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頸部淋巴結病變CT表現匯總
讀者信息: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人民醫院 初艷龍
所讀書籍:《顱腦和頭頸部CT診斷》
原著主編:高艷、郭錟、張璋
一、淋巴結轉移
1.臨床概述
頸部淋巴結轉移占頸部惡性腫瘤的80%,淋巴結轉移多為鱗癌,且來自口腔及咽喉;腺癌主要來自甲狀腺及涎腺。頸部可觸及腫大淋巴結,質硬、無痛、多發且位置固定。淋巴結轉移發病率及其分布依賴於原發腫瘤部位。
2.CT表現
腫大淋巴結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淋巴門消失;通常淋巴結短徑大於1cm為腫大淋巴結,Ⅰ區、Ⅱ區短徑大於1.5cm,Ⅵ區短徑大於0.5cm
為腫大;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強化明顯,可見鈣化或囊變,Ⅵ區最常見,Ⅲ區、Ⅳ區次之;頭頸部鱗癌轉移內部易壞死,呈環形強化;喉癌淋巴結轉移多位於Ⅲ區、Ⅳ區;鼻咽癌淋巴結轉移多位於咽後組、頸後三角區;口底癌、舌、扁桃體腫瘤易轉移至Ⅰ區、Ⅱ區。
3.鑒別診斷
淋巴瘤:單側或雙側多發腫大淋巴結,可融合成團,密度均勻,輕度強化。
淋巴結結核:多見於年輕人,易融合與鄰近肌肉粘連,周圍水腫滲出改變,局部皮膚增厚或破潰。
4.其他
頸部淋巴結轉移不能完全靠大小判斷,直徑小於1cm者也可出現轉移,特別是頸Ⅵ區轉移淋巴結通常較小。
二、淋巴瘤
1.臨床概述
本病為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本病好發於淋巴結,頸部淋巴結受累常見;臨床常見頸部無痛性腫大淋巴結,質硬,無壓痛,生長迅速。本病可合併有發熱、消瘦、肝脾腫大等癥狀,頸淋巴瘤多數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瀰漫大B細胞型常見。
2.CT表現
頸部多發腫大淋巴結,可有融合趨勢,病變不侵犯周圍組織,邊界較光滑,CT平掃時與肌肉密度相同,增強後輕度強化,密度均勻,少數特殊類型淋巴瘤可出現壞死,密度不均勻。
3.鑒別診斷
淋巴結轉移:有原發腫瘤病史,轉移淋巴結符合引流途徑,內易出現壞死,淋巴瘤更易累及雙側,通常密度均勻。
淋巴結結核: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無原發腫瘤病史,易融合成團,與組織粘連,周圍皮膚增厚或破潰。
4.其他
頭頸部淋巴瘤按部位分為三類,發生於頸淋巴結群者主要為B細胞來源,發生於咽淋巴環者主要為B細胞型及濾泡型,發生於鼻腔及鼻旁竇者以NT/T細胞淋巴瘤多見,在亞洲以頸淋巴結群為主要發病部位,其次為鼻腔、鼻旁竇。
三、頸淋巴結結核
1.臨床概述
本病好發於中青年女性,是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本病常以頸部腫塊就診,少數合併肺結核,可伴發熱、盜汗等癥狀。
2.CT表現
本病好發於中下頸部及頸後三角;早期淋巴結均勻強化,邊緣光整,周圍脂肪間隙清晰;中心出現乾酪樣壞死,邊緣明顯強化,中央低密度區不強化;淋巴結融合,形成膿腫,失去正常形態,周圍滲出、粘連。部分淋巴結內出現點狀鈣化;晚期膿腫可破潰形成竇道。
3.鑒別診斷
淋巴瘤:表現為雙側頸部多發密度均勻腫大淋巴結,邊界清晰,不與周圍組織粘連。
轉移淋巴結:與出現乾酪樣壞死的淋巴結結核相似,通常患者年齡較大,有原發腫瘤史。
4.其他
頸淋巴結結核、轉移及淋巴瘤均可表現為密度均勻的腫大淋巴結或環形強化腫大淋巴結,但淋巴結結核更易融合,易出現周圍脂肪及肌肉的炎性滲出改變。頸淋巴結結核的感染途徑主要為結核分枝桿菌侵入口、鼻腔,在口、鼻黏膜下淋巴內形成病灶,通過淋巴管到達頸部淋巴結。
版權聲明
本微信平台屬於個人公益性醫學影像類學習平台,本微信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所有轉載視頻只用於基層教學使用,且明確註明授課專家姓名,不希望被轉載的原作者及老師可與我們聯繫,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TAG:醫影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