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與萬曆十五年
書不只是讀的,還是用來指導生活的。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看了這麼多年育兒書,管孩子最後還是靠吼」?這是同樣的緣故——沒有自己的思考,以及實實在在的踐行。
今日說的這兩本書原不是我愛的類型,在某人極力推薦下看了,反而很喜歡。大約讀一讀史書,能讓人有些大格局,跳脫出世俗繁雜,有餘力思考與踐行。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的專題演講集結而成,可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這一系列演講,說的是中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政治制度的因革演變、利害得失,也談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
普通人有誤解,錢老本人也是出了名的好惡分明——「專就中國論,漢以後有唐,唐以後卻再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有聲色,那樣值得我們崇重欣羨的朝代或時期了。」「尤其是清代,可說全沒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著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們許多的私心。這種私心,可說是一種『部族政權『的私心。一切有滿洲部族的私心處罰,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 ……總之清代在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
我一直不明白這種差異的原因,直到看到有人總結,「國家的發展都有一定的程序,而彼此之間最大的差別主要在於,先進國家以商業、法律為保證,落後國家則以農業、習俗為基礎。中國的封建社會常常以道德代替法律,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演變成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國家的發展,也往往與個人發展密不可分。體制內的人可能感受更深。且不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樣的大抱負,單是每個人看似普通的日常,可能都與之有關。本書最後一頁,讓人有了從歷史中一路走來、站在當下思考未來的現實之感,頗多共鳴。
「中國之將來,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展,這是最關緊要的。但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我們說,我們要建立法治,現在我們的文書制度,層次之多,承轉之繁使人一跑進這圈套,就無法得轉身。再加上民主二字,好像什麼事都待集體商量過,於是文書遞轉以外再加上開會忙。照目前情形,只要開會和遞轉文書,已夠使每一個人在政治上不能表現出才能。我們天天說我們的法不夠,其實不夠的不在法,而在才。這也不是我們之無才,乃是我們的才,不能在我們的法里真有所表現。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人才,也總有一個時代的法制。人才無可表現,於是有大亂。若專用法制來束縛人,使人人不獲盡其才,則必將會釀亂。我們現在將如何酌采西方的新潮流,如何拿自己以前的舊經驗,來替自己打開出路,來創新法,運新才,這當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萬曆十五年》,是明史熱中最熱的一本書。作者黃仁宇先生的這一段話,就是對全書最好的概括——「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樂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再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從目錄可以看出,本書由人說起,相比前面一本從制度入手更有可讀性,一點也不枯燥。這幾個人,分別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萬曆皇帝、老好人申時行、著名首輔張居正、極端清官海瑞、抗倭英雄戚繼光、反封建哲學家李贄。
中間一章「活著的祖宗」,讀之前我以為是說洪武皇帝《皇明祖訓》對後代的訓誡,讓他永遠活在子孫心中。沒想到是說萬曆皇帝,在文臣樹立的道德標準約束下,作為人的感情受到各方面的抑制,使他成了制度的附件。他不能做一個正常人,甚至也不能做一個大家傳統認為的皇帝,而只是一個活著的模板。但他終究是一個人,因無法改變現狀而消沉,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落。
皇帝之外,還有文臣武將。他們也是,非天時地利人和,而不能得以施展抱負。沒有慾望或者做好慾望管理的人,就是正面人物,否則就是反派角色?在這本書里,每個人都更立體。但是,如果個人的慾望並不應該貶損,應該如何調和它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除了大篇幅寫的這些人物,還有一個人很有意思,那就是正德皇帝。一個不愛坐龍椅,而去帶兵打仗的人,稱自己為將軍、鎮國公「朱壽」。雖然他的個性與萬曆截然不同不同,但依然鬥不過官僚集團。也許絕對的權力是不存在的,當王權意志與傳統道德、國家法制互相衝突,萬曆選擇消極抵抗,而正德只能率性而為,或是想以這種方式來執掌兵權、抵抗文官集團罷。
關於道德與法律,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道德這種遊離在理性的法之外的關係,相比硬性的法律條文來說更加先進,如同道德總是佔領著制高點,彷彿比法律的要求更為嚴格。但我從沒想過,法律之所以更先進,是因為它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行為模式和義務,還有權利。
TAG:雲流至他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