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貿易紛爭:歷史視角下的多維比較與潛在影響

貿易紛爭:歷史視角下的多維比較與潛在影響

貿易紛爭:歷史視角下的多維比較與潛在影響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8日簽署公告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徵收保護性關稅,(其中,進口鋼鐵稅率為25%,進口鋁稅率為10%),雖說鋼鐵並非美國逆差的主要來源(圖1),但此公告正值劉鶴訪美,疊加中國1-2月對美順差激增(圖2),此次美國加征關稅的動作更是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過去2年來,全球貿易總額同比增速回升至2012年以來的高位,是促使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IMF、WTO、歐盟的眾多經濟界重量人士對此提出批評和表示擔憂,美國政府內部對特朗普的政策傾向也存在巨大分歧,但目前特朗普態度仍非常強硬,因此,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以及潛在影響已經是市場不能迴避的問題,中國作為對美國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三大進口國(2017年數據,圖3、4)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本周周報將主要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貿易摩擦的「歷史評述」

貿易摩擦不是一個新話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已經非常豐富,我們希望有針對性的回答一些問題我們需要在歷史的維度中找到本次貿易摩擦的定位,從當前的博弈環境以及美國的核心訴求上判斷本次「貿易摩擦最終收場」的方式,進而對其影響進行判斷。

1.大蕭條期間的貿易摩擦

早在20世紀「大蕭條」時期,美歐就由於經濟危機而爆發過廣泛的貿易摩擦,包括互相提高進口商品關稅稅率等簡單措施,但貿易摩擦並沒有使得歐美走出大蕭條,全球貿易的大幅衰退反而進一步拖累了經濟。

2.石油危機背景下的美歐貿易爭端

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中斷了美歐經濟蜜月,歐美貿易爭端開始出現,並迅速升級,主要集中在農產品與鋼鐵領域。彼時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醞釀,歐美的支柱產業仍為鋼鐵、機械、汽車、化工等產業。歐洲通過建立歐共體消除了內部的貿易摩擦,使農業產量大幅提升,產生了出口的需求,從而與農產品出口大國美國產生了衝突。美國7家鋼鐵企業於1982年1月向美國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了針對西歐十一國鋼鐵公司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訴訟。之後美歐在農產品和鋼鐵領域的貿易摩擦顯著升級,戰場也從歐洲擴張至印度等第三方進口市場。直至資本主義國家走出經濟危機,全球市場容量重新擴大,歐美的貿易摩擦才逐漸降溫。

3.對日貿易摩擦與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作為出口大國,二戰後曾是美國扶持的對象,但是80年代後日本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壓制了美國收窄貿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間,美國與日本全面貿易摩擦已不可避免。美國於1985年9月22日主導簽署《廣場協議》,初衷是通過引導美元貶值從而增強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大規模逆差的狀況。《廣場協議》給美國帶來了綜合戰略優勢,美國至此在貿易摩擦中佔據上風,日本也迎來了「失去的20年」。

對日貿易摩擦事件對日本的影響是遠遠超出美國之前的預期,美日貿易摩擦也成為經濟學者近30年來探討的核心問題。

4.美蘇貿易摩擦:冷戰思維下的組合拳

相比美日70年代在經濟金融領域的博弈,美蘇貿易摩擦還綜合了外交、政治、文化等更廣泛的維度。最終由於蘇聯經濟結構與體制的弱點,美國在貿易摩擦中取勝,也為美蘇爭霸畫上了句號。

5.美國貿易摩擦的「工具庫」

美國對於他國貿易摩擦的「工具庫」主要包括反補貼、反傾銷調查,301調查,337調查,232調查和201調查等。

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是美國限制中國出口的常用工具,我國也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2017年11月,美國商務部主動對從中國進口的鋁箔進行調查,以確定是否存在以非法的低廉價格銷售產品的行為。這是自美國商務部在1991年對加拿大輸美軟木材展開反補貼調查,在1985年對日本輸美半導體展開反傾銷調查以來的首次「主動」開啟調查。

「301調查」源自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根據「301條款」規定,美國貿易代表首先與外國代表咨商,尋求貿易補償,若未能達成協議,美國可以對被認定有不公平行為的國家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等報復措施。歷史上美國對中國共發起五次301調查。1990年美國開始發布「特別301調查」年度報告後即將中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並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在知識產權領域對中國實施特別301調查,並通過談判達成三項知識產權協議,要求中國加強知識產權領域的國際參與、立法及執法。另外,美國於1991年10月發起針對中國市場准入壁壘的301調查,聲稱中國的市場准入壁壘和知識產權保護缺失造成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餘額由之前的盈餘變為赤字。時隔14年之後的2010年10月,鑒於美中在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的貿易逆差大幅提升,USTR應「美國鋼鐵工人協會」的申訴再度發起301調查,指責中國對國內的風電製造商提供不當補貼,並抗議中國針對外國風電企業參與大型風電建設項目設定不公平的准入標準。經過談判,中國修改相關政策並與美國達成和解。

「337」調查源自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的規定,337調查的對象為進口產品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行為以及進口貿易中的其他不公平競爭。2017年美國總計對華髮起25起「337」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337」調查結果主要有確認侵權、不侵權、撤訴和和解四種。

「232」調查源自《1962年貿易拓展法》第232條的規定,調查方向為進口商品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2018年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232調查)報告,認為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了美國內產業,威脅到美國家安全。美國商務部據此向特朗普總統提出建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等進口限制措施。自1980年以來,美國商務部只開展過14項232調查。

「201」調查源自《1974年貿易法》第201節,調查方向為在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產品數量激增以致給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嚴重損害威脅時,總統有權採取適當的救濟措施以防止或補救損害並便利國內產業進行必要的調整。2018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光伏產品和大型洗衣機分別採取為期四年和三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即「201」調查。

從歷史維度來看,應該如何定義眼下的貿易爭端呢?首先,從目的上看,此次美國經濟上的訴求相對較強,鋼鐵關稅波及加拿大這種向來不存在貿易衝突的國家(當然需要關注後面北美貿易協定的重新框定以及豁免的情況),從對象上看,中國作為最大的「逆差來源」自然是主要對象之一,但並非唯一對象。從博弈環境來看,全球一體化相較20年前已經更加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是即成事實,可能貿易摩擦的發起者都估量不清利弊得失。

我們預計這次貿易爭端仍會拉鋸,不會以一方壓倒一方收場。會對全球貿易增長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但也不會發展到「不可控的程度」。

對於全球經濟運行的潛在影響

基於我們對「貿易摩擦」發展形勢的判斷,我們認為貿易摩擦可能不會大爆發,但是對於全球貿易總額勢必形成一定影響,我們還需注意的是:當前全球貿易總額的增速處於相對較高的水平,這與中國需求的復甦,全球商品價格高企關係密切,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有利因素可能趨弱或者消退,疊加貿易摩擦的影響,我們認為貿易部門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在邊際上是下降的。其實,從景氣指數上看,最近全球經濟運行已多多少少出現了一些分化(圖6、7)。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就是貿易衝突對通脹的影響,過去一段時間美國通脹分項數據中,商品價格的同比增速較低,這也是美國通脹數據能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原因,但如果貿易衝突加劇,商品價格可能出現「非線性變化」進而衝擊美國的通脹。

原文請見2018年3月10日中金固定收益研究發表的研究報告

相關法律聲明請參照:

http://www.cicc.com/portal/wechatdisclaimer_cn.x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的精彩文章:

緣何本輪負債荒強度高於上一輪?

TAG: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