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許多人的貪婪與愚蠢就像這種動物一樣

佛說,許多人的貪婪與愚蠢就像這種動物一樣

在世人的印象中,蛇大多是醜惡的、兇狠的,至少是不近人情的冷血動物。佛經中,也常常用蛇來譬喻貪慾、無知等。

人的一生,難免會碰到曲折,難免有誤入歧途的時候。《智度論》說:「是心從無始來常曲不正。得是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則直。」「納蛇於筒」,就是譬喻人通過禪定,能避免邪曲,成為正直者。

眼鏡蛇

人如果放縱自己的貪慾,就會有被毒蛇咬一樣的後果。

《阿梨吒經》有一個捉蛇的比喻。捉毒蛇者自有制伏毒蛇的辦法:以鐵杖先押其頭,然後用手捉其頂。如果不按這個方法,倉促捉蛇,就會被蛇咬死。「無禁捉蛇」,就是譬喻比丘無觀智之製法,漫談空理,放恣五欲。

《同輔行》說:「淮北、河北邪空之人,濫稱『大乘』,入惡無觀,故以『無禁捉蛇』喻之。『禁』者,制也,術法制物故也。貪慾如蛇,觀法如禁。」

禪修

蛇不僅貪婪,而且愚蠢。《雜譬喻經》有一則寓言:

昔有一蛇,頭尾自諍。頭語尾曰:「我應大。」尾語頭曰:「我應大。」頭曰:「我有耳能聽,有目能視,有口能食,行時在前,故應大。汝無此術。」尾曰:「我使汝去,故的去;若我不去,則汝不得去。」以身繞木三匝,三日不已。求食不得,飢餓垂死。頭語尾曰:「汝放我,聽汝為大。」尾聞其言,即時放之。後語尾曰:「聽汝前行。」尾在前行,未數步,墮大深坑而死。喻眾生無智,為人我,終墮於三途也。

這裡將蛇頭尾相爭,墮坑而死,譬喻眾生無知,最終還是墮入「三途」。

昔日印度的耍蛇人

我國曆來對蛇也有許多比喻:《戰國策·齊策》中,以「畫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舉,不但無益,反而害事。《山海經·海內南經》說:「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從此,人們就將「蛇吞象」比喻人的貪得無厭。宋代哲學家朱熹在《小學·嘉言》中說:「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蛇和蠍並舉,都比喻狠毒的人。

人們大都厭惡蛇,尤其是毒蛇。可悲的是,在金錢和物質前,某些人卻容忍著像毒蛇一般的貪慾。

佛光普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究竟何謂魔?
信徒問菩薩要作何功德才能讓母親的病痊癒,菩薩這樣回答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