟲。

雄蟋蟀會鳴叫,好鬥,有兩個尾須;雌蟋蟀不會鳴叫,腹後除有兩個尾須外,還有一根錐狀的產卵器,所以一般稱它為「三尾」。 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的一個大科。通稱蟋蟀,一名促織,中國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約2500種,中國已知約150種,其中台灣省50種。若干種類為旱作物的害蟲。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 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蟋蟀穴居,常棲息於地表、磚石下、土穴中、草叢間。夜出活動。雜食性,吃各種作物、樹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誘發。

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沖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 常見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雄蟲築土穴與雌蟲同居。喜棲息於蔭涼、土質疏鬆、較濕的環境中。蟲口過於密集時,常自相殘殺。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 ,繼續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蟲開始越冬。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

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索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 蟋蟀是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下游和華南地區的重要農業害蟲,它們破壞各種作物的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對幼苗的損害特別嚴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壞花生幼苗達10%~30%,它們也危害玉米、黃麻、煙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響收成。 飼養蟋蟀的方法 一般把蟋蟀養在陶制的罐里,先要在罐底部放一些潮濕的土,把土壓平。每個罐里只能放一隻蟋蟀,以免相互斗咬傷害。要經常給它一些食物和水,喂蟋蟀的食物有饅頭塊、米飯粒、玉米粒、瓜子、花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蟲王 的精彩文章:

蛐蛐那麼可愛 怎麼可以吃蛐蛐!

TAG:世界蟲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