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舉債養殖牡蠣的漁民這次賠了本,三分天災的背後還有七分人禍

舉債養殖牡蠣的漁民這次賠了本,三分天災的背後還有七分人禍

編者按:2018年初,獐子島集團突然宣布扇貝大面積絕收,導致上市公司巨額虧損。時隔四年(2014年的獐子島「絕收」事件後),扇貝又一次離奇死亡。隨後事件在媒體上逐漸發酵。2018年2月27日早晨,由30餘人組成的調查組進入獐子島集團進行調查。

海產品養殖這一行的現狀究竟如何?本文作者寫了一篇「回鄉見聞」,從山東的小漁村的漁民舉債養殖牡蠣賠本,春節愁雲慘霧的真實事件,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這個產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更多回鄉見聞,可以跟我們聯繫投稿。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但天有不測風雲,海有波雲詭譎,能吃多少,得看大自然的臉色。

我的家鄉是山東的一個小漁村,漁民們就因為對大海的變幻莫測沒有足夠的敬畏,吃過幾次大虧。

我小的時候,幾乎全村的長輩們都會去海里捕魚,好在漁業資源豐富,每次出海都能帶回來滿船艙的魚蝦,但那時候市場經濟不發達,物流運輸也不通暢,所以海產品的當地價格是極低的。

等到後來海產品價格越來越高的時候,近海的漁業資源也因為過度捕撈頻臨枯竭了。

要想富,找出路。既然沒魚可捕了,那就搞養殖吧。

村裡最開始集體養的是扇貝

一開始養得確實紅紅火火,利潤可觀,面對利益的誘惑,蠢蠢欲動是人之常情,漁民們也不例外。

就在很多漁民甚至是非職業漁民開始舉債投入或者加大投入、幻想一夜暴富的時候,災難悄悄地來了。

看到「扇貝」「災難」,很多讀者可能會聯想到獐子島的扇貝「跑路」事件,但我們這邊不存在這種風險,因為我們是用吊籠養殖的,扇貝們想跑也跑不了。

但跑不了不代表沒有其他風險,比如氣候的風險就是永恆存在的,不出現則已,一出現誰都跑不掉。

就在漁民們打了雞血似的舉債投入之時,卻突然遭遇了罕見的連續高溫天,導致大批的扇貝集體死亡。漁民們放入大海的是昂貴的扇貝苗,撈上來的卻是一文不值的扇貝殼。

一個隔壁村裡的木匠叔叔,為了追趕這波扇貝發財潮,放棄了自己的手藝,借錢造船、買器具、買扇貝苗去養殖,尋思能跟往年一樣發一波財,沒曾想第一次下海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本來還算小康的家庭就此家道中落,負債纍纍,隨後很長的時間裡只能到處打工來還債了。

雖然槓桿投資失敗,但好在這個槓桿是免費的,所以這個債務不是一個無底洞,因為漁民們是找不到銀行貸款的,所謂的借錢投資都是去親戚朋友那裡籌措。90年代的鄉村,民風淳樸,親戚朋友之間借錢沒聽說有人要收利息的,但是感謝費或多或少是有的,不過也要取決於自己生意的好壞。像這種情況,借款人能每年年底還點本金就已經很知足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這個小漁村再也不敢養殖扇貝了,而是被迫進行了新舊動能轉換,開始轉向了牡蠣養殖

一開始只是三兩個漁民在摸著石頭養牡蠣,養殖工具就是過去養扇貝的那個吊籠,舊瓶裝新酒,這次吊籠里裝的是牡蠣苗。

中秋節前後把牡蠣苗放入大海里,臘月就可以收穫成熟的大牡蠣了。

起初牡蠣的銷售情況不樂觀,因為不太好試吃,銷路僅限於當地,少部分帶殼零售,1元一斤,大部分被漁民帶回家中,架起大鍋,用柴火煮熟,自己或者僱人把牡蠣肉弄出來,賣給倒騰海鮮的商販,我記得那幾年的牡蠣肉批發價在每斤12-15元這個區間。

就這樣忙活了幾年,市場銷路打開了,也有外地的大商販開大車來收貨了。因為這些牡蠣雖然是養殖的,但卻是放在大海里養殖的,苗是野生的,海水是天然的,養殖的過程中沒法用藥,沒法用激素,所以算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靠著回頭客和口碑傳播漸漸贏得了市場。

慢慢地,牡蠣開始供不應求了,並且沒有煮熟的牡蠣肉對外銷售了,因為牡蠣剛被拿上岸,就被那些排隊的商販們搶購一空,然後立即銷往外地。

供不應求的結果是牡蠣的銷售價格每年都會上漲,從1元到2元再到3元甚至是4元,我為什麼要用個「甚至」,因為這只是批發價,剛從海里捕撈上來的,飽含海水的批發價,吃過牡蠣的人都知道,牡蠣的重量主要集中在那個殼上。

價格的持續上漲,供不應求的銷售態勢,三個月即可快速賺錢的財富效應,持續的刺激著每一個村民以及周邊村子的村民。

連續三年的這種刺激讓大家都淡忘了扇貝事件,也許大家覺得扇貝死亡事件發生在夏季的高溫天,而牡蠣養殖是在秋冬,夏天發生的悲劇不會在秋冬季節重演吧。所以去年秋天又有一大波村民再次舉債加入到了牡蠣養殖的隊伍中去。

為什麼非要舉債投入呢?對利潤的貪婪是其次的原因,首要的原因是攤薄平均成本,因為無論養多少,都要有一條船,都要一趟趟地到海里去放苗,再一趟趟地去收穫,都要全家齊上陣忙活一個季節。牡蠣銷售單價由市場統一制定的前提下,成本價自然越低越好嘍。

有一位叔叔去年夏天終於決定也去養殖牡蠣,然後東拼西湊了60萬投入進去。今年過年的時候愁雲慘淡地告訴我,至少要虧掉20萬。

為什麼?

以往年份的牡蠣新鮮肥美,特別暢銷,今年年景不好,牡蠣很瘦,出肉率只有以前的三成,特別難銷售,更別提價格了。為什麼這麼瘦,誰也說不清楚真實的原因,流傳的解釋有兩個,一個是去年降雨量太少了,另一個是去年風向不對,以往年份北風多一些,去年東南風多一些。

但跟他條分縷析地算了每一項成本之後,我發現今年虧損的重要原因其實不光是因為收成太差,更大的原因在於牡蠣養殖成本提升的太快太高。

養殖器具價格的提升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成本提升在牡蠣苗上。

村裡最開始養殖的時候,牡蠣苗是免費的,都是漁民自己從海里的礁石上弄的,是大自然的饋贈。因為剛開始養,打開銷路需要時日,新鮮的牡蠣又不能保存很長時間,誰也不會養很多,百八十籠的牡蠣苗,自己全家出動就可以搞定。

隨著市場銷售的火爆,漁民們紛紛擴大養殖,又有了可觀的利潤,漁民們覺得可以讓渡一部分利潤給牡蠣苗的提供者,開始出錢收購牡蠣苗了。市場化收購牡蠣苗的第一年,收購價是2毛錢/斤,隨著需求的快速增加,牡蠣苗每年都在漲價,去年的牡蠣苗價格竟然漲到了2.8元/斤!

這其實還不是真實的成本價,因為收購上來的牡蠣苗裡面還有不合格的部分,需要在把苗裝進吊籠之前剔除掉,一般來說,每個吊籠裡面裝的40斤牡蠣苗是從50斤最初收上來的牡蠣苗里挑選出來的,所以真實的牡蠣苗價格是3.5元/斤(2.8*50/40)。

每個吊籠的牡蠣苗成本就是40*3.5=140元,而這些吊籠既要懸浮在海里,又不能隨波逐流,需要固定住,所以還有包括打入海底的木樁、繩纜、讓吊籠懸浮在海里的器具等,這些器具均攤在每個吊籠身上是12元左右,而每個吊籠自身的價格也是12元。

現在清楚了,刨除船、燃油和人工成本,每吊籠牡蠣的成本是164元左右,其中牡蠣苗的成本佔了85%。

以往正常年份,每吊籠40斤的牡蠣苗會長到90-100斤,苗價是幾毛錢,成熟的牡蠣是幾塊錢,既有價差,又有重量差,所以利潤是可觀的,是刺激的。

但是去年,每吊籠40斤的牡蠣苗只長到了60斤左右,苗價是3.5元,成熟之後是3元,價格開始倒掛,價值從140元僅僅漲到了180元,如果考慮器具的折舊、燃油的消耗、人工的成本和資金的沉澱,勉強可以回本而已。

但叔叔為什麼說今年要虧20萬呢?因為回本的理想情況是在成熟的牡蠣可以全部按照3元/斤的價格銷售出去。

豬肉吃瘦不吃肥,牡蠣吃肥不吃瘦。

當第一批上市的牡蠣沒有達到食客的預期之後,剩下還在海里的牡蠣更是難以銷售了。銷量都沒有,還談什麼價格?按照往年的經驗,3000吊籠的牡蠣一般會在春節前銷售掉80%。但是今年,我這叔叔3000吊籠的牡蠣只銷售掉了30%,900籠。而這,在全村已經算是賣得最多的了。所以今年我們村的春節過得很壓抑,投資失敗可能只是損失錢,而養殖生意遇到了這種天災,不僅賠錢,還要搭上半年的汗水,痛而難言的氣氛默默籠罩著整個小漁村。

作者上海交大畢業, 求釋財經創始人,以真心寫真言。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朔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應對人口數量絕對下降: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PGone身敗名裂的鬧劇背後,已為娛樂至死的思潮敲響警鐘

TAG:秦朔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