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苦中作樂,忍辱待變

苦中作樂,忍辱待變

有人曾向南懷瑾大師學習禪法,他說自己想要得到一種忍耐的能力,忍耐他人的侮辱。對於這位信徒,南懷瑾大師說,真正的忍耐並不單指他人的侮辱,還包括人生的種種痛苦。為此,南懷瑾大師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論述禪中的忍,在文章中他這樣說道:

忍辱並不是完全講侮辱,大家不要搞錯了,一切的痛苦能夠忍的都是辱。譬如我們這個世界上做生意的,創事業的,乃至發財的,你問他這個日子好不好過,他一定說不好過。受不受得了呢?有什麼辦法呢?反正能夠忍得住就這樣忍下去。所以說,娑婆世界的眾生堪忍,能夠忍受。

剛才講到忍辱波羅蜜,我們再提起注意,所謂忍辱,包括了人世間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煩惱,忍到沒有忍的觀念,沒有忍的心理,忍到無所忍,自然而清凈,這才是忍辱到達波羅蜜成就的程度。

由此可見,南懷瑾大師對於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忍耐。《華嚴經》上說:「可意雷聲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聲演清凈音解脫門。」這句話直白來講就是忍受住世間種種噪音,就會最終得到清音的解脫。

有個成語叫「苦盡甘來」,佛祖的意思無疑就是如此,忍住了苦,那麼最終就會得到甜,忍住了噪音,最終就會得到清凈。

苦可以被視為人生道路上的障礙。苦來自哪裡?自然是來自於外物。然而在禪法中,外物之苦只是人覺得苦的條件,真正讓苦變成苦的其實是人那顆不能忍的心。

禪法是講究苦中作樂的。外物的苦在佛看來完全是能夠將其擋在身外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答案就是一個字——忍,忍過了侮辱、忍過了災難、忍過了痛苦,忍過了一切可以帶來苦的外因,人生也就甜了。在佛家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名字叫作「寒山問拾得」,其中拾得的回答就十分值得我們深思。

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在松林偶遇一個男孩,問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從何而來,於是便只好留他在寺廟,等待家人來認領。但等了很長時間都不見這孩子的家人來,於是便只好收他做徒弟,因為是撿來的,於是便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住了下來,日復一日也交了不少朋友,其中與一個名叫寒山的相交最好。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就將齋堂里吃剩的飯渣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吃。有一次,寒山問拾得道:「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答曰:「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看再過幾年,他又如何。」

寒山再問:「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處世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拾得回答說:「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世秘訣。」

我們可以看到,拾得所謂的「老拙」,就是一種忍耐的精神,一聲不吭忍過了別人的侮辱,時間自然會給你證明自己的機會。其實很多時候,苦不苦完全就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剛剛被伴侶所拋棄,這自然是至苦無比的,然而當尋找到更好的伴侶之後,人們就會慨嘆「舊人不去新人不來」,這苦反而變成了甜。

人生中諸如失戀這樣的痛苦到處都是,面對它們,我們只能在心裡裝著一個「忍」字,熬過最痛苦的時期。清代大詩人鄭板橋有首詩很符合熬的味道,這首詩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其中一個「破」字描繪出了環境的惡劣,而一個「任」字,則體現出來熬的味道。

一個「熬」字,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卻很難很難。因為熬是消極的,是被動的,但在環境不如意、苦痛無法解脫的情況下,不熬過去,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我們當中有些人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生要生得豪邁,死也要死得壯烈,因此在環境不如人意的時候,他們選擇「寧為玉碎」也不去熬。因為在他們看來,熬這個字是屬於懦夫的,拼一把才算是個英雄,殊不知,這其實是逞匹夫之勇。

我們老祖宗有句話叫作「好死不如賴活著」。這話聽起來喪氣,但其實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因為只要活著,我們就有機會東山再起。而一旦選擇了「寧為玉碎」,那可真的就是毫無生機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忍住一時的困境,留得一席殘山剩水,等待時來運轉,這其實是給自己留了一個涅槃的機會。熬過痛苦,忍住磨難,這聽起來雖然消極,但卻是走向積極人生的必經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中華 的精彩文章:

一切事就看你怎樣用心
溫柔是你最漂亮的樣子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