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弟子規》:修德立業、知行合一的成長根基

《弟子規》:修德立業、知行合一的成長根基

這次仁欽小師兄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鍾茂森博士講述的《弟子規》研習報告。

說到《弟子規》,可能很多人會說這個我都會背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好意思,您背的那叫《三字經》。

根據《清史》的記載,《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毓秀先生所作,後經清朝的賈存仁先生改編而成。它的綱目淵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述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全書也是採用三字一句的形式,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分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部分,通過對人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行為的提點,講述了在家、外出、待人、求學等方面應有的道德品行和修身規範。

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潮的興起,《弟子規》被很多培訓機構作為童蒙養正類的教材,教小朋友們去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弟子規》本身並不是一本「兒童讀物」,而是大部分尚在求學、立業階段的青年人可以遵循的道德操守和修身規範。

說到這兒,想多說兩句。現在的我們被滾滾向前的時代所裹挾,卻不知道未來會在哪裡、會是什麼樣子。不斷增長的物質追求、不斷加劇的環境污染、不斷襲來的未知疾病、不斷發展的人工智慧、不斷爆炸的知識數量等等等等都帶給我們太多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讓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未知的世界。《大學》裡面講過一句話叫「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弟子規》裡面的道理可以說就是我們修身、求學、立業的基礎。根子扎穩了,相信在變換不定的風浪中我們會更從容。

下面摘錄《弟子規》原文裡面自己最喜歡的幾處,附上自己的一點感悟,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1、「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如果說《弟子規》的綱目淵源是《論語·述而》第六條的話,那麼它的宗旨則可以歸納成「進德學文,知行合一」。一個人的成長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四個維度,分別是「德」和「文」,「知」和「行」,我們努力的理想狀態就是能讓這四個維度達到動態平衡的狀態。

上面這一條就是講「知」和「行」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只學知識理念,不去實幹磨鍊,難免會增長浮華之風,所學的知識也難以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技能和才幹。但如果我們只注重實幹,不注重知識的學習,則會沉浸於自己的經驗中,變得固執而局限。

所謂學習,既要「學」,知道這世界上有什麼,什麼是最新的潮流,什麼是最根本的典籍;也要去「習」,在實踐中反覆練習和檢驗,把知識內化成技能和才幹,而不僅僅是大腦中的記憶單元。

2、「聞譽恐,聞過欣」

誰都喜歡聽悅耳的讚美,不願意聽批評的話。但成長都是逆著來的,要試著去做到聞譽則恐、聞過則喜。當有人能夠真誠地指出你的缺點和不足的時候,雖然第一時間我們可能有點反感、有點尷尬甚至有點抗拒。但回過頭來,我們要認真的去反思和改進,畢竟別人給了我們一次成長的機會。不抓住,豈不是太可惜了。至於「聞譽恐」,很多讚美往往是言不由衷,聽聽就可以了,不必太當真。

3、「人無信,則不立」

以前我對「信」的理解是誠信。一個人不講誠信,別人就很難信任你,你就無法和人合作,也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但其實,「信」也有信念、方向和目標的含義。一個人有了堅定的信念和目標,那麼其內心一定是充滿力量的。每當我看到那些感動社會、貢獻社會的普通卻不平凡的人們,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他們令人敬佩和尊重的行為、品格背後那些堅定的信念。「三十而立」,我們又要立在何處,走向何方呢?

以上自己一些淺薄的讀書分享權當做拋磚引玉。《弟子規》中反覆提到一個字——「敬」,敬畏自然、孝敬父母、敬重兄長、敬愛世人。希望我們也能心懷敬意,努力去成長!

每一次的努力與堅持,光明都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仁欽小師兄 的精彩文章:

TAG:仁欽小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