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惹媽媽!從《三塊廣告牌》看銀幕上的「彪悍母愛」

別惹媽媽!從《三塊廣告牌》看銀幕上的「彪悍母愛」

點擊上方 「藝評世界」關注我們吧!

馬丁·麥克唐納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坎伯威爾,父母是愛爾蘭人。16歲時,馬丁開始領取失業救濟金。每到夏天,馬丁都會到戈爾韋拜訪父母,他開始熟悉愛爾蘭西部的英國口音,後來他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他的作品中總是融合了愛爾蘭式的民俗雅韻、黑色幽默與英國式的電視喜劇色彩。

▲麥克唐納的作品創作可以分為兩個「三部曲」,這六部基本上都與戈爾韋有關,他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第一個「三部曲」的背景都是愛爾蘭西海岸的一個小村莊Leenane,分別是《The Beauty Queen of Leenane》 (1996),、《A Skull in Connemara》 (1997) 和《The Lonesome West》 (1997)。第二個「三部曲」包括《The Cripple of Inishmaan》 (1997)、《The Lieutenant of Inishmore》 (2001)和《The Banshees of Inisheer》(沒發行,因為麥克唐納覺得不夠好)。

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對痛苦並不陌生。事實上,這位編劇兼導演就是專門來描繪那些以自己獨特方式努力與痛苦進行鬥爭的人物。《七個神經病(Seven Psychopaths)》中的那群人無法接受現實與理想世界的差距,他們其中有些人很兇殘;而《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則講述一位殺手在一次暗殺中誤殺了一名男童,為此深感愧疚的故事。不過在最新電影《三塊廣告牌(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中,麥克唐納選擇用最直接、最痛苦的方式來呈現「失去」之苦。

電影設定在密蘇里州(Missouri)一個小鎮上,女主人公米爾德麗德·海因斯(Mildred Hayes)(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飾演)欣喜地發現她家附近有三塊老舊的空白廣告牌,決定花錢將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發布在上面,提醒小鎮上所有的人:她女兒在七個月前被殺害,而Ebbing小鎮的警察在這件案子上毫無進展。廣告牌達到了預期效果,引起了Ebbing小鎮上居民的關注,特別是有一塊廣告牌上明確地提到了備受居民尊敬和愛戴的威洛比局長(Chief Willoughby)(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飾演)。之後發生的事則出乎意料,越來越多的居民致力於將廣告牌拆毀,而米爾德麗德努力保護著廣告牌。其中最賣力拆毀廣告牌的就是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飾演的狄克遜警官(Officer Dixon),他不成熟且有暴力傾向,並且覺得自己應該對威洛比局長奉獻忠誠。

就和他之前所有電影一樣,麥克唐納的劇本精細而具有悲劇性,這是當今其他藝術家很難成功複製的。本片中,他塑造的人物們表現得極為自然而真實,每個人都用盡最大努力將盾牌高高舉起,來緩解、消除自己內心的傷痛。麥克唐納依舊保持著自己標誌性的黑色喜劇風格,所有看過《殺手沒有假期》的觀眾都十分熟悉這一風格。緊張複雜的情緒有時也讓電影莫名喜感的對話更具表現力。麥克唐納這次選的演員也十分優秀,電影中所有演員都值得讚揚,不過山姆·洛克威爾和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的表現是其中最出色的。米爾德麗德是一個時不時就會暴怒的女性,麥克多蒙德完美詮釋了這個角色。她貶低好戰的鎮上居民,眉毛高高挑起絕不認輸。主人公這些言行都來自於憤怒、失望以及無助。麥克唐納在這裡奉獻了絕佳的演繹,可能是2017年最出色的演員之一。

▲ 頒獎,說到底只是電影娛樂業的風味佐料。真正的滋味,在於影片藝術本身帶給觀眾的感動、思索和震驚。《三塊廣告牌》是部相當優秀的影片,普通觀眾能從其中看到生活中提煉的故事、執著的人物以及美國社會的風土人情。而更讓專業製作人員和資深影迷震驚的,則是編導不按常理出牌的思路,看似尋常,其中卻體現出段位極高的戲劇功力。

麥克多蒙德成功地在電影中表現出了憤怒的不同層次,而洛克威爾在電影中遭遇的挑戰是最大的。狄克遜警官極度渴望得到尊重,並希望能對他人施以博愛,但他發現自己很難將這一點付諸實踐。狄克遜這個角色很多演員都會選擇迴避,他們也無法表現出該角色的深度。但洛克威爾再次證明了他的表演才能,《三塊廣告牌》也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能大展身手。如果非要挑剔的話,電影確有些小毛病,比如閃回鏡頭的運用沒有任何意義,而威洛比局長的妻子安妮(Anne)(艾比·考尼什(Abbie Cornish)飾演)的表現有時會讓我們覺得很奇怪。不過這些都沒有對電影的真實性或其中蘊含的情感造成什麼影響。電影對每一個角色都用心打磨,十分成功。電影中有很多暴力場面,或憤怒或帶有喜感,但其中有一點是十分明確:失去所愛之人的傷痛是永遠無法真正消除或得到彌補的。不過我們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處理辦法,我們可以為傷痛蓋上美麗的鮮花,也可以向周圍開火掃射、讓別人永遠記住你的痛苦。

▲《枕頭人》用一系列詭異的故事表達出對生命的看法和關於救贖的指向,英國劇作家馬丁·麥克唐納非常清楚,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救贖和自我救贖,其中的邏輯和機巧將是文學成敗的關鍵。

在提到什麼樣的劇是好劇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這樣兩句話,「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和「認識你自己」。一部真正的好作品,源於作者對生活本真的發現,也就是對「我」在當下的狀態的發現,換句話說,一部好的作品,必須解釋這樣一個問題,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這也就是為什麼命運悲劇能夠穿過兩千餘年的時光隧道,從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手上,一直閃爍到現在——他像一盞明燈一樣,一面發現了「人」之作為「人」,在面對壓力、不幸甚至外部世界對他施加的無處不在的暴力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智慧、理性、勇武與擔當!另一方面,是對人在面對由自己的性格帶來的命運悲劇的無所適從、無能為力。

以死逃避災難,並不能消除災難,並不能改變人的悲慘處境。他沒有簡單地迴避,沒有選擇更加輕鬆些的一死了之,而是勇敢地承受來自精神和肉體的「雙重的痛苦」,讓自己餘下的生命重新確立一個起點、一個雙重痛苦的起點。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人類只有「面臨自身無法解答的問題,面臨為實現意願所做努力的全盤失敗」時,他才會去認識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評世界 的精彩文章:

TAG:藝評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