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不停轉換輪迴中的角色,一切相逢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巧合,只是你我都已忘記

我們不停轉換輪迴中的角色,一切相逢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巧合,只是你我都已忘記

摘自《了煩脫俗》

人生無常,一切都在變化,包括親人和仇敵也不會是恆常的關係。

你無法確定一個人是否永遠都是你的敵人、親人或朋友。我們與眾生的親仇關係並沒有真正的定義。

在現今社會,世間親情愈來愈淡薄,為了錢財或微不足道的小事便傷害親人的不在少數。許多父母將小孩當成掌中之寶,萬般呵護寵愛,到後來這些因過度受寵而變得貪得無厭的孩子,反而成為父母最大的冤親債主。很多傷害父母的孩子,不是因為家境不好,而是從小父母過度溺愛,要什麼就有什麼,形成我行我素的個性;如果父母有一次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便忘記了父母已經對他付出成千上萬次,將父母當成是世間最大的仇人來傷害。

有種人,你對他好一百次之後,絕對不可以對他兩三次不好,因為他會藉由後面幾次對你的不滿意,而將之前你對他無數次的好一筆勾銷——這就是親人。另一種人,你可以對他一百次不好,但只要對他付出一兩次,他就會感激不盡——這就是仇人。其實,要滿足自己不喜歡的人是最容易的,你平常對他沒什麼好話可說,有一天你講了兩三句好話,他就滿足了;而好話講太多,親人反而會當成花言巧語來看待。

昨天是最親密摯愛的親人,今天可能是傷害的最大來源,而且往往會是最深最難以承受的傷害。因為我們投入了太多的心思,希望對方會以同等的付出回報;而當太多的奢望無法如願實現,隨之而來的傷害就會愈大。不可否認,這種付出其實就是一種愛,但這是一種執著、無明的愛;這種缺乏智慧的付出,回報常常會是負面的結果。

對於親人,需要去關愛,前提是必須將執著放下。很多時候,關愛已經變成一種執著,當親人受到傷害或遭遇困難時,我們會覺得比自己不順遂還要痛苦。其實,這也可說是真正的冤親債主,你對他因關愛而產生的痛苦就是一種還債。

有時會發覺,從前的仇人經過一段時間後反而成為幫助自己的大恩人。在修行上,仇人則可能會是個大助緣。很多學佛者、修行人,反觀自性,在心靈上進步提升的動力大部分來自於令自己厭惡的人、事、物或環境。因為在這種處境中,可以更清楚地觀察心遇到逆緣時所生起的波浪到底有多麼驚人,並藉此作為調伏己心的助緣。

對於眾生應有的態度,古人比喻為「猶如婆羅門施捨一樣」。婆羅門布施的時候,只要坐在他家門口,無論是富人或窮人,他都會一視同仁地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對待,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與悲。先放下對親人的貪戀,再放下對仇人的嗔恨,然後能夠平等看待,才能對他們產生真正的慈悲。

(我們常說,修行慈悲的心理要視一切眾生如母一般。這雖然有點像個比喻,但也是一個事實。因為在輪迴的定義下,其實能相遇的一定是因為緣分,無論善緣還是惡緣。無常的概念是一個警醒,一切因為緣字而聚首。我們根本無法記憶誰曾經做過我們的親人,或是做過我們的仇人。一切的相逢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巧合,今天的親人有可能是上一世的仇人,今生的仇人有可能就是曾經的親人。處於輪迴中的生生死死,我們只是一直帶著屬於自己的習氣而已,對於角色,其實也是在不停的轉換,只是我們不曾記起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昌列寺 的精彩文章:

想聞思修佛法,這十八個條件缺一不可!
用佛教看待生命的方式,反觀自己的內心世界

TAG:昌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