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橋術後,心絞痛能立即緩解嗎?以後還會出現嗎?
目前治療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搭橋手術三種。大部分患者病情比較輕微,可以通過吃藥來穩定冠狀動脈內的斑塊,以緩解或控制癥狀;如果疾病進一步發展、加重,需要通過球囊擴張或植入支架將狹窄的血管疏通,來緩解癥狀;如果血管發生堵塞或者多支血管都出現了病變,支架無法解決問題,就需要到外科做冠脈搭橋手術。
心臟搭橋手術,需要取患者自己的一段血管(乳內動脈、大隱靜脈或橈動脈),移植到冠狀動脈上來,兩端分別與病變的上游和下游吻合,類似於「搭一座橋」,越過狹窄或者阻塞的部位,恢復心臟的血液供應。
搭橋術後,患者能獲得根治嗎?
目前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腦梗塞等,都沒有辦法達到根治,治療只能讓病情好轉、改善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冠心病也是一樣,不管是藥物、介入還是外科手術,都只能盡量緩解患者的癥狀,減少患者的猝死率,無法做到完全治癒。經過搭橋手術,患者很可能恢復到正常狀態,但搭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以後長期的控制,才能避免再次發病。
通常搭橋術後,患者心臟缺血的情況會很快改善,心絞痛癥狀會隨之消失。99%的患者做完手術清醒之後,就會感覺癥狀明顯緩解。
有患者會問,做完搭橋,以後還會再出現心絞痛嗎?其實,這是有可能的,主要有幾方面的因素:一是橋血管有一定壽命,以後可能會出現狹窄或堵塞,導致心絞痛的再發;二是除橋血管外,心臟自身的冠狀動脈,即靶血管,也可能發生病變,導致心肌缺血,繼而出現心絞痛癥狀。
搭橋術後,之前受損的心肌還能恢復嗎?
心肌受損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輕的,心肌缺血時間較短、損傷不是很嚴重,一般術後1~3天,得到充分的血供後,心肌細胞就可以恢復正常,心臟功能也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另一種是比較重的,心肌長時間嚴重缺血,已經發生退變,出現纖維化、甚至壞死,手術後恢復到正常狀態的幾率很小,癥狀也不能完全緩解,還有一部分處於「冬眠」狀態的心肌,手術後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恢復,但也很難恢復至正常狀態。
所以,一旦出現心絞痛癥狀,患者最好能及時就醫,不要等到心肌長時間缺血、發生壞死了,才來治療,這時受損心肌恢復正常的幾率就比較小了。就像是植物缺水,如果只是葉子稍微發黃,及時澆水還可以挽救,但如果植物整個已經乾枯了,澆再多水也無法補救了。
搭橋術後,患者的心功能可以恢復到什麼程度?
如果心肌缺血不嚴重,做完心臟搭橋、恢復血供後,心功能可以恢復到1級水平,日常活動基本不會受到限制。有的患者本來家裡4樓都上不了,做完手術後明顯感覺上樓輕鬆許多;有的患者術後還可以每天慢跑5公里、10公里,甚至劇烈運動都能做。當然術後短期之內,患者還是要儘可能避免體力活動,逐步恢復活動量。
如果心肌缺血嚴重,已經出現心功能減退,心肌纖維化、斑痕化和壞死,術後的心功能會比術前有所改善,但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
目前,心臟搭橋手術是比較安全的。根據國內外的報道,死亡率在2%以下,多數是高齡患者術後出現肺部感染導致的。
心臟搭橋手術的主要併發症就是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和切口深部感染等。如果患者身體狀態不錯,是比較容易恢復的,但對於高齡患者來說,身體狀態比較差,自身高危因素也比較多,一旦出現感染,恢復起來很不容易,甚至還會有死亡風險。除此之外,心臟搭橋術後還可能出現急性橋堵、心律失常、神經損傷等併發症,不過發生率比較低,只要及時處理,一般可以很快恢復。
心臟搭橋的長遠效果怎麼樣?
心臟搭橋的長遠效果如何取決於很多因素:
1)患者自身的血管條件:搭橋手術選用哪根血管做「橋」,是根據患者自身的血管條件決定的。如果用的是乳內動脈,10年通暢率在90%以上,一般可以保持12~15年的時間;如果用的是大隱靜脈,5年通暢率為80%~90%,10年通暢率為60%~70%,一般6~8年後,血管條件會出現衰退;而橈動脈一般不作為首選的血管。
2)術後病情控制:包括規律隨訪、規律用藥、控制「三高」水平,以及飲食鍛煉等多方面。如果術後控制得好,血管保持通暢的時間就比較長,患者再發病的風險也會降低;但如果患者在術後沒有很好地服用抗凝葯,或者身體對抗凝葯有抵抗,用藥後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再加上有抽煙、酗酒、高鹽高脂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搭橋手術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心臟搭橋術後,患者多久能恢復?
患者出院後,應該如何護理手術切口?
做完搭橋手術兩周左右,切口就會完全癒合。出院回家後,患者最好不要過多搔抓和牽拉切口,一般1周後就可以洗澡了,建議用淋浴的方式,不要揉搓傷口。如果發現切口有滲液或異常紅腫,則可能是切口液化、切口感染等情況,最好能及時就診檢查。
另外,有些患者會在切口處發現有白色的滲出物,其實這個東西是醫用骨蠟。老年患者的骨頭大多像華夫餅乾一樣,孔隙較多,術中止血的時候,醫生會用骨蠟把胸骨的斷面封起來止血。多數情況下,骨蠟可以被包裹吸收,但部分病人會對骨蠟有排異反應,慢慢將其排出體外。出現這種情況時,患者最好能到醫院將骨蠟清乾淨,這樣才不會影響骨組織的癒合。多數患者1~2個月就能把骨蠟排乾淨,有的則時間比較長,可能需要1年。
術後多久,患者就不會感覺到切口疼痛了?
切口痛分兩種:一是切口位置疼痛,這種痛跟其他傷口一樣,術後2~3個月還會有麻木、感覺異常等情況;二是位於切口兩側、肋軟骨處的疼痛,這是由於搭橋手術要撐開胸廓,會牽拉並擠壓旁邊的肋軟骨,造成損傷、帶來疼痛,恢復起來稍慢一些,大概需要3~6個月的時間,癥狀才會慢慢減輕。
搭橋術後,患者需要綁胸帶嗎?
搭橋手術會切開胸骨,胸骨癒合需要一定的時間,再加上胸廓本身穩定性較差、取乳內動脈會減少胸骨供血,所以建議患者術後綁胸帶,促進胸骨癒合。理論上講,綁兩個月左右比較合適,但對於高齡患者,傷筋動骨一百天,最好綁到3個月左右。胸帶有大中小號,一般根據患者胸廓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尺寸,鬆緊度的調整以患者自身感受而定,只要胸骨不痛、達到有效固定就好。
取完大隱靜脈後,下肢容易出現水腫嗎?
大隱靜脈是小腿血液迴流到大腿的一個通道,手術取完大隱靜脈後,下肢血液迴流就得靠深部靜脈來完成了。如果深部靜脈通暢性比較差、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或其他血管病變,就會導致血液迴流不暢、堆積在小腿處,從而出現水腫。
對於下肢水腫,患者可以打個綁腿,在休息睡覺的時候把腿抬高,高於心臟平面,這樣有利於消腫。一般半年左右,下肢的側支循環逐漸形成,血液會通過旁邊細小迂迴的血管迴流,待這一旁路通暢後,水腫就會消失。也有患者恢復得很快,1~2個月就消腫了,有的患者時間比較長,但也不會超過1年。
術後半個月到1個月,患者胸部切口癒合後,就可以逐步恢復運動,量從少到多、頻率從慢到快、時間從短到長、強度從弱到強。一般術後兩個月左右,就可以恢復到正常的運動量了。但很多高齡患者運動時,心臟雖然沒有問題了,但腿腳跟不上了,就像是車子發動機修好了,輪胎又出問題了,這種情況只能慢慢康復,早期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後期逐步增加運動量。
一般來說,建議患者進行一些游泳、慢跑等慢性運動,登山等劇烈運動最好避免。另外,術後3個月以內,胸骨還沒完全長好,上肢較劇烈的運動,像搬椅子、抬重物和小區里的上肢康復旋轉等,最好不要做。
做完手術後,醫生會給患者一份明確的隨訪指南,一般在術後1、3、6、12個月要去醫院複查,之後每半年到1年複查一次就好。如果患者在恢復過程中,胸前區出現長時間的不舒服,明顯感覺心臟亂跳,或有乏力、胸悶的表現,最好能立即去醫院就診。隨著手術後時間的延長,橋血管出問題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所以術後定期複查是很重要的。
心臟搭橋術後,如何避免血管再狹窄?
做完心臟搭橋,血管還會再次狹窄嗎?
之前也提到,心臟搭橋不能一勞永逸,術後有可能出現血管再狹窄。
1)橋血管再狹窄:橋血管是指從身體其他位置取出,移植到心臟上代替冠狀動脈的血管。在功能和效果上,橋血管都比不上真正的冠狀動脈,而且,它也是有一定壽命的。無論是乳內動脈,還是大隱靜脈,隨著時間的延長,血管壁都會慢慢硬化、鈣化,出現再狹窄的情況。如果之前取的橋血管本身比較細、血管病變或損傷比較多,或有靜脈曲張等問題,出現血管壁增厚和血管腔狹窄的風險會更高。
2)靶血管再狹窄:靶血管是指心臟本身的冠狀動脈。心臟搭橋只能解決目前狹窄嚴重或已經堵塞的血管問題,而有些瀰漫或節斷性病變的靶血管,可能已經存在輕度動脈粥樣硬化,將來有可能發展為嚴重狹窄。到時候即便橋血管是通暢的,但血液流過橋後,遠端的血管狹窄或不通,也會導致新的問題出現。
搭橋術後,患者要服用哪些藥物?
冠心病是不能完全治癒的疾病,很多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痛風等,都可以引起血管進一步的粥樣硬化和狹窄,所以術後需要長期用藥,來控制危險因素。
1)控制三高:降壓、降脂、降糖藥物都需要終身服用。對於血壓,50~60歲的患者最好控制在130/90mmHg以下,年齡大的患者,範圍可以再寬限一些;80~90歲以上的患者控制在160/90mmHg以下就好。對於血糖,服藥期間最好把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餐後血糖控制在10mmol/L 以下。對於血脂,主要看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膽固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控制在正常範圍(2.8~5.17mmol/L)就可以;甘油三酯則要嚴格控制,不要太低,控制在正常範圍(0.56~1.7mmol/L)的中等程度比較合適。
2)抗凝藥物:術後1年,患者需要服用波立維和阿司匹林,進行雙抗治療,1年後停用波立維,單用阿司匹林進行單抗治療。通過抗凝藥物,減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讓血管通暢度更好。
3)倍他樂克:β受體阻滯劑能降低心臟興奮性、減慢心率,讓心臟供血更充沛,可以充分休息,長期服用期間要注意監測心率。
4)硝酸酯類或山梨酯類藥物:可以擴張血管,對細小血管的作用也很好,需要長期服用。
搭橋術後,血管再狹窄了怎麼辦?
再狹窄後怎麼治療,主要看血管的狹窄程度。對於前降支、迴旋支、右冠或左主幹等重要位置的血管,如果再狹窄程度在50%以下,主要還是用藥,加強三高控制和抗凝治療;如果再狹窄程度達到50%~70%,就需要做球囊擴張或植入支架;如果再狹窄程度更嚴重,就可能要做二次搭橋。
二次搭橋需要考慮患者的自身情況,只有年紀比較輕、靶血管條件比較好、心臟功能不錯、橋血管材料也足夠多的患者,才能考慮再次手術。如果是70歲做了初次搭橋,到80歲血管再狹窄了,考慮到患者的活動能力、活動需求和活動範圍有所降低,以及高齡患者手術風險的增加,就不建議患者再次手術了。對於年輕的患者,如果靶血管很糟糕,有大範圍的病變或狹窄,做二次搭橋會很受限制,一是成功率不高,二是長遠效果不好。
另外,橋血管材料是否充分也很重要。一般,如果患者的血管條件不錯,有可選的大隱靜脈,加上乳內動脈和橈動脈,往往可以支持二次搭橋所需的血管材料。但臨床上,很多患者有糖尿病、靜脈曲張,血管條件不好,能作為橋血管的部分很少,這樣是無法做二次搭橋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橋血管材料充分,搭橋手術才能達到理想的結果。
※心力衰竭的發作,約有80%一90%的病人是在一定誘因作用下引發的
※如何對春節這些突髮狀況?這裡有你可能用得上的急救常識!
TAG:孫寶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