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巾幗本意並不是女人,女人應該知道的知識

巾幗本意並不是女人,女人應該知道的知識

在現代,除了特殊情況,比如禿髮者,或者一些演出活動等的需要,很少有人主動戴假髮的。戴假髮因性別的不同得到的他人看法也會不一樣。一般情況下,男子戴假髮會被嘲弄,很少有人會覺得戴假髮是種"巾幗"原指假髻的;而女性戴假髮多為裝飾,相對而言讓人容易接受得多,被看作如同化妝一樣。

中國自古有名目繁多的髮式,假髮的使用也很普遍。不管男女,戴假髮在當時都是種"巾幗"原指假髻。假髮作為高檔而流行,一般人家還戴不起,得去借才行。「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在古代戴假髮是種不折不扣的時尚行為。僅在清初的揚州,據說就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頭、雙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假髻。假髮,在中國源遠而流長,可以上溯到距今3100多年前的西周。

《詩經·召南·采蘩》里記載:「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被,通「髲」,是以頭髮編成的假髻,僮僮、祁祁,都是形容假髮豐盛的樣子。《詩經·?#123風·君子偕老》還提到另一種假髮稱「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鬒髮如雲,不屑髢也。」《毛傳》則記載說:「副者,後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也就是說「副」這種假髮已成了上層人士的飾品了。「髢」,裝襯假髮的別稱。

《周禮》中,對假髮有了更為細緻的劃分,即「副」,取義於「覆」,屬於一種有飾假髮;「編」,屬於一種無飾假髮;「次」,屬於一種用假髮與自己的真發合編起來的髻。只是「副」、「編」、「次」三個假髮名稱流傳不廣,不久就被「髲」和「鬄」所替代了。

在西周,王后、君夫人等有身份的婦女,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副、編、次等首飾。王后的這些裝飾則由周朝宮廷的官員「追師」專門掌理。

假髮與「巾幗」

以假髮梳成的髮髻,叫「假髻」,也可寫成「假結」、「假紒」、「巾幗」,歷來稱呼不少。今天有「巾幗不讓鬚眉」,「巾幗英雄」等說法,說的是女子勝過男子等義,與「巾幗」一詞的本義——婦女的假髻,區別甚大。但因「巾幗」屬婦女的專用美容首飾,故「巾幗」被引申為婦女的代稱。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234年,蜀漢為了消滅曹魏政權,諸葛亮帶兵出斜谷(今陝西眉縣南),屢次向魏將司馬懿挑戰,但司馬避而不出,氣得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人之飾,藉此嘲諷司馬懿膽小如鼠,無男子漢氣概。

自號無頭就人借頭

東晉時,假髻在民間也流行開來。太元年間,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髮當作盛妝,成為一種流行時尚。但假髮也不是時時都戴在頭上,比如睡覺就會取下來,放在木或竹製的籠子上,此籠子酷似人的腦袋,因此有「假頭」之稱。

既然是時尚,當然就不會便宜到人人都買得起,因此也就有了一些民間貧窮女子問你借假髮的事,「自號無頭,就人借頭」。(《晉書·五行志上》)

宋代,在一些繁華的大都市裡出現了專門生產、銷售假髻的店鋪。989年,北宋朝廷曾有過下詔禁止婦女戴假髮的,「婦人假髻宜禁斷。」因一些專售假髮的店鋪用未經消毒的死者頭髮編梳假髮出售的事。但風氣已形成,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清朝時,假髻也依然存在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影魔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借兵關外的慘烈下場,關外之兵請神容易送神難?
吳三桂最忌諱的多爾袞死後,他才敢稱王,可惜他一心學韓信

TAG:山東影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