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的盛事壯舉

《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的盛事壯舉

原標題:《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的盛事壯舉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裡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裡,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瀘州,而啟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回想在那國破家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了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舍,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幹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回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回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歷史時期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歷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匯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匯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中。歷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產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歷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面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覆協商達成第二次合作,這才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面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了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佔領中國的台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佔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蒙」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家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的戰端,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政變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家,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面抗戰實際上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線上。」即使在「二戰」全面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旋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合影,因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儘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別,我們千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面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貢獻與歷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歷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歷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並且與全國各地學者密切合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出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出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歷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才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即以此為序。


章開沅庚寅盛暑於實齋

推薦閱讀:周勇、徐重寧《史迪威將軍與中國戰區統帥部影像集(上下)》


本書系「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叢書」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與四次來華」、「第五次來華: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初敗*次緬甸戰役」、「整訓中國軍隊」、「打通中印公路」、「開闢"駝峰航線"」、「統率"飛虎隊"」、「指揮"梅里爾突擊隊"」、「贏得第二次緬甸戰役」、「派遣延安觀察組」、「解職歸國」、「新負重任」、「中美人民的懷念」以及附錄等部分。書稿是*部史迪威將軍在中國戰區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點軍校、菲律賓),用1000多幅照片如實記錄了史迪威將軍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和抗戰歷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頻道 的精彩文章:

到底是誰害了袁世凱?
隋煬帝楊廣:曠古昏君有詩才

TAG:番茄歷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