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校共育:扭轉教育的方向

家校共育:扭轉教育的方向

文/花亦眠

老師的任務不只是完成課堂教學。孩子的父母背景、家庭生態和社會環境,表面上看不是老師們的職責範圍,但離開對學生這些「非課堂因素」的關注,我們的課堂教學會失去針對性,學校育人會失去有效性。因材施教,不僅僅是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更要了解學生以往的成長原土,尤其是家庭給他們打上的品行性格烙印。

學前和小學等低年段,學校應呼籲引領家長開展好家庭教育,參與家校共育,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給孩子良好的影響;初中和高中階段,隨著孩子的長大,自我意識的增強,學校要引導學生分辨家長(家庭)的作用,接受父母其好的影響,排斥其壞的影響,甚至通過早期從師長習得的良好習慣和在學校形成正確思想,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產生反作用力,筍子出林,青出於藍,積極作為,有益於世。

學科知識的學習動力來源於理想追求,理想追求來源於情感品德。智商以情商為基礎,基礎越大越牢,知識的大廈才能越建越高。或者說知識以品性為容器,人的品性越寬厚,知識的內容才能越裝越多。目前考試多局限於學科知識的考查,師生也局限於學科知識的應付。失去了基礎的空中樓閣容易虛無縹緲,失去了容器的知識體系容易竹籃打水。老師努力,學生的奮鬥,往往事與願違。教師的困惑,人才的虛假,其根源也許正在這裡。

無論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我們明明知道很多做法是錯的,但我們僥倖地認為可以沿著錯誤的道路到達自私自利的目標。比如家長把多數時間用於掙錢送子讀書,卻不肯把主要精力用於育人;學校把多數時間用於應付考試,考什麼就教什麼,卻不肯把主要精力用於很難考查的學生品性的修鍊。我們以為我們可以偷工減料投機取巧,卻不肯承認我們在誤人子弟,重複上演著一代又一代悲劇。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想,我一個人做些改變無濟於事,於是順著社會的潮流走下去,明知這必然以悲劇結束。其實,最先轉身的人,肯定很擁擠,很艱難,甚至會被踩踏。但轉身的人多了,另一種潮流也就形成,另一個方向也就越走越輕鬆。

但願家校共育立德樹人成為教育歷史的一個拐點。這三四年來,從一個到兩個,從兩個到三個,從三個到十個,百個,千個,萬個……我們已經轉過身來,雖然向另一個方向沒有邁出幾步,但是教育的車輪正在扭轉。讓我們齊心協力,用頭顱用肩膀用手掌用吶喊,劈開洶湧的人潮,走出新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遙笙 的精彩文章:

思念是葯,愛是毒

TAG:蕭遙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