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拿大孩子告訴你,怎樣減負才不會成為廢物?

加拿大孩子告訴你,怎樣減負才不會成為廢物?

部分引薦自加拿大中文報(id:cadaily)

今年兩會,再次將中小學減負問題推向輿論的高潮。圍繞著「減負」問題,人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問題的核心非常簡單:教育部希望減負的美好願望和家長們面對競爭想減卻不敢減的巨大矛盾。

「減負」會給我們的孩子們帶來的後果,現在還難以看到。但是不少國家已經有了減負的先例,「減負」到底怎樣,從他們身上我們或許可以一觀一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減負的日本。

日本「寬鬆教育」三十年

上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作為一個人口稠密、民眾普遍重視學歷的東方國家,日本幾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多出來的錢可以資助孩子上大學,於是,上大學的考試競爭變得異常激烈。

大學入學考試的激烈競爭,傳導到整個基礎教育,導致基礎教育非常應試化,產生了包括「填鴨式教育」、「考試地獄」等一系列說法,這和中國很多家庭目前正在經歷的情況有些類似。

所以,就有一些有識之士提出:「我們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這些成功大多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擠過高考獨木橋後獲得的成功,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要吃這個苦呢?我們建設成就,不一定要從這條路才能取得吧?」

在民眾壓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寬鬆教育」的政策,30年間,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把公立學校每周的上課時間、課程標準、課程大綱都降下來(縮減課本),例如將小學至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至123頁,公立中小學每周上課5天(原本6天)。

其次,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不允許擇校,具體來看是將學校集群化,學生只能進入某一個學校群,具體進哪一個學校,只能通過抽籤的方式隨機入學。

這些教育理念是不錯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寬裕地、充實地成長,不要被考試的壓力磨滅了天性。但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

越減負擔越重的怪圈

首先,雖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但是考試競爭壓力並沒有因此而降下來。

通過日本的人口數據,我們可以發現,1992年,日本18歲人口達到戰後第二次嬰兒潮高峰,之後,直至2014年的22年間,18歲人口從205萬減少至118萬,降幅達42%。

這段時間,考試競爭壓力逐漸降低,但是在1976年至1990年(「寬鬆教育」政策的頭15年),人口數沒有降下來的情況下,大學的擴招也沒有跟上,高等教育錄取率不斷降低,考試競爭變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輕鬆了。

(日本高等教育錄取率、家庭經濟數據、18歲人口和教育政策變遷,該圖表由陸一提供)

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下,有進取心的家長和家庭,幾乎都是轉向私立學校、民辦教育機構,有些學生平時就上私立學校,課外還要去補習機構,去增加應試的資本。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家庭負擔變得非常重。

與此同時,家長可能也會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原本公辦學校都能夠解決所有事情,給家長更多選擇空間之後,家長並不知道如何做更有益,所以會產生過度補習等一系列問題,整個日本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支出也變得非常大。

直接促使日本政府改變「寬鬆教育」政策的因素可能是PISA測試,日本學生原先在數學、閱讀等方面是很強的,在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當中,一開始是領先的,但是「寬鬆教育」政策實施了十幾年之後,日本學生在數學、閱讀等方面的測試中排名連續下降。

於是,就有了教育評論家「全世界小學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國成為泡影」等說法。

加拿大孩子沒減負成廢物:所處環境不同

提到減負,很多帶著移居到加拿大這邊的華人家長也有這種擔心,他們看著加拿大小學裡面老師動不動就是一句「孩子們回去好好玩吧」,心裡有種莫名的緊張感。

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疑問:加拿大孩子也是在寬鬆的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為什麼人家沒有減負減成廢物,反正都成了各行各業優秀的人才?

原來,加拿大的大學並不像國內大學那樣採取統一考試入學模式,而是全部都是自主招生。學校可以從報考的學生裡面挑選出最合適的學生。

而且,選材標準並不是完全依靠分數,而是要看很多很多其他東西,甚至按照有些中國人的話說,加拿大的大學就是「事多」。

一般來說,加拿大大學招生的時候主要看三個方面指標:

成績(省考情況、平均成績等)

社會活動情況(義工、實踐經歷)

推薦情況(特長、品質)

也就是說,加拿大孩子考大學的時候,愛好特長、社會實踐和分數一樣,能夠幫助自己更進一步。

具體到招考中,

成績平平但是滑雪很厲害,能不能進好大學?

可以的。

成績平平但是平時樂於助人,已經成了當地社區的模範級公民,能不能進好大學?

可以的。

成績平平但是文筆出色,能在準備的材料和面試中打動大學招生面試官,能不能進大學?

可以的。

這裡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綜合衡量一個孩子的特點、性格、成長情況再來決定前面的路往那邊走。環境決定了這裡的孩子們雖然課業負擔小但也不會成廢物,因為他們將業餘時間利用到自己成長的其他方面。

兩邊不同的環境也造成了孩子們截然不同的成長軌跡。

加拿大小學初中很輕閑,沒什麼壓力,課程都是老師安排的;到了高中第二個年頭(也就是10年級),就要根據你將來的職業意向自己選課,有些課程是為上大學準備的,有些是為上學院準備的,還有些是為高中畢業後直接工作準備的。

上了高中,會一年比一年緊張,不過與中國準備高考的學子相比,還是要輕鬆一些。最後進了大學,反而特別緊張。

加拿大整個教育環境都認為,小學、初中那種年紀不大的學生明明就是個孩子,為什麼要逼他們做這做那?學校教育就應該以發覺潛能,啟發創造力,開發興趣為主,同時還要培養孩子的各方面的好品德,好習慣。

反思中國:如何正確「減負」

對比日本和加拿大的經驗中,我們能學到什麼呢?

同樣是減負,加拿大減輕了學業負擔,卻擴大了對孩子考察的範圍,最終培育出各盡其才的優秀人才;反觀日本的做法,單純地縮短學時、課本,去除重點學校,反而會造成「國民素質降低」和「補習惡性競爭」的雙重惡果。

在很多反對「減負」的家長看來,目前中國無疑是在走當年日本的老路,這才是他們真正擔憂的原因。

對於中國而言,要想實現「加拿大式」的減負,在減負的同時,提高孩子綜合素質,全面啟發每個孩子的潛能,顯然不僅是現在的改革能夠做到的。這必然需要整個考核機制、教學內容,以及學校風氣的全面轉向,要做到這些,我們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華夏投資移民

這裡有一套移民、留學、置業、養老...指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移民 的精彩文章:

便簽紙能撕出清水寺,腦洞大開的日本設計又雙叒火了!
特朗普「執政周歲」,政府關門?

TAG:華夏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