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論文至上」應是學術評價體系改革共識
評
論
大
賽
張璐
學校:蘭州大學
年級:2016級
專業:中共黨史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在5分鐘左右的發言里,提到了3次「很擔心」,讓他感到擔心的,是科研評價的問題。他直言不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陞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 (3月8日《解放日報》
「發論文亂象」儼然是當下社會一個雖不新鮮但很熱烈的社會熱點,每隔一段時間總能成為一個話題在輿論場攪起一番風波。「論文數量多」意味著學識,更意味著攀升的工資與晉陞的空間,因而不少人樂此不疲。儘管很多人,如科教工作者、醫護工作者對這一現象心知肚明,但同時也多有無奈,而任此蔓延所野蠻生長出來的諸如「買賣論文」「三年不發論文開除」等荒誕現實也總是一次次刺激大眾神經。事實上,這個話題的特殊處在於,每個批評這種現象的人都是亂象的受害者,但又何嘗不是這種行為的製造者呢?
長期以來,學術評價、職稱認定中流行的「唯論文論」,已經導致一些高校師生學術研究急功近利,並催生學術不端和學術造假。高校學術評價改革的方向,理應是淡化論文評價,針對學術研究成果本身,採取更加靈活高效的評價標準。一些地方和高校已在進行改進嘗試,比如廣東省2015年出台《關於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將專利創造、標準制定及成果轉化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更加突成果適用性,打破了職稱評審「唯論文」的評價體系;浙江大學不久前發布的《浙江大學優秀網路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擴大了學術期刊論文的認定範圍,把以前沒有納入學術期刊論文認定的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文,也納入核心期刊論文,根據其傳播情況進行認定,被輿論評價是與時俱進。儘管這些改革措施是局部的,且大多仍處於探索階段,難稱盡善盡美,但這種直面問題積極探索的勇氣、積極探索辦法的擔當還是頗為值得肯定的。
必須看到,作為反映科研水平、體現科研能力的論文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重要標準,我們今天呼籲對學術考核和評價體系改革的初衷和出發點,在於打破「論文」對人才的束縛,給他們「鬆綁」,這絕對不意味著要推翻「論文」,而是要打破「論文至上」「唯論文是」的僵化思維和極端認識,是要更加現實地兼顧合理性的考量因素,打造更加靈活的人才評價體系。如果一味反對「論文」,那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那些應該遭到反對的「論文」,是附著功利色彩,為了評獎評優、背離了科學求真這一「本心」的論文,是著急忙慌、不能靜心、東抄西湊、難言價值的「論文」。
儘管施一公院士也坦承自己也沒有想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但是一個亟待凝聚的社會共識就是,要實現「人盡其才」「人能成才」必須打破「唯論文是」的思維,對人才評價更加註重實際能力,對科研成果更加看重實用價值。這也讓人不禁想起兩位沒有「論文」但寫好出一篇「大文章」的年輕人:杭州技師學院90後高級技師楊廣經過高強度的辛勤訓練和刻苦鑽研,「逆襲」成為浙江省領軍人才;19歲的砌磚工梁智濱砌出了世界技能大賽的世界冠軍,將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了世界級的領獎台上。比起費盡心思,海投「發論文」,他們的經歷更能啟示我們,無論是掌握一門技能,還是獲得一份學歷,只有那些遵從本心並願意付出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努力的人,才值得贏得尊重與喝彩。
※離開表情包,我們還能愉快地聊天嗎?
※文明飲酒才是真正的「酒文化」
TAG:弄潮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