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7,這檔綜藝讓我想讀書。
這些年來,有一個現象引發很多學者的探討。
人們似乎不讀書了。
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圖書閱讀量7.86本,這個數據說不上好。
越來越長的手機閱讀時間,對傳統的閱讀習慣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不過,不管閱讀方式怎麼改變,人們提升自己的願望是一直存在的。
讀書的好處,終歸是沒法否認的事實。
人們沒時間去讀一整本書,就有人做讀書節目,把自己讀書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這活門檻高,不好做,但做得好的,大家也識貨。
比如這個一口氣做到了第三季的節目——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今年的第三季,豆瓣分目前是9.7分。
前兩季分別是9.4分和9.5分。
三年過去,評分越來越高。絕對不是僅靠情懷能做到的。
要說《一千零一夜》完全沒靠情懷,倒也不盡然。
它最大的王牌就是梁文道。
梁文道是誰?
拋去百科裡一長串的身份,簡而言之,這是個文人。
生於香港,長於台灣,每年大半時間在大陸。
和竇文濤,許子東合作的《鏘鏘三人行》是很多人認識他的開始,這個節目也是很多人思維的啟蒙。
竇文濤曾自嘲:「我們中,梁文道是淵博,許子東是刻薄,我呢,是淺薄。」
其他兩人的評語或可商榷,但說梁文道淵博,大概沒人反對。
對於各種社會問題,他總能一針見血,給出的觀點也從來言之有物。
這正是得益於他對讀書偏執的熱愛。
即使是行程最繁忙的時候,一天也有5、6個小時用來讀書。看到這裡,那些說自己太忙所以沒時間讀書的人,是不是該臉紅了呢。
梁文道主持過一個節目《開卷八分鐘》,
這個節目做了8年,每周5天,每天講1本書。
算下來,這是多麼驚人的閱讀量。
《一千零一夜》算是《開卷八分鐘》的升級版。
節目時間更長了,而且走出了演播室,把場景放在了夜晚的街頭。
第一季和第二季,梁文道就是一邊在北京走著,一邊講解作為這一期主題的經典書籍。
他的狀態很鬆弛,一身便裝,
也沒有用上PPT和思維導圖演示。可以說一點都不精緻,十分隨性。
就像是和好友一起飯後散步,隨口和你聊起了一本最近看過的書,告訴你他的心得體會。
背景當中,時常可以看見好奇打量,或者匆匆而過的路人。
北京街頭夜晚的種種,也被鏡頭真實地記錄了下來。這個節目本身,就像是一本書,讓人一幕一幕品著,讀著。
也許作為一個讀書談話類節目,這樣的姿態有些太隨意了。
但這正是梁文道所追求的理念。
他說,
「讀書,不是為了逃離人群,
一個人躲到安靜的書房裡;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回到這樣一個人間。」
所以他願意做一個天橋上的說書人,把他認為好的東西挑出來,再娓娓道來。
在我看來,讀書並不需要正襟危坐,烹茶燃香,任何外在的形式感只是強化形式本身,對於讀書的內涵並不大益,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讀書。
《一千零一夜》區別於其他同類讀書節目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它「好」的標準。
它似乎太高了,太「不合時宜」了。
不追熱點,只談經典。
這註定了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它的受眾特別窄。
看看他都帶著觀眾讀過些什麼書吧:
《了不起的蓋茨比》,《堂吉訶德》,《情人》,《博爾赫斯短篇選讀》,《牡丹亭》,《論語》,《老子與道德經》,《白銀資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陳寅恪唐史研究》……
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第一季第一期的選題,他選了《了不起的蓋茨比》。
選擇這樣一本書說明,他其實也清楚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梁文道在節目中提到他去一個大學講座,有一個男生對他說,
你應該記住我,我一定會成功的。
這種對成功的渴望是這個時代的主題,與蓋茨比所在的1920年代何其相似。
梁文道知道,他也理解。
他引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話說:
在這個時代里,人人都做著物質的夢,一個價值真空的夢。
那個時代和我們身處的時代,有什麼不同嗎?
也許讀書會讓你明白,一切都沒什麼不同,從而讓你放下,讓你學會睿智的生活,讓你明白什麼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價值。
所以他也自嘲,自己這個節目大概會讓很多人覺得無聊。
是治療失眠的好選擇。
到了最新的第三季,梁文道依然是「死不悔改」。
一上來,就講的是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討論我們是怎麼從文言文過度到白話文,改變了幾代人的說話方式。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但是我們現在用的白話文,是抗爭的結果。
而且是把以往認為上不了檯面的,樹立成高雅的典範,進行推廣。
表面上是文體之爭,其實是新舊思想之間的激烈對抗,與時代的風起雲湧。
梁文道稱胡適為那個年代的「九零後」,
大概也是覺得,這和當代「九零後」形成了有趣的觀照。
第二期又選了魯迅的《狂人日記》,用這個觀眾都很熟悉的作品介紹了魯迅鬥士之外的另一面。
魯迅向來針砭時弊,梁文道指出,這些指責其實並不代表他想要做一個代言人,
魯迅其實是厭惡知識分子做大眾代言人的。
他是希望用自己尖利的筆刺激民眾,讓他們自己發聲。
這才是真正的覺醒。
而魯迅剖析自己,比針對別人更狠。
這樣的自我懷疑是他能夠達到中國文學罕見的深度與高度的原因。
但在《狂人日記》裡面,魯迅寄託的是他的悲觀,他的絕望,他的虛無。
《一千零一夜》好就好在,它沒有把讀過的書拎出一個大綱要點來給你。
這種「把經典快餐化」的做法,不是這個團隊所追求的。
它主要是想要引起你閱讀經典的興趣,並為你提供閱讀一部經典所需要了解的知識。
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生平,附加梁文道個人由此而來的一些思考。
接下來,行走的地點會從北京到敦煌,到京都。
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介紹幾本當地的相關作品。
去了地壇,免不了要談談史鐵生;
到了敦煌,正好聊一聊唐三藏。
正如這季節目的海報所說的:每一次閱讀,都指向一場旅行。
比如講到胡適和《新青年》的關係,就到當年的編輯室看看,一場變革從這裡開始。
講到魯迅《狂人日記》的開頭,就瞧瞧天上那同一輪月亮,照過狂人又照著今人。
書本和書中提及的事物兩相對照,給人的感悟更深。
也許《一千零一夜》很難給你具體的知識,但它致力於喚起你的閱讀衝動,
在這一點上,它做得很好。
讓你的心不至於困於一隅,而是產生一種衝動,
想要走出去,做世界的讀者。
畢竟,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
都是這一生值得做的事。
※大師也玩直播,這部最受期待的電影真是「細思極恐」
※萬眾矚目的神劇終於回歸了,你還沒看嗎?
TAG:電影雜誌 |