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典故彙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春秋戰國典故彙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接上:

春秋戰國典故彙集三

春秋戰國典故彙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

18、操刀傷錦

該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

子皮晚年曾舉薦鄭子產執政,認為此舉子產不會反對。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開玩笑,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

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19、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在這個典故中還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空城計。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記載,魯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5年)秋天,楚國以六百輛戰車攻打鄭國,楚軍攻到鄭國內城門時,城上的閘門高懸而不放下阻敵。

楚國統帥認為鄭國乃是誘敵深入,便連夜撤退。為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追擊,軍隊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

鄭國不知楚軍後撤,也準備棄城而逃,間諜人員報告說:「楚幕有烏」 。原來楚軍撤退倉促,沒有拆帳篷,上面停有烏鴉。這證明其中無入,所以烏鴉敢來尋食。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20、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農夫人稱丁公,當地沒有河流,澆地都用井水,但丁公家中沒有井,莊稼需要澆水時必須到其他人家的井中汲水,然後一擔一擔地挑到自己的地中。

丁公覺得從別人家井中汲水,澆地不但要比別人家晚,收成沒人家好。還得有一個人專司澆地之職,耽誤收地,十分不便。

於是下決心自己鑿口井,成功後丁公興奮地對大家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挖到了一個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沒聽清楚,竟把丁公的話傳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整個宋國。

後來,「丁公鑿井」就被人們用來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21 、烽火戲諸侯

見《史記·周本記》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十分寵幸褒姒。傳說褒姒生得艷如桃李,卻冷若冰霜,自進宮以來從來沒有笑過一次,幽王為了博一笑,想盡辦法卻無用。為此,幽王懸賞求計,誰能引得褒姒一笑,賞金千兩。這時有個佞臣叫虢石父,提議用烽火台一試。

烽火本是古代敵寇侵犯時的緊急軍事報警信號。由國都到邊鎮要塞,沿途都遍設烽火台。一旦犬戎進襲,首先發現的哨兵立刻在台上點燃烽火,鄰近烽火台也相繼點火,向附近的諸侯報警。諸侯見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難,必須起兵勤王,趕來救駕。

昏庸的周幽王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著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驪山烽火台,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衝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帶領兵馬急速趕來救駕。到了驪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飲酒作樂。

諸侯們始知被戲弄,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至今仍相傳的「千金買笑」的故事就是從這兒來的。後常用這個典故詠嘆荒唐君主誤國,寄寓興亡的感慨。

然而關於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漏洞百出。首先,諸侯出兵勤王,準備隊伍、糧草都需要時間,不可能立即出發。且當時道路不比現在四通八達,軍隊一天可能也就走幾十里地。諸侯從各自的封地走到驪山,路程有遠有近,不可能同時到達。也就無法造成大家一窩蜂趕到驪山的情況。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周易竟如此簡單—觀物篇之人文鼎盛期
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到底都是如何被滅國的呢?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