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移民海外的真實感受:移民美、澳、新有何不同?
華人更適合移民哪裡?
這個問題恐怕永遠沒有標準的答案。
移民美國事業發展機會要更多、更好;但是澳洲和紐西蘭的生活更加舒適。
美國華人的社會和政治地位較低;而澳洲和紐西蘭的華人聚集,影響力較大……
總之很難有統一的結論。
那麼就來看看,那些已經移民了的華人,他們真實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安迪,坐標洛杉磯(2年),38歲,已婚,研究生在讀
關於移民的數據和資料,很宏觀,我沒有機會接觸到。比如美國的移民政策我沒太研究過,對移民來源的比例和年齡結構等等都不是很了解。只是我接觸的人大都是技術移民,而且很年輕,但整體的情況的確不了解。
至於移民排期,據我了解如果是博士以上學歷的話應該可以走特殊人才的渠道,按說會比較快,如果作者是在校教授,按理說應該不用排隊那麼久吧。
關於配偶的工作,一般排期辦綠卡的人都要求有H1B的身份,所以配偶是可以通過H4身份來工作的。
至於說辦SSN和駕照麻煩,這個看怎麼理解,我個人覺得還好。對留學生來說只要你有合法的收入,比如在校園裡面打個工,當個助教,圖書館,實驗室值個班或者在外面實習,就能無障礙拿到SSN。
駕照的話,通過筆試和路考就拿到了,這個沒有任何障礙,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開車。
信用卡我覺得看銀行和地區,我是到美國幾個月以後拿到的。其實只要你有了SSN,一般來講就很好辦理了。
至於歧視,我目前還沒有明顯的感受,但應該也是存在的。
小九,坐標西雅圖(2年),33歲,單身,IT公司在職
有些關於移民的數據是不準確的,紐約那邊的確是有許多早年偷渡來的,通過親屬來的……通過各種辦法最終留在了這裡。但西雅圖,矽谷這裡,技術移民佔比比較高。
美國的技術移民有好幾種,EB1,EB2等等,難易程度還是看個人。不過和他情況類似,我認識的一對大學教授夫婦,來了4年多,也還在排隊。
因為我是持工作簽證入境,所以,SSN沒遇到任何問題,我覺得大家都是一樣的。貸款照理來說只要你工作的地方願意支持你,是正規經營的公司,好像沒他說得那麼困難。
說到歧視,如果移民組成比例高的地方,會好一些。相反,亞裔被歧視和打壓,這個肯定是有的,我聽說過一些,但沒有親身經歷。至於社會地位,一代移民要看怎麼留下來的。華人重視教育,所以二代移民的教育程度通常都很高,生活質量、社會地位都不錯的。
我覺得全世界的學校都分好壞,和中國一樣,在美國大家也爭著買學區房,這不能一言以蔽之。
美國很大,每個城市的美國人特點又都不一樣。
至少西雅圖這裡的美國人都很愛社交,愛說笑,中國人在本地也能找到娛樂的事兒,不會無聊。但整體來說,城市的生活肯定比鄉村樂子多,至少我這麼覺得。
美國的技術移民難度是要高過澳新。我覺得整理來說,美國是一個高奮鬥、低福利的地方。
小燕姐,坐標休斯頓(17年),41歲,已婚,大學教授
總結一下移民生活的感受:
1、在美國申請的Labor-base的EB2,還是EB1。因為具備美國需要的技術,在中國即可申請的移民。
2、有人說「美國移民技術含量低」,我不同意。我的圈子都是通過留學留下來工作再申請綠卡的,平均學歷都是博士。
3、有人說「美國政府部門中國人少」,我自己所接觸的沒有這個感受,我有幾個朋友在政府中工作,但只是我接觸過的,所以也不好下結論。
4、關於信貸制度,我自己是在工作中逐步積累信用的,如果是直接來了美國立刻就需要信用卡,這種能否申請到我的確不很清楚。
Tony,坐標舊金山(8年),32歲,已婚,跨國經理人
挑幾個點說吧。
1、在美國技術移民的確不佔主體,我個人情況8年前走的技術移民,屬於一類,不佔名額也沒有排期,一年就拿到了。
2、現在很多銀行卡都有新移民信用卡啊,不需要信用分就能辦下來,買房也是,只要有首付有工作就能貸款。
3、美國升學要照顧到各個族裔,每個學校都要保證一定比例給各個族裔,那麼黑人和墨西哥人就很容易,亞裔普遍成績好就很難上好大學,白人同樣也難。以往亞裔吃虧在體育公益領導力等等,現在都有注意到這一點了,說白了就是整體包裝。
4、政府部門中國人面孔少,很好理解啊,這種服務機構工資低,退休後福利好,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賺錢比較重要,現下不願意去而已。
5、技術移民這一塊,我覺得美國的整體水平要勝過澳、新,畢竟門檻在這裡。而且我聽說澳、新歧視亞裔比美國更嚴重。美國人不敢把歧視放嘴上的。我覺得這裡不喜歡中國人的原因包括嫉妒(現在中國移民普遍很有錢)和隱藏收入吃福利。
6、美國工作的人都要買醫療保險,有的公司會出一部分,有些不管。你可以選擇吃福利一分不花,還比我們這樣自己掏錢的要好。比如說我們的保險每次要花幾十刀的挂號費,吃福利的就不必付錢。但問題在於,大多數好醫生不收福利保險,所以純吃福利的話就找不到好醫生。
7、美國的高等教育水平非常高,但是費用也非常貴,這一點作者說得對。而且我個人看來,公立教學水平的確差,全靠家長推。小學初中很簡單,高中很累,要選修大學課程才能升大學。
8、中國人在美國的政治地位的確不高,一方面,人多不團結,另一方面,不願意給政黨捐錢也就沒人替你說話。比如猶太人,種族比例也很低,但是大把給政黨捐錢給學校捐錢,在美國政治地位是最高的。
小Q,坐標墨爾本(2年),21歲,單身,本科在讀
我覺得澳洲移民好多是靠砸錢的,比如就有人花錢買僱主擔保這樣子的,不過現在政策變了。
另外,個人感覺中國男人社會地位並不比本地人高或者平等,不過華人找對象還是找華人的多。
關於社交,我自己的理解是,華人圈和洋人圈差很多,文化差異吧。華人之間交往會更加走心,洋人的社交圈都是特別禮貌,第一次見面就扯東扯西,不會讓你尷尬,但也很難變成特別好的朋友這種,都是社交習慣。而且在澳洲其實也很無聊,沒有夜生活,治安不夠好,警察效率低下。
關於教育就是,澳洲的教育是第四大產業,所以我覺得大學很商業化,有些原則性的東西沒有美國這麼堅持,據說中小學也是學習很簡單的東西,沒有額外作業和考試,玩為主的感覺,而且留學生生活費據說是比英國還高的,倫敦除外。
然後關於當地人,我覺得最努力的的確是亞洲群體,洋人太懶了,在學校,很多洋人或者第一語言是英文的人就是那種考前臨時抱佛腳就能考過完事的,工作中也是,他們習慣享受生活了,不願意加班上進那種。澳大利亞的稅法政策要求周五那天,就是一周工作的第五天交的稅特別高,所以很多洋人都不願意周五上班,選擇一周上四天班這種。
不過我覺得到哪裡都是亞洲人最上進啦,特別是馬來人,新加坡和中國人吧。有些可能也是我的主觀看法,僅供參考哈。
Jian,坐標墨爾本(5年),38歲,已婚,創業移民
個人的感覺是無論是從文化、教育、福利、工作和生活來說,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優缺點,如果僅僅是把這幾個國家拿出來橫向比較的話,美國在多方面肯定是領先的。
如果作為移民來說,選擇不同的國家肯定有他們自己的原因,機遇、國家實力、或是自己追求的目標??其實移民澳洲以後,許多事並非是移民以前曾經想像中的那麽單純。機遇是平等的就看個人能力了,找工作不能說容易但也不簡單,貸款也不是文章中說的那麽輕鬆,華人的生活也並非是豐富多彩,只是停留在最表層的吃喝休閒活動為主,相比當地人的戶外各項活動還是遜色很多。
澳洲的教育也很好,學費並不比美國便宜。不能評述美國的福利,因為不知道,這和政府以及不同時期的領導人相關,只能說澳洲的福利不差。
我家姑娘,坐標奧克蘭(2.5年),34歲,未婚,辦公室文職
來紐西蘭2年半,澳洲住過2個半月,沒去過美國。還沒熬到PR,沒有積蓄買房子,圈子裡沒有一個投資移民來的朋友,就撿著我自個的經歷說說感受。
首先,無論在澳洲還是紐西蘭,亞裔的面孔的確很多,但我覺得人口比例高也不能代表有話語權,這些年澳洲傳來的亞裔被歧視事件並不少,不過我身邊的紐西蘭移民們倒是覺得這裡的整體人文環境比較寬鬆和友善,畢竟除了毛利民族,歐裔、亞裔都是移民。
至於說亞裔在這裡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地位更高,也許我來的時間比較短,並沒有什麼切身的感覺。我有機會打交道的政府部門除了移民局就是海關,入境的華人逐年上升,在海關服務的華人自然不少,除此以外我的確沒什麼機會見到各級部門都有華人的景象。倒是聽說過一個年輕的二代移民華裔女孩為了日後能夠從政,專門去學習毛利語,但不肯講中文……
關於美國競爭激烈這一點我覺得挺中肯的,至少是我選擇紐西蘭的原因之一。坦白講,我是個英語較差又沒有一技之長的文科生,走的是最「笨拙」的技術移民路線。且不用說去不起美國,就是去了也基本留不下來,自身性格又是懶散的胸無大志型,紐西蘭當然更適合我。當然,這不是說來澳新的沒有能力,事實上,我身邊的確有能力很強,去美國也不愁綠卡的主兒,只是因為單純喜歡紐村而留下。
大齡單身狗比較懶惰,除了特別談得來的朋友常來常往,我周末還蠻容易自己去公園鋪塊毯子看書,海灘散散步或者乾脆就窩在家裡。我不止聽到一個人抱怨村裡無聊透頂,尤其不適合單身狗,也有人為此決定學業完成後回國,不過我覺得家庭活動倒是蠻多的。
我目前持有的是工作簽證,買的是商業保險。關於綠卡福利的話,我所了解的有兩個方面:
一是,如果完全依靠福利,如果家庭醫生沒有辦法處理,預約公立醫院或者專家,需要做檢查的話,可能就進入了無限等待……身邊的例子有,一個姐姐需要做腦CT,排兩個月,有個老師心臟要做檢查,等一個月……隨便度娘一下紐村醫院之類的,一堆親歷者的段子讓你哭笑不得。所以我身邊同齡的朋友,經濟條件尚可的,大多都買了一份醫療保險,為了有問題的時候及時看得上專家和私立醫院。
這個情況或許是針對慢性病或者重大惡疾,但是另一個方面:這邊對小朋友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甚至不在乎你是否持有綠卡,比如我們一位遊學團客人的小孩意外摔傷,去兒童醫院急診看病做傷口處理一分錢沒有花,只是預防感染的抗生素花了50多紐幣。同事的小孩生病、老人摔傷……受到的關懷和照顧細緻、人性化,而且同樣分文未付。
Lisa,坐標奧克蘭(4年),33歲,已婚,工程造價
我想無論是之前的美國還是澳、新,都是因為沒有人口紅利,又過分強調人權,加上民主選舉制度,養活了一大批靠救濟過活的懶人,一群跟中國狀況有些類似的比較糾結的中產階級,以及一小撮賊有錢又能左右政治的富人。
移民政策無疑是這幾個國家保持社會動力的主要政策。而且沒有哪個國家會願意收一些只分享資源不貢獻力量的懶人。只不過政策上各有側重。
就拿紐西蘭為例,很多企業和工廠僱主很喜歡技術移民或者有技能的海外員工,因為好管理,價錢低,比較努力,事情也少。通常不會因為打個噴嚏扭腰之類的小事兒就報ACC,增加企業保單。也不會大事小事兒的跑到勞工部告狀,或者組織工會漲工資之類的。總而言之,只要對經濟有利的移民政策就是好政策。
回過來看,美國的移民政策我覺得也是要看吸納的新移民到底有多大價值。我知道的一個樂高達人——Raul Oaida,羅馬尼亞人,20歲不到,因為跟一個澳洲人合作用50萬樂高塊做了一個真的汽車,然後破格入學MIT,2年就順利拿到綠卡。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但比起咱們的許多學生靠成績全A,混完本碩熬博士留下拿到綠卡,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今時今日的美國可能更傾向於什麼樣的新移民。
澳洲的移民政策也是深受民主政治制度的左右,成為兩黨爭奪主導權的一個砝碼。不是所有澳洲人都排華,他們排斥的只是那些過來分享他們資源又一點兒貢獻都沒有的中國人。其實所有國家都一樣,歡迎移民來做貢獻,不希望外人只來佔便宜。
本文信息來自網路,由海悅家編輯整理。
※「大學改變命運」這句話到底還有根據嗎?
※中國竟然輸了?這場跨國教育大比拼,中國孩子的結局讓人惋惜
TAG:海悅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