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讀書筆記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讀書筆記

《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是梁漱溟在二十九歲時所著述的一本東西方文化比較著作,也是他部分的演講集。我最初看這本書是源於我系鄧俊輝老師在「人文清華」里推薦書目里提到這本書,遂借來拜讀。

身處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民國的知識分子普遍感受到迷茫。列強凌辱的時代所去不遠,老祖宗幾千年的國粹和文化,也越來越被恨鐵不成鋼的知識分子所詬病和摒棄。胡適、林語堂為代表的一群西方文化的擁護者,批孔反儒,主張從語言、文字到風俗思想全盤的西方化。

年輕的梁漱溟,以研究佛學出身,對待這個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說

何為東方化、何為西方化……我們先說這個問題是個很緊迫的問題,並非是個很遠的問題,可以俟諸將來解決的……於是大家都傳染了一個意思,覺得東西文化一定會要調和的,而所期望的未來文化就是東西文化調和的產物。

【《東》P11-P13】

也就是說,梁漱溟並不覺得西方化完全的好於東方化,甚至懷疑東西調和的可能。在他的觀點下,首先應該弄清楚何為東方化、何為西方化,兩者各自的特點是什麼,而後再探討西方化的可能和利弊。

首先聲明的是,這本書的後面若干部分是梁先生討論西方化和東方化的可能,這一部分據梁老自己描述都是「晚年看來頗多幼稚,不忍卒讀」,而我也沒有細讀只是略看,所以讀書筆記的重點放在前面梁漱溟對於中國、西方、印度三方文化和哲學的分析和比較上,這可以說是本書的精華和要義。

梁先生首先提出了幾個其他的同時代對於東西文化的見解,僅僅是隻言片語,已然打開了思路,例如

前三四年只看見我的朋友李守常先生做了一篇《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的文章,他在這篇文章裡面,大要以為東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於靜,西方文明之根本精神在動。

初次讀到便覺得驚艷,後面的解釋里提到大抵意思是:西方總認為這一切在不停地運動和變化中(各種動態平衡、熱力學觀點、民主勢力的此消彼長等等),連主流文化里的藝術等也傾向於較為奔放而動感的那類,而東方文明則嚮往一個絕對的統治,在調和與一種【靜止的】平衡之間達到最佳。故東方人倘若此本性不改,則西方化則不能成功。(這也是梁所接受的質疑東西調和的根據之一)

不過其實這裡我有點不同的意見,中國人的觀點也不是靜止的。其實,從周易里強調「未濟」的變化無窮的哲學起點開始,中國文化哲學在辯證否定、形式轉化等方面其實一直走得很遠。反觀西方自古希臘開始的形而上學、柏拉圖的理型世界等,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才是永遠望著那個虛無縹緲的、靜止的世界而去。這種動態的、不停止的文化特質,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

書中還提到了另外的幾個西方化的定義,如王壬秋「工商之為耳」、Civilization of Power、篤信力量和征服自然等等。梁先生分別加以評述和讚美,但是全部轉過來批評一句「仍有未盡心處」。它們或是缺乏文化之獨有的精神,又或是沒有展現出「更深刻更明醒的共同源流」。

而梁對何為西方化給出的答案是這樣的:

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產生的「Democracy」和「Science」為異彩的文化

以此為基石,梁開始完全展開他對於「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的探討和比較。其中,向前要求的意思是說,當西方文明面臨欲求、短缺甚至即使是安定等等的狀態下,他們的觀念永遠是一味向前、去求取、去擴張、去挑戰的,即使是他們的語言文字,也是字母越接越長,而不是像我們在有限的方格里筆畫越堆越多。從探險到航海,再到後來的「星球大戰」,這種一心向外向前的觀念貫穿在西方文化始終。

這種一味向前求取的精神,是截然與東方——也就是中國和印度對立的。梁漱溟說,中國的文化和精神是「求得個人心境與外部的一個調和」,而印度則是「徹底放棄的、一味向後的追求精神」。大致說來就是,中國文化總歸是自足的、自得的,沒有西方截然的主客兩分的思維範式和對立感,總覺得個人與外部是統一的(也就是天人合一);而印度文化哲學則幾乎徹底在俗世失去念想,認為生活即是受苦,大乘佛教里的苦行、禁慾、轉世,都是推崇來生的那片極樂凈土,而在實際生活里完全一任向後而迴避需求。

而後,梁也對民主和科學兩大西方的核心精神作了闡釋。事實上,這也和新文化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民主,是一個中國走過帝制之後一直呼喚的理念,而它也正是西方政治、社會思想的核心。令人驚奇的是,梁漱溟在書中對在中國實行民主當頭潑了一桶冷水,他說:

若要提民主,則要看自由和權利……然而中國人的意思里,

第一層便是有權、無權打成兩截;

第二層便是有權的無限有權,無權的無限無權。

這無限兩個字很重要,中國人是全然不理會這「限」的,「權利」「自由」這種觀念不但是他心目中從來所沒有的,並且是至今看了不得其解的。他所謂權的通是威權的權。對於人能怎樣怎樣的權,正是同「權利」相刺謬的權。西方所謂權利、所謂自由是要嚴「限」的,他卻當作出限與不限了。於是他對於西方人的要求自由,總懷兩種態度:一種是淡漠得很,不懂要這個做什麼;一種是吃驚得很,以為這豈不亂天下!

【《東》P48】

如果說前面看的時候感覺是驚艷的話,那麼看到這裡只能用震悚來形容了。在人群意見的洪流中很容易迷失主見,但是桀驁不馴的梁漱溟卻一下子戳中了中國人的脊梁骨!人人都在為民主奔走呼號,但是人人卻又都不明白為什麼改革、革命等等追求西方民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在中國大地上失敗。

記不清哪一本書里孫中山其實感嘆過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中國看起來是不自由的,但問題卻恰恰出在中國人太自由上」。小農社會鑄就的民族品性,使得在社會組織上,其實人民是不願意擔起太多與權利相對應的義務的。他們不是要那種白紙黑字之外構建起的自由,而要的是那種全然放棄所有條框、一任自己懶散放縱的自由。即使因此他們會上交諸如民主決策等等的權利他們也不在乎。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東交民巷劃歸租界管理之後,隨地大小便在罰款和手槍的威嚇嚴管之下被根除,居住於此的老北京市民也覺得環境好了不少,可是之前在自己人手裡管理時,正是這群市民們,普遍一副「怎麼還管老子拉屎撒尿」這樣的態度,使得問題拖沓很久。這正是中國人自己骨子裡的劣根性,使得他們擔負不起民主之後,那大量下放的自我管理、決定的責任和義務,卻只能自己一邊埋怨不自由的現實、一邊繼續做著懶散的事情。

另外一個梁漱溟戳得我眼睛和心靈都刺痛的是中國的科學。他更是一語道破中國科學的問題之所在是:中國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下,科學、技術都是一個如同手工業一樣的個人手藝,需要保密。且在學術上,傳統文化務虛而不務實,凡事必須說到玄乎其玄、不可端倪、不可分析證偽的程度,才能夠令人滿意。

「中國人降雪說理必要講到神乎其神,閨蜜不可以理論,才算能事」

除此之外,有關科學的探討精彩的段落還有:

「大約在西方便是藝術也要科學化;而在東方科學也要藝術化」

「玄學總是不變更現狀的看法,囫圇著看,整個著看。就拿那個東西當那個東西看;科學總是變更現狀的看法,試換個樣子來看,解析了看,不拿那個東西當那個東西看」

這也正是為什麼,中國有九章算術、趙爽弦圖和楊輝三角,卻沒有產生微積分、勾股定理和組合二項式的完整理論。事實上,邏輯的方法本來就是西方文化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寶,農業社會對於自然的屈服和眾多原始的想像,使得精確分析的邏輯思維實在難以無中生有。這一點不止中國,眾多東方文化均不能免俗。

總結:

梁漱溟在文中懟遍眾多學術大師,書名也起的十分之大。不過讀完之後細細深思,發現梁的確是有其洞見。這本書也促使我後面進一步借錢穆的《中國文化史導論》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社會淵源。

漫士囈語,歡迎關注

也可以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士囈語 的精彩文章:

用尊重喚醒思想的野性

TAG:漫士囈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