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京津冀一體化 教育如何發力

京津冀一體化 教育如何發力

「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三地教育應如何發展,學校發展又該如何融入國家戰略,搭上『快車』?」自2017年擔任河北大學校長以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委員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同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還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訓練委員:「我覺得教育一體化是京津冀一體化特別好的抓手,也很可能是一個可以很快見效的抓手。」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教育應該如何發力?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採訪了多位參加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

深度合作——

輻射優質教育資源

2017年8月,北京市與河北省簽署的《關於共同推進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發布。根據《協議》,北京北海幼兒園、史家小學和北京四中將成為對接雄安新區的「排頭兵」。

「接到這個任務以後,學校的幹部、教師都倍感光榮,大家都有無限的動力和熱情,很多人主動要求報名參加建設。」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委員告訴記者,史家教育集團對接雄安建立的新校區初步計劃設置36個班,學校用地和用於招聘相關教師的編製也已經通過當地政府部門批複。

「新校區和北京主校區從辦學理念到課程設計以及師資培養、學生活動、品牌項目等將完全打通,新校區招聘的教師會在主校區進行深度的交流和培訓,後續的培養主校區也會及時跟進。」王歡說。

北海幼兒園園長柳茹委員表示,北海幼兒園對接雄安的工作正在進行前期整體設計,「我們的教師將和雄安的教師共同研究、交流教育孩子的經驗,包括共享一些課程。大家互相學習,共同為了孩子的發展努力」。

在北京十二中校長李有毅委員看來,三地教育要開展深度合作,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起共享教育資源的長效機制。另外,各學校也可以主動發力,與兄弟學校建立聯繫互通有無。

對此,王訓練持有相似的看法。「京津冀一體化需要統一規劃、協調推進,不僅是三地共享教育資源,同時教育政策也要儘快對接。」他認為,京津冀教育一體化應該堅持高起點,「我覺得一體化過程中,一定要通過深度融合實現『1+1+1大於3』的效果,讓三地的教育水平都實現非常大的提高」。

共享人才——

創新育人用人機制

「協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發展。協同發展的關鍵,是人才資源的配置和平衡問題。」在3月6日舉行的政協教育界別聯組會上,康樂在發言中向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以及一百多位委員闡述了自己的三地協同發展人才觀。

不久前,教育部部署實施了部省合建高校工作,河北大學成為入選部省合建的14所高校之一。

「河北大學入選這項工程,對補齊省內高等教育發展短板,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康樂說。同時他坦言,受發展現狀限制,河北仍然面臨著人才競爭壓力大、造血功能不足等問題。

康樂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建立人才共享或聯動機制。打破屬地思想和地域界限,鼓勵和推進京津冀區域內高端人才資源合理、有序、良性流動,以優質人才帶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和共同進步。

康樂建議,河北可以嘗試建立人才改革試驗區,下放更多辦學自主權,「比如由高校自主決定高端人才延聘與否以及延聘期限。設立文科資深教授崗位,給予其與自然科學、工程科學院士相當的待遇」。

河北工業大學副校長殷福星委員則提出,如果建立雄安高教基地或大學群,可以在彌補河北優質高教資源短板的同時,為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雄安可以先行先試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路徑」。

「其一,建立人才流動機制,推動大學、政府、社會、企業之間的人員互動交流。其二,鼓勵人才交流合作,積極吸納國內和國際高端人才,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人才資源。其三,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讓一流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談到自己的構想時殷福星說。

打造平台——

教育促進產業融合

近日,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德輝委員向媒體公布了自己《關於在雄安新區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大學及「雙創」園區的建議》的兩會發言。

在這份發言中,余德輝建議,按照「1+N+X」模式,在雄安新區共同建設新時代綜合性、國際化、研究型的大學系統。

余德輝具體解釋了「1+N+X」模式的構成:「1」是指將首都一所「雙一流」大學整體搬遷並更名,作為建校基礎。「N」意為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將若干所具有一流學科的大學或學院,通過有機重組,共同組成大學本部。「1+N」構建起學科門類齊全、本碩一體化的教學科研體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為主導的基礎科學研究體系。「X」是指吸引其他大學、研究機構和創新型企業,鼓勵他們分別與新組建的大學以聯合辦學等形式,組建相對獨立的研究生院,形成應用科學研究體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設施。

除了輻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人才流動,教育在推動產業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大有可為。

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委員說:「比如,北京服裝學院跟雄安新區容城縣政府合作,在當地建立了時尚產業園。容城原本就是重要的服裝產業基地,擁有基礎良好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高校的到來則為當地服裝產業帶來了更多新的技術、設計理念和營銷推廣模式。」劉林認為,在促進三地優質資源有序流動有機結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教育大有可為。

「教育可以成為融合的先行者,也可以成為其他方面融合的保障者,同時又將是產業、文化等方面融合的推動者。」劉林如此看待教育在推動三地融合中的作用。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1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努力突破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
「我在少數民族學生家過除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