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都是誰
一、三皇五帝都是誰
三皇五帝都是誰呢?這個問題似乎很好回答,3+5=8,「皇」又排在「帝」的前面;所以答案似乎應該是8個人名,「三皇」在前,「五帝」在後。可當我們翻開歷史,你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古人給出的三皇五帝提名至少有10多個版本,讓你看著就頭暈。
這裡我試舉幾例:
1、關於三皇的提名和排列順序
天皇、地皇、泰皇(《呂氏春秋》、《史記》等)
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白虎通義》)
伏羲、神農、共工(《通鑒外紀》)
2、關於五帝的提名和排列順序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史記》、《易傳》、《禮記》)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淮南子》)
怎麼樣?
迷茫了吧!凌亂了吧!開始懷疑人生了吧!其實,有時我也不禁邪惡地想:三皇五帝的這份名單可能不僅我們搞不清楚,估計古人自己也不一定就搞得清。
那古人幹嘛要搞這麼多三五呢?
消遣娛樂嗎?顯然不是。三皇五帝是一種政治神話,它的出現與流行,必然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政治目的。顧頡剛先生和楊向奎先生曾合寫過一部《三皇考》,專門論述三皇五帝的演變過程。我大致查了一下,至少15萬字以上,而且現在好多專家還不同意他們的觀點,寫的反駁之作好像也不少。所以對於三皇五帝我只能簡單摘錄一些,希望大家對三皇五帝能有個初步認識。因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有錯漏處,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三皇五帝要想出現,歷史至少要準備好三樣東西:
1、「皇」與「帝」的名號
2、「三」與「五」的特殊含義
3、具體的候選人及其事迹
也就是說他們為什麼叫皇、叫帝,為什麼是三個皇、五個帝,人們又為什麼會把他們和那些歷史上的人王相對應呢?
二、「皇」與「帝」的由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皇」和「帝」的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我們今天感覺,「皇」和「帝」指的都是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它倆好像也沒什麼差別,而且還經常連用,也就是「皇帝」;但上古時可不是這樣。
在上古時期,「帝」最開始並不是統治者的職稱,而是人們當時祭祀的最大的神——上帝的簡稱。不過這位上帝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上帝可沒有關係,他的原型就是天空,是人們對天空的一種人性化想像。《山海經》里就有大量用「帝」代稱天神的段子,而且在人們用「帝」稱呼神之前,我們還對神用過一段「後」的稱號,比如后羿、后稷、后土。後來不知為什麼,「後」神開始讓位於「帝」神。有人說這是因為女權社會開始向男權社會轉換,因為「後」的本義似乎和女性有關,不過這件事目前還無法確定。至於「皇」這個字,最開始則僅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陽光普照大地,後來又引申出了大、美、盛和嚇著了等意思,而且誰都可以用,並非某人的專有之物。而此時,人間的統治者還僅用「王」、「天子」、「辟」和「君」來稱呼自己。
不過事情在戰國時發生了變化,當時的一些政治思想家和勢力比較強大的「王」們,似乎覺得「王」這個稱呼太普通了,不足以彰顯同志們的高度,所以開始用「帝」稱呼人王了,先是給幾百上千年前的古王用,後來又給當時的今王用。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在他的書里稱堯舜為帝。而公元前288年,秦昭王(亦稱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和齊閔王(亦稱齊愍王,前323年-前284年)則乾脆相約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閔王為東帝。不過後來齊閔王為了給秦昭王下套,主動取消了東帝的稱號,而秦昭王也不好意思一個人稱帝,所以這事就草草收尾了。可惜你不稱帝,有人攛掇你稱帝。秦、齊相約稱帝結束2年後,齊國滅了宋國,蘇代(戰國縱橫家蘇秦的弟弟,蘇秦中反間計死後,他主動到燕國為臣,繼續替蘇秦扶助弱小的燕國。)看齊國太強大了,便勸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聯合秦國和趙國對付齊國,三家組成聯軍打齊國,還相約三家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趙武靈王(前340年-前295年)為中帝,燕昭王自己則為北帝。看起來蘇代對秦昭王的心理還是研究過的,知道人家的「帝」癮沒過夠,想再給他一次機會,且為了不讓他背罵名,還特意拉上了趙武靈王和燕昭王。不過秦昭王和趙武靈王都是聰明絕頂的人,所以雖然出兵打跑了齊國,卻沒有稱帝,肯定是不想當這出頭的攢子。趙孝成王時,由於用人不當,選了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當元帥,結果在長平損失了40萬軍隊,而秦國則順勢東進,順手把趙國的都城邯鄲給圍了。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卻反勸趙國投降,尊秦王為帝。而這後來又發生了魯仲義不帝秦,信陵君竊符救趙等故事,我在以後的戰國史部分再詳細給大家講解。
總的來說,此時原本用於神的尊號「帝」已授權給了人類;而由於神把自己名號轉讓給了人,所以神就只能換個稱呼了,於是「皇」就派上了用場。《離騷·九歌》的第一篇就是「東皇太一」,可能就是過去的「帝」神。此外還有一個「西皇」,至於為什麼會有一東一西兩位皇,估計也是受人間東西兩帝的影響。不過,後來「皇」也未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又讓人拿去了。當時,人們已經普遍認同「王」的上一級是「帝」,而「帝」的上一級就是「皇」。而且學者們也比較配合,開始了大規模的造帝造皇運動,我們今天看到三皇五帝中的具體人物,典章文字等,基本都是從這時開始構建的。而且他們還不忘利用這場運動來給自己的學說打廣告,莊子就說過:「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雖然在現實世界中稱帝的事總是半途而廢,但今王稱不了帝,古王總可以吧?於是三皇五帝這個辭彙就正式出場了。
三、「三皇五帝」的初次亮相
三皇五帝的最盛大的出場是在戰國的最後階段,秦朝創立的時間點附近,不過當時他們還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尚無具體人物與之對應。當時的情景是這樣的:秦滅六國以後,秦王嬴政覺得自己統一天下了,已經超級偉大了,舊時代的那些稱號已經無法彰顯自己了,所以就讓廷尉李斯、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傑等人研究一下。
於是李斯等人經過一番刻苦攻關,認真陰謀,終於在不久之後給嬴政上了一份奏摺。裡面是這樣說的:過去五帝的國家只有方圓千里,國家之外的外服、夷族、諸侯等天子管不了。如今陛下率領正義之師,滅殘賊平天下,使法律得到了統一,郡縣制的光輝照耀了整個世界,這是人類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大事啊!五帝加起來也比不上您啊!我們認真研究,覺得陛下這樣的功績只有用皇字才能彰顯一二,而自古以來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的地位最高,所以我們一致請求陛下使用泰皇的稱號,陛下要是不答應,我們就去自殺。①
嬴政回復說:「不要這麼高調嗎,我還是從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個字,就叫皇帝吧。」於是嬴政終於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而李斯等人也終於沒有自殺。
不過如果你問:「李斯同學,您奏摺中的天皇、地皇與泰皇都具體是誰啊?五帝又具體指誰啊?」李斯並沒有回答。於是我們只好去查李斯之前的歷史,卻發現也沒有答案,但意外地發現了一群化妝前的三皇五帝嫌疑人。
孟子在自己的書里提出了三王五霸,不過當時是為了罵人,他用三王罵五霸,用五霸罵天下諸侯,用天下諸侯罵天下大夫。②孟子之後的荀子,又提出了三王五帝。而荀子之後的荀+N子又提出了目前還不知道某種說法(此句純屬亂入,可忽略)。到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正式出現三皇五帝的說法。不過這隻能算三皇五帝的一個歷史軌跡,我們無法難確定孟荀的說法是他們自創的,還是他們轉述的,所以恐怕還不能排除三五集團的說法早於孟荀的情況。
另外,三皇五帝的創作過程除了參考過三王五霸,可能也參考了三王五行。殷商時人們已經有了土、木、火、水的四方帝神崇拜,到商朝晚期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大規模使用青銅器,於是崇拜的神中又加入了金,至此初步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戰國時,陰陽學家鄒衍又根據五行崇拜創造了五德始終說,大意就是:每個朝代都據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德行中的一種,上天始終讓五德處於一種循環更替的運動狀態中。您能上台是因為您的德行盛大了,代替了前面那個朝代的德行;您會下台是因為您的德行消損了,被後面那個朝代的德行給替代了。實際上,人們後來給三皇五帝中的每一個人物及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都加上了五德。比如伏羲是木德,顓頊是金德,神農是火德;夏朝是水德,商朝是土德,周朝是木德,秦朝是金德等等。
順便說一句,我有時感覺所謂的春秋五霸可能也是後人按五行之數硬湊出來的,因為那裡的宋襄公實在不像個霸主,不過這事我們以後再說。
總之,這些都為三皇五帝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不過就如我前面講過的,當時這些還都只是一種空洞的名稱,無論三王五霸,還是三王五帝,以及最後的三皇五帝,作者都沒有指出到底是誰。最多也就是三皇的下面有了三個名字,但對他們的具體情況,我們還是一無所知,所以這些工作只好留給後人去完成了。
四、三皇五帝的人物具體化
三皇五帝的說法在戰國和秦朝時開始流行,不過人物沒細化,細化這個工作是在漢朝開始的,準確說是在王莽的新朝時開始的。
西漢初年,三皇五帝的崇拜蟄伏了一段時間,因為當時的陰陽家們和道家學者們又搞了一個東皇太一出來。至於東皇太一到底什麼,大家不太說得准,似乎是以前的泰皇和道家中化生萬物的道合併出的一個大神,而且當時的人們似乎已經不記得三皇五帝這種說法了。
不過到了西漢末期,王莽又把三皇五帝翻了出來,而且開始了大量紮實的人物細化工作。王莽同志做這些是出於研究需要嗎?當然不是,他做這些的目的只有一個,想改朝換代。但又不想改的讓人罵,就想先從宗教思想上突破,而宗教思想這東西最重要的就是拜的是什麼神,所以就有了三皇五帝的二次開發。王莽建立的新朝只維持了8年,史稱王莽篡漢,不過他對三皇五帝的發揮卻流傳了下來,而且後人還不斷對其進行解釋、修改或批判,三皇五帝反而給炒熱了,這大約有點像現在的負面新聞熱。不過按說王莽畢竟是奸臣,他改完的東西我們廢掉,然後再恢復原來的制度不就行了嗎?三皇五帝又怎麼會流傳下來呢?問題是已經廢不掉了,因為當時的社會矛盾已經比較多了,所以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統治階級只好繼續改革宗教,至少可以騙騙老百姓。
以後的故事大體和這差不多,三皇五帝的每次改動基本都會和當時的社會改革有關係,而改革總要有所變化,所以三皇五帝的人物總是變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提名會有這麼多的原因了。而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古人將伏羲、神農、黃帝三位列為三皇的次數最多,將黃帝、顓頊、帝嚳和堯舜列入五帝的次數最多,而《風俗通義·皇霸》和《春秋緯運斗樞》等還排出了帶有一套女性的三皇系統,即:伏羲、女媧、神農。而關於李斯等人當初提出的天地泰三皇,後世的神仙家也對他們做了詳細說明,《世本》載:「盤古初三皇,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泰皇)九頭三十二世。」正所謂:「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數天涯過客」。所以,各位童鞋,咱們下面就讓這些三五們來騙一騙吧。
TAG: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