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傑出公民》:除了剖析人性,它還表明文藝工作者應保持對世界的疼痛感

《傑出公民》:除了剖析人性,它還表明文藝工作者應保持對世界的疼痛感

已經一周沒更了,對不起關注我的幾十號粉絲(默默面壁30秒),請各位接受我看似不莊重但十分真誠的道歉,手動sorry。

今天要說的《傑出公民》上映於2016年9月,豆瓣評分8.4分,好於94%的喜劇片以及86%的劇情片。但如果抱著看喜劇片以放鬆心情的目的來看這部電影,那你註定會失望。因為這部影片其實笑點並不密集,屬於拉丁美洲文藝作品常帶有的荒誕黑色幽默,看過之後甚至會有隱隱的不舒服。

《傑出公民》豆瓣評分8.4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旅居歐洲的阿根廷作家丹尼爾(奧斯卡·馬丁內茲 Oscar Martínez 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推掉各種應酬,回到40年未歸的家鄉薩拉斯領取傑出公民獎時發生的故事。

人性的複雜絕非「窮山惡水出刁民」可以概括

在丹尼爾走出小鎮後,40年來從未回過故鄉,儘管他寫作的靈感源泉來自那裡。但他依然覺得「我這輩子所做過的最值得稱道的事情就是逃離了那個地方。我書中的主人公,他們永遠無法離開,而我也永遠無法回去。」

在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一封家鄉小鎮的來信令丹尼爾決定獨自回到生養他的地方,儘管並非單純為領「薩拉斯傑出公民」獎項而去。

在小鎮生活的幾天里,人性的複雜開始顯現並充分暴露。之所以用人性的複雜而非人性的醜陋,是因為我個人並不覺得小鎮上的居民都是「醜陋的薩拉斯人」。他們中的確有品行不佳的小鎮藝術協會會長及其手下的小混混,但更多的小鎮居民所表現出的都是生而為人的複雜性。

《傑出公民》海報

比如受人詬病的讓主人公為其兒子捐款9800美元買輪椅的一位普通父親。站在丹尼爾的角度,他的請求很冒昧不合情理,甚至有些道德綁架的意味。但換種角度,這是一位用盡所有辦法的普通父親在自身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所能抓住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我弱我有理」的心態,但從父親的角度而言,在自己力所不及的情況下,如果能讓兒子用上好一點的輪椅,哪怕被當作乞丐又有何妨。需要澄清的是,我不是倡導這種道德綁架行為,而是希望將自己剝離「精英看客」(很多人在對待弱勢群體時容易錯誤的把自己當作精英階層,覺得自己不會出現弱勢群體一樣的窘迫,從而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一種虛假的客觀來評判他人)的身份,盡量換位思考,少做帶有偏見的蓋棺定論。

除了這位父親,還有為平衡小鎮勢力換掉獲獎繪畫作品的鎮長。小鎮鎮長一直對丹尼爾尊敬有加,或許是為了給自身的政績添彩,但依然在主人公被小鎮居民定義為「叛徒」(以小鎮居民為原型刻畫了種種醜陋的人物畫像)的時候派警察護送;在換掉獲獎繪畫作品前同主人公交流希望得到理解;即便丹尼爾在頒獎現場發表了絲毫不給鎮長面子的演講,並惹怒了繪畫協會會長後,還是盡量保護主人公的人身安全。

因此我不覺得小鎮上的人能用「窮山惡水出刁民」來概括,人性的複雜也不該用這種帶有偏見的判斷一概而論,畢竟身為「精英」的作家本人也並沒有抵擋住女粉絲的美色炮彈,結果令自己陷入到睡了母女的尷尬境地。

文藝工作者應該做什麼

這部影片除了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示出人性的複雜外,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通過作家的所做所講點明了文藝工作者應該做什麼。

比如電影開始,丹尼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並接受瑞典國王的頒獎。在領獎時,他並沒有按照要求穿燕尾服,反而跟平時一樣穿了休閑西裝上台領獎。

領獎詞也與眾不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我的心中真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我感到很榮幸,非常榮幸;另一方面,這又也讓我非常痛苦。我相信這樣一致的認可與讚譽與一名藝術家的沒落有著直接且確鑿無疑的關係。這一獎項也說明,我的作品符合評審委員、專家、學者及國王的口味和需求。很顯然,我是最適合你們的藝術家。但這樣的適合與藝術創作該具有的那種內在價值幾乎沒有關聯。一名藝術家要敢於質詢和懷疑,因此我感到非常遺憾,身為一名藝術家而接受這樣的冊封。持續不斷的熱情以及些許自豪,都會慫恿我感激他們,感激他們決定了我創作生涯的結束。」

拿到諾貝爾文學獎又怎樣,很多時候獎項更像是前進的阻力。正如主人公說的另一句台詞,「我的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朋友告訴我,獲得諾貝爾獎你會變成一座雕像。」

《傑出公民》劇照

這個雕像不只是實際意義的雕像,供他人學習瞻仰,更是虛擬意義的雕像,禁錮了自己,喪失了對世界的疼痛感知。

好在本片的主人公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於是他一直嘗試著擺脫束縛,不論是得獎後拒絕了大多數榮譽活動;還是在小鎮繪畫頒獎現場公然開懟,他一直貫徹著自己的準則——「作為一個多年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過來人,我覺得我有責任讓這個世界多幾分光明少一分黑暗。我知道這是一場充滿危險的戰爭,但那並不意味著我會投降。」

此片傳達出的另一觀點亦在於此——文藝工作者應保持對世界的疼痛感。這種疼痛感實際上是一種不妥協、不諂媚、不屈服,面對黑暗和不公,能敏銳的感知,像被針扎了一樣疼痛。而疼痛促使他們必須做些什麼來緩,或寫作、或繪畫、或拍攝,通過種種藝術形式去表現、去反抗,直至引發大眾「覺醒」。

儘管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受眾,亦有很多裝睡無法叫醒的人,但這絕非文藝工作者喪失疼痛感的理由。從這個角度來講,真正的藝術家註定是敏感而孤獨的。

影片的小心機在於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夾雜著隱喻,比如片頭和片尾相呼應的死在水塘里的粉紅色火烈鳥是否象徵著作家本人;主人公在小鎮受到的槍擊是真是假,他是否真的回到了故鄉還是一切都是他的幻想,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對於真相本身,影片最後借主人公之口給出了解釋——「藝術作品的真相併不存在,只有解構與詮釋。真相或我們所謂的真相,只是一種用來左右他人的詮釋而已。」

PS:騰訊視頻可看

The End!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有說 的精彩文章:

TAG:有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