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店與閱讀:巴黎的另類「儀式感」

書店與閱讀:巴黎的另類「儀式感」

巴黎,是一個讓人「行動遲緩」的城市。

行動遲緩,並不是意味著腳底的路坑坑窪窪,或是因為大量的城市建設導致的交通不便。而是因為,巴黎的大街小巷充滿了未知的新奇等待你去發現。

在國內,越來越多的網紅奶茶、餐廳成為人們爭相去「拔草」的對象,似乎這些網紅店是千篇一律的城市裡唯一值得光顧的去處,只有通過不斷打卡才能略微消除對自身平淡無奇的生活的感知焦慮。

然而在巴黎,有三種存在能夠讓你每邁出幾步就想停下來駐足觀賞,仔細品味,發現隱藏在身邊的生活趣味。書店、咖啡店與櫥窗,是巴黎這個現代城市始終帶給人舒緩節奏、讓你緩緩而行的無法分離的媒介。風風火火地去排隊追逐網紅餐廳,並不契合於巴黎的生活方式。

對於這三種存在,我想先把書店,作為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

(書店,是享受巴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在巴黎,你一定能找到心儀的書店

在巴黎,書店遍布大街小巷。當我們在左岸拉丁區的街道閑逛時,會路過各式各樣的書店。你丈量城市的旅途,亦是你邂逅書店的奇遇

巴黎的書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異常的豐富。無論你有多麼小眾的閱讀癖好,你總能找到對應的幫助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在巴黎,書店大概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大型連鎖書店,譬如我所住酒店的附近就有一家Gilbert Joseph書店,它的地位可以算得上是國內的新華書店了。在市場上居於不可撼動的壟斷地位。

我們去的這家書店大約有四到五層,基本上涵蓋了主要的學科門類。即使我們當天去的時候是工作日時間,書店裡依然有許多購書者,依稀可見許多人準備購買的書本數量多達七八本,可見閱讀在巴黎人的生活中早已有深厚的傳統。

在法國實體書店經常會遇到特價書。譬如我在這家書店購買的福柯著名的《規訓與懲罰》一書,雖然是同一版本,但根據印刷時間的不同,價格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購買特價書,價格非常實惠。這種根據印刷時間來調配價格的機制一定程度上抵禦了電子書以及電商的競爭。

(大型連鎖書店裡,書籍門類齊全,讀者眾多)

第二種則是街邊的小型獨立書店。這些書店的書籍,往往根據主人的興趣呈現出差異。不過,哲學、文學與藝術書籍,在絕大多數書店都不會缺乏它們的身影。

與巴黎的博物館一樣,在獨立書店領域也有許多店鋪抓住一個細分的題材分支,成為垂直領域的翹楚

譬如ASSOULIN書店主打時尚領域,時尚、設計、旅行、藝術等是這家書店絕大部分書籍的主題。同時,這裡還有許多價格昂貴、包裝精美的禮品書籍,故而這家書店也是巴黎書店裡著名的奢侈品牌。我們在左岸閑逛時有緣路過,卻忘了撥弄相機。

(有奢侈品牌之稱的ASSOULIN書店,圖片來自網路)

Entrée des Artistes是一家電影書店,Album書店則主打漫畫。甚至如果你擁有占星、塔羅牌這類小眾的愛好,也有Librairie De L"Inconnu書店這種充滿神秘主義氣息的占星書店滿足你的閱讀需求。

第三種同樣是小型獨立書店,只不過它們銷售的書籍以他國語言為主。例如在巴黎拉丁區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一直以來都是遊客的參觀的勝地。標誌性的綠色門框、狹小的空間內堆滿了各種書籍,已經讓莎士比亞書店成為攻略上的常客。事實上,莎士比亞書店售賣的絕大部分書籍都是英文版。可惜我們只是在計程車上對它匆匆一瞥。

(旅遊攻略上的常客莎士比亞書店,圖片來自網路)

同樣,由於日本漫畫深受法國人民的喜愛,在巴黎你也能發現許多日文書店,比如LIBRAIRIE JUNKU書店。

第四種應該不能稱之為書店,而是書攤。在塞納河兩岸,你會看到大大小小的綠色箱子。陰雨天時,它們就靜靜地躺在岸邊護欄上;遇到天晴,便會出現他們的主人讓它們重見天日。這裡售賣的書大多屬於二手書刊。除了書籍,報紙、繪畫等也能看見身影。這種書攤更類似於中國一些城市裡的「鬼市」,你如果細心挑選,極有可能挑到年齡是父輩、甚至是爺爺輩的書籍。

(塞納河邊的書攤,可謂「藏龍卧虎」)

2

純粹的書店、純粹的賣書者

巴黎有一個令人深刻的印象:所有的事物都有著較為清晰的界限

在國內,目前實體書店藉助文化地產的春風處於復甦的趨勢。只不過,在這股復甦之風裡,書店、書籍只是一個所謂的流量入口,開發商藉助書店這個場景吸引更多的人,其目的是讓人為眼花繚亂的文創產品買單。在這些書店裡,書籍的經濟價值並不高,但卻有著很高的符號價值。

同樣,在知識付費的領域裡,書本則退化為乾貨。為了節約用戶的時間成本,各種平台通過製造知識焦慮,繼而兜售「乾貨」來吸引更多的用戶產生付費行為。

在法國,每一處場所,都承載著它固有的功能。法國人也更為偏執地堅守這種功能上的區分。書店就是書店,酒庄就是酒庄,咖啡店就是咖啡店,櫥窗就是櫥窗。巴黎人並不希望把這些不同的元素糅合為一個巨大的、包羅萬象的商業綜合體,而是希望他們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這種原則在巴黎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書攤構成了塞納河岸寧靜的一面)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書店都墨守成規。但是,雖然在一些書店裡你也會發現所謂「文創產品」的身影,但書店本身的功能依然是為試圖獲取知識的人提供可能性,而不是專註於銷售這些「附加值高」的商品

我在第一篇文章里提到,許多博物館的紀念品售賣區,都有大量的書籍售賣。即使是巴黎古監獄、聖心大教堂這樣的熱門景點,書籍售賣依然佔有一席之地。

這種純粹性的維持,離不開掌管書店的主人。在我看來,賣書的人,並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書販子,或是書商。其實,這些獨立書店或書攤的擁有者,往往對這一領域也頗有研究。正是由於他們懂書、熱愛求知,而不是純然將書籍作為獲利的工具,才使得巴黎的書店能夠較為長久地保持純粹的品質。

(《毛主席語錄》與《天龍八部》)

譬如我們在塞納河書攤閑逛時,剛好遇到一個「中國通」。這位阿姨不僅會說漢語,而且頗為流利。看到我們兩個中國面孔,她立馬將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九三年》和《巴黎聖母院》指了出來,

「雨果在你們國家,應該挺有名」。

可惜的是,我家中雖然藏有《巴黎聖母院》,可是小時候每每燃起閱讀慾望時,總被那磚頭似的厚度嚇倒。直到今天,也只是僅僅了解小說的梗概、主人公的名字。至於情節,不甚了了。不過我也不怕丟臉,直接說道:「我其實對雨果並沒有太多的了解」。

也許是為了避免尷尬,她開始尋找讓我們兩位中國友人更為熟悉的書本與人物。於是她指向了一本雜誌。

(書攤上毛主席的「身影」)

那是一本期刊,名叫《LA CHINE》,而上面的日期,清楚可見是1968年。他指了指日期說:

「這個時候,你們在鬧革命呢」。

「這個時候,你們也在鬧革命」,我回道。

我們的毛主席,其個人在法國社會的影響力,在1968年達到巔峰。那時年輕人崇拜的偶像構成了一個組合——「3M」,分別是三位思想家名諱的前綴,馬克思、馬爾庫塞和毛澤東。在1968年巴黎的「五月風暴」期間,很多學生都是毛的信徒。電影《戲夢巴黎》中對此亦有表現。即使五十年過去了,毛澤東思想對法國社會在思想領域的影響,至今都能夠在大量的獨立書店裡尋找到當年的蹤跡。

(《戲夢巴黎》里的「五月風暴」)

阿姨也不介意揭我們祖國的「瘡口」,立馬又指了一本書期刊,這一本的年紀更大,1958年出版。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年份,它不僅是我父母出生的那年,也同樣是中國社會向左轉的起始點。她說:「你們那個時候,還弄得吃不飽肚子」 。並不是嘲笑的口氣,相反帶有感嘆中國變化如此之大的語氣。

歷史就是這麼地令人著迷。60年前,這本雜誌或許就在這裡,為青年學子介紹東方一個新生國家的社會變革。60年過去了,巴黎城市的面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塞納河依然流淌。只不過,當年令無數法國青年著迷的東方國度早已時過境遷了,但西方對於中國社會探究的熱情與好奇心卻絲毫未減。

3

閱讀是一種儀式嗎?

閱讀是一種儀式嗎?

許多人在批判當代中國社會時,往往會列舉中國人書籍的閱讀量較低,而在國外,許多國家的人民依然保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最著名的標杆是猶太人以及以色列。當然,更常見的說法則是在歐洲的地鐵、公交車等交通工具上,你能夠看到許多人都在聚精會神的閱讀,不受外部事務的打擾。反觀國內,大多數人已經成了手機的奴隸,滿眼望去儘是「低頭族」。

(中國社會常見的「低頭族」)

不過,這些成見已經開始被新的段子所替代。人們現在更加願意相信,歐洲人在地鐵里看書,不是因為他們真心酷愛閱讀,而是他們實在是太無聊,沒法兒做其他事情。不玩手機的根源是手機信號太差。而隨著國內技術公司在歐洲的大力擴展,歐洲人民如今也能在地鐵里開心刷手機,而把書本丟到一旁。

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巴黎人在諸如地鐵、公交車等公共場合的確有著閱讀習慣。對於他們來說,出門帶上一本書,似乎是不需要理由的一件事情。在巴黎旅行期間,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當地人拿著本書讀得津津有味,彷彿與世隔絕。許多人拿出的書籍甚至是大部頭。

至於閱讀的效率,我個人倒認為還有待提高。譬如我們從乘坐公交車到下車大概二十分鐘的時間,我觀察到有好些人在公交車上的閱讀速度是極慢的。多則兩三頁,少則直至我下車,還沒有翻頁。

(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

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例子。某天晚上我們在一家中餐廳吃飯,恰好隔壁桌是一位典型的打扮優雅的中年法國女性。她費力地用刀叉而不是用筷子獨自品嘗著三道中國美食。在吃完以後,她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掏出了一本厚厚的書看了起來。

其實,我們的座位頭頂光源昏暗,單論閱讀條件極其惡劣。加之正是用餐高峰期,其他桌的食客還在熱烈的討論。而這位女性掏出書本的那一刻,著實讓我為她的求知慾望欽佩不已。

不過,當我們點的飯菜上桌後,情況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可能是因為我們點的蝦仁漲蛋、酸辣湯她從沒有見過,她的目光開始慢慢從書本移向了我們的飯菜,仔細地觀察我們是如何用筷子靈活地吃飯。

當我們另一道菜椒鹽田雞上桌後,她的目光已經完全被吸引住了。雖然仍然拿著書本,但那更像是保持一個習慣性的姿勢而已。她的眼神已經出賣了她欲蓋彌彰的好奇心,以至於我們不得不保持細嚼慢咽的姿勢享用晚餐。

所以,在我看來,一方面,許多巴黎人的確有著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必需品。每天閱讀,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必須做的一件事。隨手帶上一本書,在通勤時刻消磨時光,並不是刻意的做秀或是向旁人表達「我有文化」的傲嬌

另一方面,閱讀也發揮著儀式的作用。儀式並不是做秀,而是習得規則的人,認為此時此地此刻我有必要按照這種規則行事,否則便不符合社會所默認的規範。換句話說,在公共場合下閱讀,更多的是個體自然而然適應社會規範的表現,而不是主動的炫耀或表演。這或許才是目前巴黎人在閱讀方面的真實生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問下自己有沒有愛自己-開始學習愛自己吧
麵包店裡的女孩子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