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世祖忽必烈:為元朝的昌盛和發展做了哪些貢獻?

元世祖忽必烈:為元朝的昌盛和發展做了哪些貢獻?

元世祖忽必烈:為元朝的昌盛和發展做了哪些貢獻。元世祖忽必烈生於公元1215年,在中國古代史上,他是一個佔有重要地位的皇帝。他在建立元朝、統一中國、改革體制等方面,表現了銳意進取的精神,為元朝的昌盛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忽必烈是拖雷的第4個兒子,是元憲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的母親庄聖太后,是個漢化較深的皇族婦女。她經常讓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到宮中去講習故事。

通過和這些人物的接觸,對幼年的忽必烈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忽必烈便以唐太宗為楷模,密切注視著政治勢力的變化,積極創造條件,準備參與政治活動。元憲宗蒙哥病死後,當忽必烈聽說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策劃繼承汗位,便採納謀臣郝經「班師議」的計策,急速北歸,經燕京回開平,以謀取大汗位。忽必烈即位後,以開平為上都,燕京為中都。公元1271年11月,在進攻南宋取得了重大勝利後。

忽必烈又採取了一個重要措施,公開廢棄「蒙古」國的稱號,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改國號為「大元」。這話的意思是物之所本,事之所始,「元與「原」字義通。從此,蒙古王朝被稱作元朝。要治理國家,就要有治國的人才。元世祖就是一個重才治國的皇帝。早在公元1244年,忽必烈就派遣趙璧、許國楨首先去徐州(今河北清苑縣)聘請金朝狀元王諤(e,讀扼)來元。王諤來後,忽變烈同他「朝夕接見,問對非一」。

王諤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統統講給忽必烈聽。忽必烈十分重視注意積累治理國家的經驗。他即位後制定的「治國安民」的基本方略,就是由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謀士為他確立的。主要內容為:一為立法度,正綱紀;二是開言路,不以人廢言;三是行仁政,改變屠城政策;四是精簡機構,裁汰冗員五是整頓和改革吏制;六是勸農桑,寬賦稅、省徭役等。

推行結果,「不及三年,號稱大治」忽必烈注重人才;且重真才實學,不搞論資排輩。忽必烈對中原封建王朝的治國經驗很是欣賞也很注意學習。公元1260年,他即位後,便決心附會漢法,進行體制改革。首先,他採納大臣劉秉忠(漢人)的建議,建元紀歲,完成了從大蒙古回到元朝的嬗變。接著,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按漢族王朝的組織形式,設中書省以總政務,設樞密院以掌兵權,設御史台以掌管司法。

在軍事上,他效仿漢、唐、宋的內重外輕之法,改革軍事制度,抽調精銳,組成五衛親軍,以加強中央集權的力量,把鎮成軍分為五類,分別負責鎮戍全國各地,隸屬於樞密院,而樞密院則直接對忽必烈負責。這樣,就集中了全國軍權於皇帝一人手中,有力地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此外,在進行政治、軍事體制改革的同時,忽必烈還對生產關係進行了調整,如重農桑。

他即位之初,就首詔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要國人「崇本抑末」;此後,又多次下詔頒布法令鼓勵和指導農業生產;爾後,他又通過建立整頓戶籍和賦役制度,改變了元初取民未有定製的局面。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元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昌盛的國家。忽必烈即位後,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叛亂,他先平定了李之叛和海都、乃顏之亂,後又平定了海都的叛亂。

忽必烈在位30多年中,與分裂割據勢力和叛亂勢力進行了十分激烈的鬥爭。通過在軍事上對叛亂勢力的堅決鎮壓,對鞏固元代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北方政局穩定後,忽必烈決心消滅南宋,統了很大作用全國。他採用南宋降將劉整的建議,把攻擊目標直指襄陽。這是南宋防禦蒙古最主要的據點。公元1268年,忽必烈命阿術、劉整督師,圍困隔漢水相望的襄、樊重鎮。襄、樊軍民堅守6年,到公元1273年初,蒙軍攻下兩城。襄、樊失守後,等於打開了南宋的北大門。第二年6月,忽必烈命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一路以合答為主帥,劉整為先鋒,進攻淮西、淮東,直下揚州;一路由伯顏阿術率領,呂文煥為先鋒,沿漢水入長江,沿江而下,直驅南宋都城臨安。長江兩岸的宋軍毫無鬥志紛紛不戰而降。公元1275年秋,伯顏從建康、鎮江一線分兵3路包圍南宋都城臨安。元軍進逼臨安謝太后(理宗後)下詔勤王,可是各地官員響應的很少,只有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文天祥和郢州守將張世傑率兵入衛臨安。由於投降派陳宜中的主和、逃跑,臨安難以維持。在公元1276年1月,元軍進入臨安。謝太后抱著4歲的趙顯投降,南宋宣告滅亡公元1279年2月,元朝水軍在山海中發起總攻,南宋水軍大敗。陸秀夫抱趙顯投海,張世傑突圍遇大風,船覆沒水淹死,南宋殘餘的力量,至此全部被消滅,忽必烈實現了統一全國的志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木海說之蒙古大元,五鐵木,四山八,蒙哥阿里忽必烈
忽必烈的歷史成就 如何評價忽必烈此人?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