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界論「土洋」 代表委員建言取平衡

科技界論「土洋」 代表委員建言取平衡

【2018全國兩會】(兩會綜述)科技界論「土洋」 代表委員建言取平衡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張素)「土洋之爭」在中國科技界存在已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提出「土洋有別」的三方面表現,並就如何平衡提出建言。

待遇有別?——既引入海外人才,也注重本土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墨子號」衛星發射總指揮王建宇分享的案例引起熱議。他的團隊培養出骨幹力量,「至今仍是副研究員」。反觀從國外引進人才,「申請教授是墊底條件,還會為他們(提供)落戶津貼、啟動經費」。

資料圖:「墨子號」模型。中新社記者 韓蘇原 攝

考慮到海外學術經歷的高成本投入和已有產出,引入海外人才時給予較高薪酬和待遇並無不妥。然而,當前存在的問題至少有三點。

一是「土洋」懸殊過大;二是對待「洋帽子」人才存在「一朝定終身」現象;三是隨著中國教育與科研水平提高,由本土培養人才組成的科研團隊也已拿出國際領先成果。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對待大批持續奮鬥在國家科研項目上的「土專家」也要給予足夠重視,為他們開闢上升通道。還要從根本上改變人才觀念,如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林所言:「以才識人、以才辨人,不要管本土培養還是國外引進。」

論文外流?——既培育本土期刊,更建設自主平台

中國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二。另一組數據更引起代表委員關註:2000年至2016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從1.34萬篇上升到26.5萬篇,而中國期刊發表中國大陸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論文的比率從40.73%下降至8.82%。

大批論文外流至少造成三重隱憂:一是數據流失,包括沒有被接收發表的論文中的數據,也以投稿方式無償提供給國際出版商;二是限制了語言水平較低的基層科技工作者了解學科動態;三是由於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訂閱費高昂,阻礙部分科研成果在國內傳播和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卞修武表示,中國應加大力度培育國內高品質學術期刊的發展,逐步提升國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薛勇彪指出,國內一批英文期刊在與國際出版商合作的同時,對國外出版平台形成了依賴,無形中造成成果和數據外流。當務之急是建設擁有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數據平台,保護知識產權。

國貨難尋?——推動儀器高端化,帶動產業鏈升級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春儒引用了《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報告(2016)》統計數據,中國每年購買國外科學儀器設備的投入在400億元人民幣以上。他在提案中寫道:「應加快推進儀器國產化,進而推動我國原創性科研成果產出。」

事實上,鑒於國產科研儀器的水平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11年由中央財政撥款成立專項,資助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但有分析指出,全鏈條創新成果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李林認為資助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強。王春儒補充說,也可採用培養專項人才、市場推廣試行、出台鼓勵政策、扶持企業發展、建立行業標準、樹立品牌形象等多種舉措。

代表委員們指出,「中國造」科研儀器將帶動相關產業轉型升級,「這裡也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西首辦青少年冰雪嘉年華
耿爽:中尼印三方應加強良性互動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