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當需食補」,抓住時機,一年不生病!
健康科普,來看看「百科名醫」吧!
春季,冰雪消融,群蟄皆蘇,草木萌芽,古人稱為「春三月,此為發陳」。根據傳統醫學的理論,春季養生「當需食補」,如果能夠抓住時機適當進補,對人的身體健康很有益處。養生專家建議你,在春天應該這樣吃:
1.飲食結構要合理調配
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除穀類製品外,還應選用豆類、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時補充能量。要養成在一天較早的時候攝取大部分熱量的習慣,理想的安排是早餐攝入熱量多,中餐次之,晚餐最少。
2.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含鉀的食物
春季容易使人感到疲乏,即所謂的「春困」。而蛋白質中的酪氨酸是人腦內產生警覺的化學物質的主要成分。可多攝入魚、肉、雞、低脂奶製品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應適當多攝入富含鉀的食物,如水果、豆類、海帶、紫菜、瓜子等,因鉀具有維持細胞水分、增強機體活力的功能。
3.攝取足夠維生素
春天氣候由寒轉暖,溫度變化大。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開始繁殖,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因此,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胡蘿蔔、捲心菜、菜花、柑橘、蘋果等,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4.保持飲食清淡
油膩的菜肴使人飯後產生疲倦現象,表現為體溫、血糖降低,情緒低落,工作效率下降。春季風多,空氣乾燥,人容易上火,口苦咽干。因此,飲食宜清淡適口,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5.春季食補要因人而異
說起補身體,我們常聽到的便是「葯食同源」。所謂「葯食同源」不是講葯與食物同吃,而是說很多食物本身具有食物和藥物的雙重功效。但是進補食物也分性味,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食用。
食物分寒、涼、溫、熱四性。
寒性:如苦瓜、蘿蔔、紫菜、白菜等,可清熱瀉火、通便、解毒,體質偏寒者不宜多吃;
熱性:如生薑、蔥、韭菜、辣椒、羊肉、狗肉等,可溫中散寒、補腎壯陽、補氣等,陽虛體質者可食用,不能反之,否則等於「火上澆油」。
中醫認為人體臟腑歸經,有些食物剛好對人體某些器官產生明顯的作用,可以適量多吃點,如:
1.生薑、桂皮對脾有好處,可增進食慾;
2.柿子、蜂蜜,可養陰潤燥、止咳;
3.芥菜、荸薺能化痰,對肺有好處;
4.枸杞、豬肝可明目;
5.胡桃仁、杏仁、香蕉止咳、通便;
6.山楂、蓮子、菠菜助消化。
百科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bd@baikem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