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收藏這份看展地圖,「浸入」3月上海藝術現場

收藏這份看展地圖,「浸入」3月上海藝術現場

繪畫是藝術的誠實;繪畫沒有作弊的可能。不是好,就是不好。

——達利

美術館篇

仲條正義:飲&嘔吐

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psD

至2018年5月20日

仲條正義,《Mother and Others》,海報,128 x 90 cm,2016

創新與靈感與年齡無關。秉承一貫輕鬆明快、新奇獨特的設計風格,85歲高齡的藝術家仲條正義再一次展現了其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圖形之間的創作活力。藝術家曾說過,「以80幾歲的年紀,很難做出也不太需要再那麼努力設計出什麼特別的東西,得過且過也可以。但是做到一半看著那些左右為難的半成品,還是過不起自己那道坎,態度轉變後靈感也重新回來,才設計出這些大家所見的『奇怪』的東西。」

21世紀Rimpa海報大賽參展作品,2015 。圖片來自銀座圖形畫廊

作為日本平面設計時代神一般的存在,仲條帶來了1968年至2011年間為資生堂設計的200本《花椿》雜誌的個人珍藏版。半個世紀前的設計到今日也並未褪色,新的出色設計還在源源不斷不斷湧現,足以窺見這位「設計老頑童」不墨守成規的精神。

本次個展仲條對「媽媽」這一存在進行了難以琢磨又匪夷所思的二次解讀和創作。究竟奇怪是怎樣的一件事呢?不需要發問,去展覽現場思考就好。

群展:行將消退

上海外灘美術館 |至2018年5月27日

波拉·彼薇,《你見過我嗎?》,泡沫、羽毛、塑料、木材、鋼材,108 x 200 x 100 cm,2007

「行將消退」對「觀看」的方式和角度提出討論,邀請觀眾走入過去,探訪不熟悉的城市和地域,重新審視二十世紀末至今藝術家們如何透過創作來發問、剖析並拆解時代給予人類的種種難題,並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提出對「殊異性」的思考。

查爾斯·雷,《病毒研究》,玻璃、金屬、墨水,93 x 137.5 x 75 cm,1986

展覽試圖通過詩意的闡述,轉換對於有跡可循的認知結構的固有理解,向觀眾提供更開放和多元的解讀視角。扭轉一個視角,就會得到不同的解答。所見是否真的即所得。

展覽呈現來自各大洲23位藝術家的29件作品。如策展人謝豐嶸所言:「藉由作品的藝術陳述與圖像為批判性思考的工具,帶領觀者走入陌生的景觀並與之對話,在知與未知的模糊邊界試圖重建想像的國度。」

黑川良一:反向摺疊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 至2018年6月15日

裝置作品《反向摺疊》

黑川良一的美學觀自由切換在抽象與具象之間,作品主要由幾大元素綜合構成:幾何形狀、像素、印象派的色調、風景剪影、以及大自然間存在的常見的聽覺元素。黑川的關注點集中在對事物的演化和解說之中,時而突進、時而漸進,將常規的認識二次處理來引領觀者回歸到認知事物的原點。

裝置作品《反向摺疊》

受天體物理學領域最新研究發現的啟示,黑川創作了全新的感官浸沒式的裝置作品《反向摺疊》,與其自2003年起開始專註的數碼藝術作品雷同,以全息式多屏視聽系統給觀者豐富的感官體驗。

這件新作,將星辰以及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等相關現象轉譯成了聲音、圖像及振頻,努力表現核聚變並描繪不同星系撞擊後重組成新恆星的過程。

貝蒂·伍德曼:宇宙

趙洋:阿賴耶

上海chiK11美術館 | 至2018年6月17日

圖註:趙洋,《美人魚之家(系列F)》, 2011,150×200cm,布面油畫

這是美國著名藝術家貝蒂·伍德曼(Betty Woodman)在亞洲的首場個展。藝術家通常以陶土為媒材,將不同時代、文化、地域和媒材結合一體。在她的手中,陶器不再是日常器物。你可以從中看到克里特、埃及、希臘和伊特魯里亞的傳統,也可以一窺巴洛克建築、畢加索和馬蒂斯的繪畫,甚至有中國唐三彩和日本和服的影子。

貝蒂·伍德曼(Betty Woodman), 《Paola"s Room(diptych)》, 237.5x440.1x29.8cm,2011

本次也是中國藝術家趙洋首次美術館個展,「阿賴耶」在梵文中原意為「藏」。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斷對自己發問「從哪裡來」與「到哪裡去」等哲學命題。趙洋沉迷於身體的符號學,他熟練地在繪畫平面上築造身體的界限,通過摺疊與對稱等構圖,展示身體界限之中的微小局部。近作展現出藝術家在繪畫中注入「凝固性」概念的嘗試。

藝術中心/畫廊篇

久門剛史:風

大田秀則畫廊 | 至2018年5月6日

久門剛史,《風》,木頭、玻璃、燈泡等,110 x 100 x 80 cm,2017。攝影:Takeru Koroda

端詳久門剛史的作品時,時間總是靜止的,內心是無比平靜的。末了,在慨嘆時光流逝匆匆的同時又極容易陷入一種悵然若失的寂寥之中。未曾想過情感的抒發可以憑藉如此簡單的形式,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侘寂之美(Wabi-sabi)」,於粗糙、簡單、低調和親密間呈現自然的完整性。

久門剛史,《"量子化 #3" ( 細節 )》, 聲音, 燈泡, 木頭, 亞克力, 鋁, 喬其紗等,尺寸可變,2015。攝影:Takeru Koroda

久門剛史一些作品的創作是基於他本人某段記憶的:祖母家的飯香、廚房作業的聲響、遠處的溪水流動、夏日不間斷的蟬鳴……但更多時候,他會將個人情愫暫且擱置一旁,滿心期待觀者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回憶。

本次個展「風」將在畫廊空間內重新裝置藝術家在亞洲迴廊現代美術展展出的同名裝置作品。對於「風」,久門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和解釋,但藉由作品,他希望喚起人們的某種情懷和記憶,並以此觸動內心那柔軟而不易發掘的世界。

傑思敏·莉特&傑·柯彼:水與土

杜夢堂畫廊 | 至2018年4月14日

傑思敏·莉特,《無題》,紙上水彩,30 x 30 cm,2017

水與土既是陶瓷創作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也是藝術家發揮所長的藝術語言和靈感來源。本次以雙個展形式呈現美國當代藝術家傑思敏·莉特(Jasmine Little)和傑·柯彼(Jay Kvapil)的包括逾22件/組陶瓷裝置及近10件繪畫在內的藝術作品。

傑·柯彼,《卵圓形大碗》,陶瓷、火山釉,33 x 62.6 cm,2017

兩位藝術家的相同之處在於以將陶瓷作為女性身體的延展來實現對材料本身的探索,多維度挖掘陶瓷藝術的價值。從釉的燒制層次和繪畫顏料的疊加方式上,藝術家們又分別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風格。

但是,無論是只強調功能性、只強調美學、還是二者兼備,陶瓷藝術的創作與人的成長都有著異曲同工、可圈可點之處。水有三種形態,土為萬物之本,人又是世間存在的最有靈性的物種之一。本次展覽對三者都進行了新的詮釋。

朱金石:甘家口303

藝術門 | 至2018年5月15日

朱金石,《飛二》,布面油畫,180 x 160 cm,2017

公寓藝術指代九十年代中期在缺乏公共空間允許的環境下,中國藝術家在私人空間自發組織的藝術活動。由策展人高名潞提出。這類作品多取材於家庭和個人生活環境,保留藝術家與生活間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同時以低成本、袖珍、偶發和難以保存為主要特徵。

朱金石,《山水案》,摺疊桌子、炊帚、麵粉和水,1995

本次展覽從該概念出發,展出朱金石自1979至今的包括《病床》、《時鐘》、《山水案》在內裝置與繪畫實踐作品。包括「複製」的甘家口303房間、地下室空進在內的各展覽空間相互貫通,渾然一體。

作為朱金石在上海的首次個展,「甘家口303」被劃分為了獨立的三個部分卻又各自相輔相成井然有序,強調公寓藝術簡樸中蘊含的大智慧,旨在與觀者共同反思和討論藝術的本質。

蔡澤濱:防守

膠囊上海 | 至2018年4月26日

蔡澤濱,《忐忑 》, 鐵,石膏,銅,33.5 x 11 x 21 cm,2018

在本次展覽中,蔡澤濱首次展出的雕塑作品。雕塑的原型均出自於展覽繪畫中的形象,它們進一步強調了藝術家繪畫中的觸覺質感,並在展覽中與繪畫形成有機的節奏。

蔡澤濱,《支點》,布面丙烯,120 x 90 cm,2017

國際象棋各式花色的棋子作為貫穿本次展覽的意象,被設置於各種巧妙的場景之中。蔡澤濱善於捕獲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與場景融合出一種莫名的情緒。

比如這雙被象棋輕輕支起的小腿,被藝術家鄭重其事搬到畫布上後,與現實有種戲謔的疏離感。

Petra Cortright & Marc Horowitz

BANK | 至2018年5月20日

霍洛維茨與部分晚餐項目參與者

2004年,馬克·霍洛維茨在Crate & Barrel(美國著名零售商)產品圖錄某頁里的白板上寫了他本人的電話號碼以及「和Horowitz共進晚餐」的文字,隨後便在接下來的一整年時間裡與數以千計從全國各地打來電話的人們共進晚餐。

霍洛維茨打扮成海盜參加試鏡

這一項目的廣告出現在了全美各大商場里,這一系列的行為來探索因試圖吸引眾多匿名觀眾而產生的好奇和焦慮情緒。他也因此項目而被《人物》雜誌列為「50位最迷人的單身漢」之一。

本次是這對藝術家夫婦首次一同舉辦展覽,他們一直善於使用視覺雙關效果、大規模參與式項目和病毒式社交網路惡作劇,在事物、觀眾和參與者的互動關聯之中,將最為平凡的生活提升為盛大的活動。他們近期通過解構傳統大師畫作,並賦予從著名電影中截取出來的台詞為標題,讓這些畫作呈現出一種荒誕的戲劇性。

群展:凝 固

八大畫廊 | 至2018年4月10日

岳敏君,《笑臉》

當你凝視著畫面上的人,是否會與他們產生共鳴?即使並不了解這些人曾遭遇過什麼,體驗過什麼,但卻能直接感同身受。岳敏君、俸正傑、郭晉、郭偉、何森、羅傑、劉玉君,這七位藝術家將人日常生活中的大笑、懷疑、不安、恐懼、疑惑、焦慮等等情緒狀態凝固於畫布上。

藝術家們只是表現了他們對社會的洞察,畫面本身不帶任何評判。而作為觀者,也只需來感受,感受這些主角的情緒/精神等狀態,感受藝術家的洞察,也更細微地感受你自己活在當下社會中的各類狀態,從而通過藝術獲得對人類、對生活與社會更深的理解。

林樅:鰲頭鳳嶺

Aura. a Gallery | 至2018年4月10日

林樅,《友人》,布面油畫,50 x 60 cm,2017

對於林樅來說,創作內容、媒介和材料都是可供思考的素材。形象、色彩、質感、肌理、文字、結構、關係等,就像語言所擁有的結構單元一樣,直接又抽象,卻構成了一個整體。

林樅,《死亡的象徵意義》,布面油畫,80 x 100 cm,2017

基於此,藝術創作的推進就變成了一個在漆黑礦洞中借著微弱燈光不斷前行探索的過程。這些星星點點的光亮被意識所點亮,在黑暗中遭遇和抗衡著各種未知的可能。

藝術家林樅的近作就是那一個個意外、是未名的礦石、乍見的溝壑、也是錯步跌倒後歸納集結出的經驗。藝術創作的樂趣之一,就是無法預料的結果,這種不確定並不會毀滅藝術的一致性,而是讓藝術更加堅實和完整了。

凱瑟琳·瑞安:人造地球

Cc基金會&藝術中心 | 至2018年5月27日

凱瑟琳·瑞安,《酒神的女祭司》,混凝土、大理石、粉末塗層鋼,2017

憑藉過人的敏銳力和創造力,洛杉磯凱瑟琳·瑞安被認為是最具潛力的新銳藝術家之一。她的創作題材大都來源於自然、城市工業和歷史與文化。

於日常生活中取材,搭建不同敘事之間的關聯,再構建出一個更完整的故事。對「輕巧感」也有著異於常人認知感覺的瑞安,還總能巧妙地處理原材料,將廢棄品打造成極富美感的藝術作品。

凱瑟琳·瑞安,《遮陽傘》局部,陶瓷、粉末塗層鋼,241 x 213 x 213 cm,2017

除了發現美,藝術家更擅於挖掘原材料背後的故事:洛杉磯隨處可見的皇后葵種子莢在她手裡,變成了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白玉石和玫瑰石英;而精心拋光的混凝土球體,靈感則來自於古希臘繪畫中酒神狄奧尼索斯手中那豐滿多汁的葡萄洛杉磯獨立策展人Gladys-Katherina Hernando這樣評價她的作品:「藝術家發現了物體的最後形態,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力,讓那些關於裝飾性、媚俗、工藝、身體以及女權主義的議題集中體現在這些物品上,使其成為具有歷史映射和歷史意義的大型雕塑作品。」

Lois Conner:路漫漫上下求索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SCoP | 至2018年6月3日

Lois Conner,《廣東,廣州,一九九三年(攝影師們)》,86.36 x 241.3 cm,1993

回首Lois Conner這33年來在中國走過的漫長探索之路。可以說,每一張照片的拍攝都是個緩慢的過程,她在大型照相機的取景器上觀察中國城市與鄉村的風貌。用「路漫漫,上下求索」來形容毫不為過。「大畫幅相機的特性迫使我慢下來,花時間去觀看。這個過程可以花一天、數周甚至幾年。」

Lois Conner,《浙江,杭州,一九九八年(三角蓮花)》,58.42 x 152.4 cm,1998

本次展覽作品囊括了藝術家幾十年來的數個攝影系列。這些系列背後是無數段難忘旅途,展覽以「桂林和灕江」,「山水」,「城市」和「蓮花」四個主題為線索,追溯她時逾三十年在中國各城市的遊歷,是最誠摯的再現。

時間與地點的結合為照片營造出一種莊重感:光影的衝突,季節的變換,綠葉如瀑的低語和水的流動。有趣的是,往往是那些出其不意的結合才最使人浮想聯翩,難以忘懷。

桑蒂·莫什:薩里

德玉堂畫廊 | 2018年3月17日至5月28日

桑蒂·莫什,《森林》,2015,布面油畫,73.6 x 91.5 cm

本次將展出桑蒂·莫什最新創作的油畫、水彩以及陶瓷雕塑,全面展現了藝術家近年來的創作。多年以來,莫什以其獨具個人風格的對想像世界中的植物、人物和各種動物的描繪而聞名。

桑蒂·莫什,《肌理》, 2017,布面油彩及鉛筆畫,175 x 250 cm

他在創作中經常採用相互重疊和碰撞的造型和線條,使得最終完成的圖像如爆發般從畫布上噴涌而出。

莫什以明亮的色調將植物和動物表現的感性、空靈而充滿活力,仿若各自擁有獨立的思想和意志,指引著他們在藝術家所創作的虛幻空間中自由穿行。

文:Taffe Tang

編:王藝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rtnet報道 的精彩文章:

拿下奧斯卡的日本化妝師把「小天狼星」變成「丘吉爾」,其實這才是他的隱藏身份……
卡特蘭、昆斯,或「修復」耶穌像的老奶奶?盤點究竟誰更適合給特朗普畫像

TAG:artnet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