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小心金融體系飛出「黑天鵝」

2018,小心金融體系飛出「黑天鵝」

2018年伊始,國際市場上,比特幣價格從2017年12月中旬逾19000美元的高位狂跌至6000美元以下;美股市場經歷了「黑色星期一」,道指標普均創六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並波及亞太股市;本已連續多日出現閃崩的A股市場,也在美股影響下形成疊加衝擊。

資本市場受外部風險傳染加劇,金融風險也在逐漸暴露。部分擔保、小貸、P2P等類金融機構打著「投資」「理財」旗號開展業務,實質涉嫌非法集資等,通過多種形式、渠道向銀行業傳導。

監管部門和專家的「共識」非常明確:2018年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補齊金融監管短板,深入推進金融監管統籌協調。

巨額罰單凸顯金融風控軟肋

2017年以來,銀監會等部門實施了一系列監管政策,開展一連串專項治理行動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取得明顯成效。尤其是監管部門連續對銀行機構開出巨額罰單,產生強大威懾作用。

2018年1月19日,銀監會披露了浦發銀行成都分行775億元違規授信案相關處罰結果。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段,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

此前的廣發銀行僑興債事件,是當下中國影子銀行亂象集大成之「經典」案例。2016年末的僑興債違約事件,事涉互聯網金融平台、地方交易所、銀信合作等複雜的金融鏈條,涉案之複雜、金額之大,一度引發金融圈「地震」。

2017年12月29日,銀監會對涉及該案的13家出資機構作出行政處罰,這些案件暴露了中國金融的風控軟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稱,我國金融業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產生和積累了一定的金融風險。從宏觀層面看,存在高槓桿和流動性風險,比如實體部門過度負債,金融信用過快擴張;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是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機構存在信用風險。此外,還存在影子銀行和違法犯罪風險。隨著銀行業機構綜合化經營趨勢加劇,金融產品不斷豐富和金融科技手段的運用,使金融風險更具隱蔽性、複雜性和傳染性。

「事實上,層出不窮的非法集資等活動,本質上也屬於影子銀行。」董希淼指出,雖然我國非法集資活動尚未觸發較大金融風險,但是近年來也呈現發生頻率上升的趨勢。而且,非法集資活動往往涉及投融資群體較多,危害更為嚴重。應堅持金融行業是特許經營行業的原則,堅持持牌經營的監管原則,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集資行為的打擊力度。

「泛金融化」問題不容小覷

當前,「泛金融化」問題仍然存在,資本貨幣化現象突出,儲蓄和投資日益分離,融資非中介化加速。其中,非金融企業金融化、非上市公司金融化、科技創新導向的金融化新趨勢值得關注。

——非金融企業金融化,上市企業圍繞資本運作的金融化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李建軍說,上市公司脫離了募集資金髮展主業、發展實體經濟的初衷,成為資本運作平台。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上市公司所募集的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越來越大。多家公司購買頻次達數十家甚至上百家,中國神華等8家公司累計理財金額超過百億元。

——非上市企業圍繞資金運營的金融化勢頭越來越猛,表現為企業的金融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越來越高,利潤來源於金融或者類金融業務的比重越來越高。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非上市公司金融化的一個現象是大型國企設立財務公司,從銀行拿到便宜貸款,然後加幾個點轉貸,成為資金的二道販子,增加了實體企業的信貸成本。

另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現象是「金融控股公司」,一些大型民營企業通過併購獲得各種金融服務牌照,如互聯網借貸、期貨、基金公司等,但母公司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不納入金融監管框架,沒有風險防控機制,沒有風險隔離牆,其間可能存在關聯交易、資金騰挪等違法行為,非金融企業跟金融部門之間出現了嵌套,而金融監管部門對這些跨部門交易尚沒有相應的監管政策。

——一些公司打著「科技金融」的旗號突破金融牌照監管。李建軍表示,全球科技公司都存在資本過剩,如蘋果、微軟、阿里巴巴等都有大量的現金,所以轉型做金融。技術創新突破了原有金融監管牌照的約束,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金融活動中信息不對稱、搜尋成本高、搜尋不匹配的問題。但許多沒有牌照的科技公司開始提供金融產品,包括信貸和支付服務、出售保險產品等,這可能會帶來競爭問題和金融穩定風險。

「近兩年來瘋狂擴張的現金貸,有可能成為P2P之後互聯網金融的另一個風險點。」連平說。流量巨大的互聯網公司具有做金融的先天優勢,新浪、百度、聚美優品等均被曝推出現金貸產品;還有一些P2P平台將現金貸當成逃離監管重壓的出口,高利潤率使得資本蜂擁而入。

全球金融風險再度成為挑戰,補齊金融監管短板刻不容緩

金融是國之重器,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防控風險是2018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表示,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十周年到來,全球金融風險取代復甦風險,再度成為世界經濟的首要挑戰。面對這一變局,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金融安全從技術層面上升至治國理政的戰略層面。

「2017年,金融強監管與金融去槓桿的政策雙管齊下,意在引導金融資源真正服務於實體經濟,並壓縮金融空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目前,該政策已體現出階段性效果。未來,金融行業向本源回歸有望將政策調控轉變為長效機制,金融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得以進一步夯實。」程實說。

監管部門和專家指出,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補齊金融監管短板,深入推進金融監管統籌協調。

一是防控交叉性金融風險,重點排查同業投資、理財業務的投資端,摸清每一筆業務的底層資產,真正做到穿透和並表,並在規定時限上報排查情況。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指出,2013年以後我國發展影子信貸,發展銀行間市場,把負債結構複雜化,這使得我國金融槓桿過高後出現特別大的風險點。從2016年底開始的這一輪金融強監管,對金融內部的去槓桿取得一些成效,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利率抬升,同業存單和理財佔比下降。

二是防控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金融降槓桿、治理監管套利的過程中,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比較突出。公司為了應對上述情況變化,在債券投資方面,降低槓桿,提升投資信用債券的信用等級和資質水平,規避「兩高一剩」和高風險地區債券,嚴格控制債券久期,提升資產流動性,合理利用對沖工具進行風險防範,同時加強對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尤其關注中小金融機構的違約風險;在股票質押回購等信用業務方面,逐步壓縮高集中度、高風險、突破新規的項目,對新增業務開展審慎評估,保障質押業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健增長,同時全面推進信用業務管理系統建設,構建全過程的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上海銀監局指出,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手段及時掌握企業真實狀況,實現信用風險的早期識別與防控,規範各債務平台的融資行為,嚴格遵守一般企業的授信標準;另一方面,在市場資金保持「緊平衡」、金融機構持續降槓桿的背景下,機構要密切監測市場流動性變化趨勢,完善資產負債期限管理,建立與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相適應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架構。

三是嚴密防範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業內專家指出,互聯網金融及虛擬貨幣等金融科技帶來監管新挑戰,需快速配備相應專業資源以及更新知識結構,識別潛在風險。

首先,金融科技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特性,且金融交易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產生海量數據,風險監測及管控難度提高;其次,金融行業去中心化形成區塊鏈,傳統自上而下監管體系和秩序被打破,發生根本變化;此外,虛擬貨幣的大規模應用也給反洗錢的監管帶來極大挑戰。

信息來源:新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陸家嘴金融城 的精彩文章:

巴菲特:市場有時表現很好,有時表現很糟,可華爾街的手續費從來沒少收過…

TAG:陸家嘴金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