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景之淮安——運河之都,人文古城
淮安,意為「淮水安瀾」,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淮安市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大運河、淮沭新河、蘇北灌概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廢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等9條河流在境內縱貫橫穿,水網發達,湖泊密布,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湖泊面積佔11.39%。
淮安的命運與京杭大運河緊密相連,因運河之興而興,曾經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商貿大都市,一度成為文人墨客爭相追逐的文化中心;也因運河之衰而衰,隨著運河的衰落,從繁華大都市的寶座上跌落,成為默默無聞的蘇北小城。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開鑿連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這就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初雛形,邗溝與淮河的交匯點就在淮安境內。淮安的城市歷史也從此而開始。
邗溝,成了連接江南豐富物產與北方發達經濟文化中心的紐帶,淮安處於控扼江、淮、河、濟四大水系的樞紐上,作為物流和商貿樞紐的重要作用從此凸顯,「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故成為春秋戰國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所有。
隨著鄭國渠、鴻溝的陸續修建,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出現了兩大經濟帶,一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的西部,二是邗溝-沂水沿線經濟帶的東部。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實際上就是這兩大經濟帶之間主導地位的爭奪。
秦滅六國,代表西部暫時壓倒了東部。但是邗溝沿線,特別是淮安及其周邊地區則成為孕育反秦力量的策源地,重要起義軍皆出自這一地區。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徐州,位於淮安西北),不僅僅是為了在父老鄉親面前顯擺,而是這裡已經成為關中之外的另一個經濟中心。對於已經把關中百姓得罪光了的項羽,選擇這裡其實是必然選擇。只不過運河經濟帶經濟上強則強矣,在軍事上卻是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楚漢爭霸,又一次複製了秦滅六國的故事。
漢代,邗溝已經成為重要運輸通道,沿途商貿繁榮。在漢初「無為之治」的政策下,邗溝沿線又成為孕育反中央政府力量的溫床,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由此而起。中央政府又一次憑藉地緣上的優勢,壓制了運河經濟帶。
東漢末年,邗溝沿線又成為群雄逐鹿的主戰場,曹操最終在此脫穎而出。曹操既是魏晉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更是位善於將開挖運河以通漕運、用於戰爭運輸的傑出軍事家和指揮家,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在黃河以北地區大規模開挖運河以通漕運的人。
可以看出,淮安憑藉交通優勢在成為江淮商貿重鎮、南北漕運咽喉的同時,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號稱「南必得而後進取有資,北必得而後餉運無阻」。
每當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往往以淮安為角逐之所。隨著五胡亂華之後天下進入長時間的亂世,淮泗一代由於反覆兵禍呈現「赤地千里」的悲慘景象,也成為陰謀家和冒險家的樂園。黃易的小說《邊荒傳說》正是以此為背景。
隋朝統一後,淮泗一帶恢復安寧,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隋煬帝致力於將鴻溝進一步延長變為「通濟渠」(淮安至洛陽),意圖將原本相互割裂的西部經濟帶和東部經濟帶連接起來,消除長期以來東西部相互對抗的不利因素,建立中華帝國萬世之基業,"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
此後,隋煬帝又主持修建聯通洛陽到涿州的永濟渠,目的是聯通幽燕之地(北京、河北一帶),消除這裡潛在的割據因素,並將其作為征伐遼東地區的基地。再加上同期開鑿的江南運河、山陽瀆,京杭大運河基本成型。
與吳王夫差一樣,隋煬帝的霸業失敗了,但是他留下的運河工程卻造福或者影響後世千年之久。隨著大運河將更多地區連接起來,淮安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唐宋年間,西部關中經濟帶通過路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東部運河經濟帶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參與國際貿易,東西部之間又有運河溝通。中國內貿和外貿雙發達,中華帝國邁入了歷史上的鼎盛階段。
當時黃河奪淮還未發生,江蘇的海岸線比現在偏西數百公里,除了內陸水網之外,從淮安沿淮河入海口進行海洋貿易也是十分方便。淮安除了是運河大都會之外,楚州(淮安)港還是重要的對外交往口岸,李北海《娑羅樹碑》稱之為「淮楚巨防,江海通津」。
日本國13次遣唐使經由楚州回國。從事東北亞客貨運輸業的新羅人則聚居于山陽(淮安另一別稱)、漣水的新羅坊。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馬頭鎮、北辰坊等地,經營大宗貿易。
運河沿線的酒店客棧,全天候通宵營業,給日夜兼程的商旅們帶來極大的便利。李白、白居易、劉禹錫、楊萬里、蘇軾、歐陽修等文人墨客成群結隊地來到淮安,進行大運河之旅。
李白的「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隱隱將自己比作懷才不遇的韓信,項斯「夜入楚家煙,煙中人未眠。望來淮岸盡,坐到酒樓前。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溫庭筠「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白居易「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流傳千年,成為評價淮安的千古名句。
北宋初,楚州市民社會與商品經濟進一步興起,出現了一些從事國際貿易的富商大賈。洪邁《夷堅志》就曾載有山陽鉅賈王某航海貿易事,為《聊齋志異》、《鏡花緣》所採用。「繞淮邑屋綿千區,畫檐綺棟吹笙竽。」運河兩岸,酒肆勾欄比肩連翼,露天作場規模驚人。據《太平廣記》載:「楚州龍興寺前素為郡之戲場,每日中,聚觀之徒通計不下三萬。」
據日本東亞經濟史專家池田靜夫統計:熙寧十年(1077年),中國商稅超過十萬貫的只有三地,即杭州、汴京、楚州。
安史之亂之後,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西部經濟帶日趨沒落,運河經濟帶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由於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於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開封雖然交通便利,但是喪失了關中地區的防守優勢,存在先天不足,因此這些政權都很難再復現秦漢唐橫掃天下、一同六合的狀況。
北宋丟失了華北地區,宋遼沿白洋淀、雄安一帶對峙,又使得運河經濟帶分割為南北兩段,中國經濟版圖的東西對抗演變為南北衝突。淮安作為連接汴京(開封)與杭州的運河上的樞紐,重要性可想而知。
到了南宋初期,南宋的防線退守到淮安一帶,這裡又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陣地。抗金將領韓世忠與夫人梁紅玉(淮安人)在此地作戰,前後十年,用數萬兵力,打得金人不敢來犯。
宋金對峙形勢圖
蒙古人橫掃歐亞,定都北京(元大都)之後,將大運河裁彎取直,京杭大運河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一直到清末,大運河成為將江南的米糧布帛等物資運往京城的交通大動脈。馬可·波羅稱淮安「是一甚大城市」,「其城有船舶甚眾,並在黃色大河之上」,「此城為府治所在,故有貨物甚眾,輻輳於此」,「應知此城製鹽甚多,供給其他四十城市之用」。
此後中國的歷史進程,變成了大運河所連接的北京與江南之間的南北博弈。江南地區通過參與對外貿易,經濟實力越來越強,自然越來越對指手畫腳的北京感到不滿。元末大起義就可以看作江南經濟區對北京的反攻。明朝初期的南北二都的選擇以及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則是南北之爭的延續。此後沿著大運河的南北問題貫穿明清兩朝,成為中國歷史的主線。
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後,直至清中葉,運河對於國家的物資保障地位臻於極致。康熙曾經說道:「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三件大事中的兩件都與大運河相關。三藩削除之後,國家的頭等大事就是運河,這裡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命脈,為了保住這條命脈,其他一切問題都可以讓路。
有明一朝,北京一方面需要江南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又防備江南勢力的過分增長,甚至採用了相當冷血殘酷的手段,比如編織罪名殺掉首富沈萬三,限制江南考生的高考(科舉)錄取名額,甚至藉助明初各種大案株連江南富商,都是服務於這一目的。
清朝完全依靠明朝留下來的經濟底子,其財政、社會穩定、稅收等各個方面,對於江南外貿相關產業的依賴更嚴重。導致明朝滅亡的經濟中心江南與政治中心北京二元對立的問題,在清朝依然存在;而且進一步混雜了滿人與漢人之間的民族矛盾,形勢變得更為嚴峻。
清初三大案「江南奏銷案」、「哭廟案」和「通海案」,無不是針對江南富商階層蓄意為之,再加上「丁酉科場案」和株連甚廣的「明史案」,江南縉紳遭遇了沉重打擊。
至於乾隆七下江南,主要不是為了遊山玩水,或者什麼「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而是防止江南的工貿集團有什麼圖謀造反的跡象,一旦發現就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為了限制江南經濟的膨脹,乾隆延續了康熙初年推行的廣州一口通商政策,就是吸取了江南反壓北京,導致明朝滅亡的慘痛教訓,對江南工貿集團進行限制,防止其一家獨大。 說得更加具體一點,就是通過扶植珠三角來限制長三角,防止長三角的經濟過度發達,對京津冀地區形成嚴峻挑戰。
由於大運河已經成為國家頭號經濟動脈,淮安因黃淮運三水交匯的獨特地理位置,成為漕運指揮、河道治理、漕船製造、漕糧儲備、淮北鹽集散之「五大中心」。
主管國家賦糧收驗儲運與治水保運兩大要政的部級機關——漕運總督署、河道總督署及其直屬的數十個司道衙門,陸續駐節淮安;運河上四大榷關之一、徵收貨物流轉稅的淮安關,有著八十二個分廠的明清最大的造船基地——清江督造船廠,號稱「天下糧倉」的常盈倉,主管淮北鹽產銷專營、稅收征繳的淮北鹽運分司,全都設在清江浦兩岸;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還一直以清江浦為界,實行「南船北馬」交通管制。
淮安附近歷來成為產鹽聖地,加上漕運發達,食鹽行銷全國,這也讓各地資本源源彙集,讓淮安商業金融生生不息。清人吳錫麒稱此地為「萬商之淵」,「富有無堤,甲於他鎮」。城中,高堂廣廈,林池駢立,有各種私家園林近百處,有人稱為「兩岸市肆櫛比,數十里不絕」,甚至「十里朱騎兩岸舟,夜深歌舞幾時休」。
淮安成了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同時也是江淮一帶的經濟政治中心,被姚廣孝譽為「壯麗東南第一州」。史稱「人士流寓之多,賓客燕宴之樂,遠過於一般省會」。達官鉅賈、富紳名士雲集聚居,盛饌侈靡之風大行淮上。白銀如水,官衙如林,商旅如潮,名庖如雲。
正是這獨特的區位優勢,空前龐大的多層次飲食需求,有力的經濟支撐和開放的文化氛圍,極大地刺激和推動了餐飲業的發展興盛。流傳千年的淮安飲食文化與同屬運河之都的揚州、常州的菜肴相互融合,中國四大菜系之首的淮揚菜至此成型。有人考證說,代表中國烹飪的最高成就的滿漢全席,最初就誕生於淮安境內的清晏園——當年河道總督府的花園內。
經濟的繁榮更是刺激了文化的繁盛。四大名著中《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出生在淮安,並且在此度過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小說中大鬧天空等種種瑰麗的想像,都是作者在運河邊吃著淮揚菜構思完成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等角色對白,時不時冒出一兩句淮安方言,令人忍俊不禁。
如果要尊重原著的話,孫悟空和唐僧對話都是用淮安方言……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也曾生活在淮安,並在淮安去世,小說中許多內容取材於作者在淮安生活的見聞。例如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團伙在山東一帶起事後,南下來到淮安以北的海州劫掠,被地方官張叔夜擊敗並擒獲。小說中潘金蓮與西門慶生活的陽谷縣交通發達,商貿繁榮,這種景象只可能出現在明代淮安的清江浦,而不是宋代山東的陽谷縣。潘金蓮開窗與西門慶相識場景的二層建築格局,在淮安里運河旁邊的花街、石碼頭街(均為明清時的商業街)隨處可見。
歷史上的宋江是在淮安附近被抓……
作為施耐庵門下弟子的羅貫中,當然也在淮安生活過。《三國演義》中一度在曹操、劉備、呂布之間周旋的陳登就是淮安人,陳登憑一己之力將呂布玩弄於股掌之間,並且這段事迹就是發生在淮安徐州一帶,這也是三國這部書中最為精彩的段落之一。
《紅樓夢》是四大名著中唯一與淮安沒有直接聯繫的,然而,淮安當年那些達官鉅賈的生活,處處流露出紅樓夢裡所描寫的豪門大賈豪奢生活場景的影子。相對於南京蘇州,淮安的盛衰變遷更加神似小說中描寫的榮國府。
隨著長期的對外貿易以及運河漕運的發展,中國的重要經濟帶幾乎全部分布於沿海以及沿大運河沿線,使得中國擁有一個大陸國家的「頭腦」,卻長了海洋國家的「身體」。這就使得海權強國輕易擊敗並控制中國成為可能。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炮艦就是封鎖了運河漕運,使得京師賴以生存的補給中斷,所以清廷才匆忙議和。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出運河的極端重要性。
清末到民國,運河漕運由於種種原因衰落,再加上軍閥混戰,黃河決口,淮安再次淪落為貧窮之地。然而這裡卻走出了多個影響歷史的名人:出身於淮安沒落官宦之家的周恩來,成為革命領袖以及新中國總理;從淮安走出的以談荔孫、周作民為代表的一批金融人才進入近代金融機構發揮著重要作用,甚至一度有「無淮不成行」的說法。
走進淮安,探訪這座千年運河之都,不僅是了解這座城市,更是整個中國興亡成敗的往事。
漕運總督府和漕運博物館
漕運總督府遺址位於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城區中心,是明、清兩代統管全國漕運事務的漕運總督的官署建築群,規模宏大,保存完好,布局嚴謹。2002年8月,淮安市淮安區在舊城改造中挖掘發現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在明清遺迹下3米處還發現有宋元代文化層。遺址被列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迹皆毀於上世紀40年代。房基、礎石仍存。
博物館集中陳列了古代漕運(運河水上運輸)工具及附屬遺留物品,漕運總督府內工作與生活用品,曾經擔任漕運總督及其他漕運官員(如唐代副宰相劉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倫、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書札,墨跡及生活用品,以及歷代有關漕糧流通的記錄、證券、量具、代用品。
在歷史廳,有組清江造船廠彩繪雕塑。工人們正在製作一艘漕船,只見他們按照各自的分工進行鐵釘連接、鋦加固、拼接榫構、麻絮桐油礪灰捻縫、船底塗漆,儼然就是一部真人演示版的漕船施工工藝圖。
在文化廳里一艘根據明清相關文獻記載按比例縮小復原製作的漕舫。船頭是一個巨大的「獅子」頭,波浪形的毛髮像涌動的運河水;船尾則是寓意平安的良渚文化的圖騰神徽。這艘漕舫為明末清初督運漕糧的一種官船,名為「太平舟」,也叫「飛虎舟」。
淮安廳的河下古街,有種亦真亦幻的錯覺。張記銅鋪內爐火熊熊、淮豐米行里五穀滿倉、淮賓樓美酒飄香、清溪館的宴席上擺著軟兜長魚、開洋蒲菜、平橋豆腐、欽工肉圓等淮揚名菜,兩位士子觥籌交錯、談詩論文……
里運河文化長廊
包含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兩處遺產點(清口樞紐、清江大閘)和一處遺產河道(淮揚運河淮安段)。里運河文化長廊由"起"、"承"、"轉"、"和"四大板塊構成。"起"板塊為清江浦文化商業休閑區,"承"、"轉"板塊為"中國·淮安世界運河文化旅遊區"。"和"板塊為河下-蕭湖古城文化旅遊區。全長32公里的里運河,沿岸風景優美、人文景點眾多,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達百餘處。單是在清江浦景區,便可數出清江大閘、清江浦樓、國師塔等30多處人文景點。可以說,這裡是運河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戲曲文化、名人文化的聚集地。
乘著畫舫泛舟里運河,追尋明清漕運遺迹,探訪乾隆下江南的故事……
河下古鎮
河下古鎮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隅,古邗溝入淮處的古末口,曾名北辰鎮,是淮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護區之一。
河下歷代皆有名人:秦漢時有軍事家韓信,文學家枚乘、枚皋父子,唐代有詩人趙嘏,宋代有抗金巾幗英雄梁紅玉,明代有文學家《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抗倭狀元沈坤,清代有樸學大師閻若璩,考據學者吳玉,名翰林程晉芳,溫病醫學家吳鞠通,數學家駱騰鳳,長篇彈詞《筆生花》作者邱心如,圍棋國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禮部尚書、都御史汪廷珍等。
據《河下志》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樑、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明清時代,這裡富商的豪宅甲第連雲,與揚州鹽商的園林相媲美。有名的古迹有狀元樓、魁星樓、吳承恩故居等,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樑,都有豐富的傳說故事,是全國所有古鎮中文化底蘊最為豐富的一個。明清兩代,河下出過55名進士,有狀元一名、榜眼兩名、探花一名,三鼎甲齊全。出舉人100多人,博學鴻儒司5人。
吳承恩故居
坐落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河下古鎮的打銅巷巷尾,整個故居佔地9876平方米,建築面積1842平方米。故居布局分為四個院落,由門房、客房、軒廳、書齋等26間房屋和庭院及後花園——悟園組成,輔以迴環曲幽的抱廊、假山、亭軒舫橋及竹木花卉,是一組體現明代風格的清雅秀麗,古色古香的園林式建築群。
故居旁邊就是梁紅玉祠,韓信釣魚台,可以順便瞻仰一下另外兩位淮安歷史名人。
中國淮揚菜文化博物館
淮揚菜,不僅是珍饈佳肴,更是遠遠超出了美食的範疇。它是舌尖上的詩、是有滋味的畫,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歷史的精華。
整個館群融合了中國庭園合院和中式園林風格。博物館共有3個館區、5個部分,展館面積6500平方米。博物館由"河館"(展示與菜文化相關的古黃淮河、運河等文化)、"菜館"(陳列展示淮揚菜文化)、"民俗館"(展示與菜文化相關的民俗文化)和"學藝館"(互動學習淮揚菜的製作及品嘗美食)四大功能區組成,集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於一體。而頗具創意的是,博物館在傳統展陳方式基礎上,通過聲、光、電、動漫等現代科技手段,再現淮揚菜發源、發展、承繼、創新到鼎盛的悠久歷史進程,成為傳播淮揚菜美食文化的重要窗口和研究基地。
鎮淮樓
鎮淮樓從南北朝時起,經歷晉、陏、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具體創建時間已不可考。北宋,明弘治、嘉靖年間知州陳憲、宋繼先均修繕。
因為淮安(現淮安市楚州區)"扼江北之要衝,為南北交通之孔道",縱貫淮安全境的大運河,便是當時南北交通的命脈。南糧北運,要從運河穿長江,越淮河,才能北上。船隻以到淮安視為安全,無論文武官員,顯宦世家,鉅賈富賈,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都要登樓祭酒,以慶幸運。在元代,淮安 "置總管府,用以控制南北舟車轉輸",樓上便懸掛"南北樞機"、"天澈雲衢"的金字匾額。明代樓上置"銅壺滴漏",用以報時,故又名"譙樓"。後又置大鼓專伺打更、報警,故又稱為"鼓樓"。
如今以鎮淮樓為中心開闢了公園。園中有金桂、玉蘭、雪松、龍柏、臘梅和法國女貞等各式花木,還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給周恩來總理故鄉的櫻花。樓上陳列了淮安的歷史文物,使淮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著現代文明的奇光異彩。
與文化大家
走一段文旅之路
與民銀旅行
開啟一段心靈旅程
民銀旅行 攜手同行
TAG:民銀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