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經營模式,感覺什麼都做,是靠價格戰嗎?
華米科技在美國紐交所上市了。
股份構成,本次公開發行後,黃汪為華米科技第一大單一大股東,持股39.4%;順為資本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20.4%;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為19.3%,為第三大股東。這表明,雷軍系資本持有華米科技39.7%的股份,高於黃汪。
資料顯示,華米科技成立於2013年12月,由小米公司和合肥華恆電子聯合成立,主要做智能可穿戴設備,較為知名的產品有小米手環和小米體重秤等。去年前9個月華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為1160萬台,華米科技研發的小米運動和和米動健康App註冊用戶達4960萬。
在上市之前,華米科技共獲得兩輪融資,2014年1月的A輪由小米科技和順為資本所投,金額為1000萬人民幣,當年12月完成B輪35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為高榕資本、紅杉中國、晨興資本和順為資本。
可以看出,所謂的小米生態鏈企業,並不是小米的子公司,只是合作企業,使用小米的商標而已。
關於小米的這種模式,這就是很常見的品牌的戰略啊。
比如美的,你知道美的有多少電子產品嗎?剛才去官網看了,粗略估算有七八十種。所以照你這麼理解,美的也都是貼牌的咯?格力、華為都有幾十種。只是這些大廠都是自己仿製生產而已。
美的產品(部分)
這就是品牌效應。小米的手機給人物美價廉的印象,打響了品牌,那麼他就以這種品牌影響力,大力拓展其他產品。
我覺得小米的戰略很成功。小米如果自己去研發建廠生產,那麼所需要的資金就會很多,承受的風險也很大,而且,擴張的速度就慢下來了。而像現在這樣,投資生態鏈企業則要高效的多,風險也降低了很多。
不是說有自己的工廠,就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高明的企業玩的都是空手套白狼。比如高通。高通沒有自己的工廠,做晶元就找台積電或者三星。自己就負責設計晶元,申請專利,以及起訴侵權,賺的盆滿缽滿。蘋果也沒有自己的工廠,找富士康代工就可以了。
為什麼大企業都不喜歡建設自己的工廠呢?
一是代工廠賺的都是血汗錢,比如富士康跳樓。二是建設工廠投入巨大,風險當然也很大。
華為有自己的晶元,但是不夠用的。小米也研製了自己的晶元。手機的核心技術也就是晶元了。你如果說全部自己做,那根本不可能。自己的廠生產的是不假,但是原材料也都是使用別人的,比如三星的。
TAG:倫理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