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我們身邊總會出現「巨嬰」?

為何我們身邊總會出現「巨嬰」?

作者老猴子,本名侯升君,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情感分析師,兩性情感達人

什麼是「巨嬰」?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巨嬰。巨嬰有很多可怕的心理,例如偏執分裂、非黑即白、你死我活、把想像當作現實等等。「巨嬰」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個詞語,不同於媽寶爸寶,巨嬰人格的人往往讓人痛心疾首卻又束手無策,ta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外界他人的感受,認為所有人都該圍著自己打轉。

前言:老猴子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曾接觸過這樣的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總是認為自己處處「高人一等」,總是覺得自己是全世界的核心,所有人都應該圍著自己打轉,所有人都應該為自己服務,享受著別人「眾星捧月」的照顧。認為他人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應該應分」。認為自己是人格上的「富家少爺」,「千金小姐」。

對於這樣的人,總是讓我們心生反感,甚至憎惡,卻往往又無可奈何,束手無策。ta們對別人為自己的付出早已「習以為常」,完全沒有「感恩」可言,甚至認為別人不給與自己,就會認為你是「不仁不義」。

圖片來自網路

為何我們身邊總是會出現這樣的人?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第一是作為8090後的我們,大多數作為獨生子女,好多人都是被「寵」大的,因為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大多經歷過貧窮,飢餓,所以他們不願自己的子孫後代再承受這樣的痛苦,所以他們會傾盡所有的給與作為子女的我們。而習慣了「餐桌上有雞就必須吃到雞腿」的我們雖然年齡一天天長大,但是心智卻依然停留在兒時,所以當我們長大以後還是保有著「雞腿」的觀念,認為父母能給與我們的,周圍人也必須給與我們。

另一種則是從小缺乏家人的關心與照顧,迫切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他人的身上,幼兒階段由於缺乏正確照顧而導致的心理缺失。對幼兒階段的孩子而言,其對自身需求的定義不過是飲食、睡眠、和安撫。若這些基本需要無法得到監護者的照顧,便會產生強烈的無助感,久而久之無助感會演化成一種心理缺失,會因為極度的需要彌補這種缺失,從而致使其在今後的生活中反反覆復回到全能自戀的狀態。

圖片來自網路

巨嬰有很多可怕的心理,一是「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它導致一個人把全世界都當作自己的附屬品,不能平等對待其他人,甚至不把人生命當做生靈,這種心理使嬰兒早期都會存在的一種心理,他在教育學中被叫做「自我中心化」。

二是「偏執分裂」,ta們滿足於自己的想像世界,脫離現實。有巨嬰心裡的人一方面內心很牢固,另一方面也很脆弱。內心的牢固是為了保護其脆弱,所以ta們不能接受質疑,一旦受到質疑就會強烈抵觸;不能接受非自己預期的對待,一旦遇到這種情況就會變得憂鬱;不能接受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內心就會破碎。

圖片來自網路

聽起來這樣的巨嬰很像平時我們所說的「任性」。很多人將任性和巨嬰人格混淆,其實不然,巨嬰人格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嚴重。

任性,顧名思義,就是任由著自己的性子,一意孤行,不聽別人的勸告,但任性的人並不壞,意識到自己壞了事之後會內疚,這類人性子傲嬌,但本性不壞。巨嬰的倫理價值中,好玩兒不好玩兒是關鍵,甚至是唯一的原則。這會讓巨嬰很多時候缺乏基本道德倫理觀念,也正因此,ta的是非對錯只有在涉及自己利益時才分辨。有利於自己完美和全能的就是對,否則就是錯的。

跟巨嬰相處有兩種可能,一是你強勢讓他順從,二是你順從他的強勢。相處過程中,你們的付出和回報會出現不對等的情況,你退一寸,巨嬰會前進一尺。巨嬰希望的最佳格局是,在他的控制下,其要求都能被無條件滿足。因為多數巨嬰都屬於依賴型人格,不願意承擔,習慣別人代勞。

圖片來自網路

聽起來,這樣的人很讓人反感,但這種反感當中,或多或少夾雜著我們的「羨慕」,有句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對於這句話我們並不會很陌生,作為另一部分人來說,ta們從小就被父母要求學會「懂事,聽話」長大後學會了「自強自立」,但卻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的「快樂」。在我們把厭惡的目光投向那些「巨嬰」的時候,我們厭惡的是ta們,但其實也是從未得到過自己想要的愛的方式的自己。

歡迎關注「另一個我」,更多問題可以留言給「另我」。

一隻貓有一顆獅子的心

鏡子里照出來

另一個我

長按下方二維碼,或搜索「who-am-i1900",關注「另我心理成長空間」官方微信

每一篇文章皆為原創

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另我心理成長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另我心理成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