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半部論語治天下,換個角度,你就會發現,《論語》,其實是一部逆流而上的正能量。

《論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作者孔子,更是被我們當「聖人」一樣的供奉起來。不知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先秦諸子那麼多家,為什麼唯獨孔子能夠獲得這麼高的榮譽?可能有人會說,從漢朝開始,封建君主的正統思想就是儒家的「仁政」,孔子作為他的作者,獲得這一榮譽是應該的……沒錯,但這不是今天我想說的。我想和大家說的是,之所以只有孔子能夠獲得這一榮譽,是因為他在那一個浮躁的社會,反其道而行之,教會了人們,什麼才是冷靜的思考。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論語》的成書背景。一般普遍認為,《論語》,成書於孔子死後的三年左右,按照孔子的生卒年月,大概是公元前476年的樣子。這個時候,正是社會的大變革時代。由於青銅器的廣泛應用和鐵器的發明與使用,導致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當風口來臨的時候,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沒錯,當鐵器一開始出現的時候,人人都想擴大再生產,人人都想從奴隸的狀態解放出來,人人都想做那個站在風口上的豬。於是,社會就進入了變革,封建的祭祀、書記、典籍、曆數、地理、掌故、禱告、卜筮、接神等各種項目,在一般人眼裡,就顯得不那麼重要,與其有了祭祀的時間,還不如多去焊幾個鐵片子,多耕幾畝地,多買幾頭牛,當一個新時代的奴隸主。

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都知道,耕地使用人力,一個成年的精壯漢子可能每天只能耕兩畝地(我大致猜的),但是因為有了牛來代替人力進行耕地,每天就能耕二十畝了(也是我大致猜的)。這樣,牛耕的出現,就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同時,鐵器的出現與使用,致使農業用具的成本降低,原來可能耗盡人們一生積蓄才能用得起的農具,普通人攢上幾年工資可能就買得起,從根本上將生產力解放了出來。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如果細讀《論語》中的句子,你就能感到這種變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思考一下,這些句子,不就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教育的人生信條嗎?從小的時候,媽媽就教育我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硬塞給別人,有朋友來看你,要好好跟人玩耍……很可能,在當時的社會,人們不光不重視封建「禮教」,就連大家普遍遵從的道德標準,在一部分人看來,都顯得可有可無。正是因為有些人會把自己不喜歡的強加給對方,孔子才會教育他的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是因為人們普遍不看重友情,孔子才會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正是因為人們不重視讀書學習,孔子才會說「學而時習之」……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據史書記載,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 ,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在周王朝將商朝滅了以後,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而孔子的父親,就是魯國的陬邑大夫,這在我們今天看來,就是一個家世十分顯赫的「官二代」啊。身為官二代的孔子,在當時,又幹了一件什麼事呢?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周朝的治國理念,是一種叫「敬德保民」的主張,所謂德,就是德政,只要有德政,就能夠保持對「民」的佔有。但是,這裡所說的「人」,仍然指的是王者和大貴族官僚。而「民」是沒有人的資格的。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身為「官二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主張,只要拿來10條幹肉,不分等級貴賤和貧富,都可到「杏壇」學習,都可以成為一個「人」,是他,將原本壟斷與封建奴隸主才能享受的教育平民化,他的政治理想完全在於從人和秩序的角度出發,讓芸芸眾生在安定有序的國家和社會中過上「人」的生活。

是他,放下「官二代」的架子,觀察體驗了既往的關於「人」的族類記憶和集體經驗,進行了有深度的挖掘和總結;同時,第一次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和角度把「人」上升到了自覺自律的高度,從而使「人」從王侯將相逐漸下移至普通人,並且闡述和規定了人的價值取向、道德選擇,演繹了作為「人」應該具有的學習方向和行為路線,通過文字和竹簡把民族文化中的「人」固定了下來。

品讀《論語》,體味孔子不一樣的人生

今天的我們,在外打拚的累了,不妨找本《論語》,靜下心來品讀一番,一起來感受一下當時孔子的治世思想,感受一下那個浮躁年代,教會人們靜心學習的智慧,或許你就會有突破,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德瑪西亞的ADC 的精彩文章:

TAG:德瑪西亞的A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