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眾生平等,卻常拿這種動物來作反面教材

佛說眾生平等,卻常拿這種動物來作反面教材

獼猴,又稱「恆河猴」,在佛經中,常將獼猴譬喻為凡夫的妄心。

《涅槃經》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舍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心地觀經》也有類似的說法:「心如猿猴,游五欲樹,暫不住故。」這都是說普通人有近乎於猴子的習性,獲取一樣東西而放棄另一樣東西,心情躁動,難以持久。

獼猴

猴子是好動的,又是貪婪的。《涅槃經》中,有一個「獼猴著黐」的傳說:

如諸獵師,純以黐膠置之案上,用捕獼猴。獼猴痴故,往手觸之,觸已粘手。欲脫手故,以腳踏之,腳復隨著。欲脫腳故,以口嚙之,口復粘著。如是五處悉無得脫。於是獵師以杖貫之負還歸之。……獼猴者,喻諸凡夫;獵師者,喻魔波旬;黐膠者,喻貪慾結。……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魔波旬自在將去,如彼獵師黐捕獼猴擔負歸家。

猴子之所以成為獵師的戰利品,是由於貪慾,而凡夫也可能因為貪慾而葬送自己。

佛陀

猴子是熱情的,又是愚蠢的。《摩訶僧祇律》中,有一個「獼猴捉水月」的故事:

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奈,國名伽屍。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拘律樹。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暗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少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佛告諸比丘:「爾時獼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余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

唯一好評如潮的猴子

對於猴子可笑的舉動,佛經予以善意的批評,慈悲的佛主希望引導猴子擺脫愚昧,寓意是明顯的:

希望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到達凈土。

凈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石窟雖多,但真正的佛教藝術精華都在這三個地方
密宗和禪宗有何聯繫和區別?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