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才華都是熬出來的,本事都是逼出來的
GIF
「中國古代之最後一人,中國近代之第一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國藩為何被那麼多人所推崇?
因為他用實踐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果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也可以成為超凡脫俗的聖賢豪雄。
自古聖賢可佩但不可學,唯有曾國藩可佩亦可學。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敗。
13歲時的某晚,曾國藩邁進書房。
點燃油燈,背起一篇三百字小文。
在他進入書房前,家裡來了一賊,
聽見有人進來,便躲在了房梁之上,
想等曾國藩入睡之後再偷點東西走。
哪知曾國藩背到三更還背不下來。
那賊終於受不了了,飛身下樑,
將此文一字不落地背了一遍,
然後沖曾國藩大叫:「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曾國藩的資質就是這麼平庸,
以至於從小就被人譏笑為「愚蠢之輩」。
左宗棠評價曾國藩說:「才具稍欠開展。」
說白了,就是覺得曾國藩腦子不靈光。
梁啟超說得更直接:「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連曾國藩自己都承認:「余性魯鈍。」
總之,他平庸得實在可以,沒一點天才范兒。
可魯鈍的曾國藩就靠三個詞翻了身。
第一個詞是——「早起」。
「黎明即起,絕不戀床。」
他自製了一個鬧鈴:在床邊放個銅盆,盆上用繩拴個秤砣,再把香繫繩上。
香盡繩斷,秤砣砸盆就會發出聲響。
曾國藩就翻身起床,開始點燈讀書了。
第二個詞是——「耐煩」。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
今日不通,明日再讀;
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他讀書就像愚公,強調一個「耐」字,
不求快不貪多,不弄明白絕不罷休。
第三個詞是——「有恆」。
「行之有恆,實為人生第一大事。」
他每日早起讀書,從不間斷。
就連行軍打仗時也毫不例外,
「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
他說:「不日進,就日退。」
李鴻章17歲考中秀才,
張之洞16歲考中秀才,
左宗棠14歲考中秀才,
梁啟超更是天資超邁,11歲即中秀才。
曾國藩從16歲開始參加科考,
考了七次才中秀才,還是倒數第二名。
比較同時代名人,其愚笨一目了然。
但曾國藩一旦開竅,立馬一鳴驚人。
中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
中了舉人又四年,他就高中進士。
而他那些早早考中秀才的同學,
後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
曾國藩打通科舉路,靠的全是笨勁。
因為笨拙,所以不懂取巧,
遇到問題只知硬鑽,因此不留死角。
而那些聰明的人不願下「困勉之功」,
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鬆鬆垮垮。
所以曾國藩說:「拙看似慢,實則最快。」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中了進士後,他便留京做了翰林。
在翰林院,他做事依然不走捷徑,
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完成。
進翰林院的人都是大才子,
看不起俗務。
所以辦事通常都是做樣子、玩花活。
唯有曾國藩,
做什麼事都全力以赴,
認認真真,不玩心眼,一絲不苟。
而正是因為做事踏踏實實、
扎紮實實,十年之中,
他竟然獲得了七次升遷。
從一個小翰林做到禮部侍郎,
成為二品大員。
曾國藩說:決定成敗的,不在高處,在窪處,不在隆處,在平處。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處,耐得住煩。
修養自己並不難,
難的是一輩子的堅持。
可以說,
正是不斷地堅持、不斷地熬,
曾國藩才從一個普通人
逆襲成了一代完人,一介君子。
曾國藩深諳此道。
他在給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
「熬過此關,便可少進。
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
曾國藩給我們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不斷精進,一步步走,不要急躁,要慢慢熬!
31歲那年,曾國藩給自己定下了日課十二條: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所能、作字、夜不出門。
且長期堅持。
普通人堅持一天,一周,一個月,
很不容易了,一年夠長了吧?
他堅持了多久?半生!
曾國藩堅持每天記日記,
反思自己的行為,總結得失。
他從29歲時起,至最後一篇日記,
即1872年3月12日,他病逝前,
一生持之以恆,從未間斷。
為的是在日記中,
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這份耐心,這種毅力,
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曾國藩日記手跡原稿影印(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七日)
西方有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需要10000小時;
每天3小時,只需10年。
人們眼中的天才
之所以卓越非凡,
並非天資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
只因懶惰,不肯花時間付出。
梅蘭芳最初也資質平庸,
但他不甘於此,勤學苦練,
終成一代宗師。
1萬小時的錘鍊
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笨人」曾國藩,
正是這個定律的絕佳例證。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
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他規定自己每一天
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
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
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生活中有很多人,
讀書求快,
一本還沒看完,
即又開始看另外一本。
到最後,發現自己看了這麼多書,
其實都是囫圇吞棗,填鴨閱讀。
也許他們的書櫃里是擺了很多書,
但其實很多書都只看了
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
來不及精思細讀,
便又被放進書櫃,
從此再也沒被翻出來。
所以,曾國藩說:「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為外人。」
意思是,一本書未讀完,
絕不開始閱讀下一本書,
東翻翻西看看,
其實是讀給別人看的,
而不是讀給自己用的。
曾國藩每日讀書畢,
都會在日記中寫下當日讀書所感。
揣摩作者意圖,觸摸靈魂,
然後化為自己的思想,
應用於日常之事。
這樣的讀書,才是有效讀書。
曾國藩還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
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
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
通過寫家書
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
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
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後來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
聯想掌門人柳傳志等,
都把《曾國藩家書》
視為經商戰略指導。
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的一生,
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充滿了挫折與逆境,
但他面對困難,
卻靠拙、勤、恆,
歷盡百千險阻而不屈服,
最終成就功名。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正是與眾不同的「笨拙」,
成就了他非同一般的高明。
笨到極致就是聰明,
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真正的聰明人,
都是知道下笨功夫的人。
我們成不了曾國藩,
不是因為笨,
而是下不了他那樣的笨功夫。
人的一生,
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
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
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
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
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
「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值得讚歎的生命印記
GIF
※張國榮與唐鶴德,終於知道了愛情故事完整版,已看哭……
※他是中國的佐羅,單槍匹馬勸降400多土匪,打入敵人內部的故事家喻戶曉,死後卻被家鄉人誤認為土匪近20年
TAG:玖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